《纽约时报》曾整理出5条不给孩子买平板电脑的理由,列举如下:
不能带来真正的乐趣,尤其是放长假时,是孩子有充分时间阅读、运动、培养兴趣的好时机,而不是用来玩 Candy Crush。
平板应该是孩子自己存钱买的东西。孩子对自己很想要且努力存钱买下的东西,会更珍惜。
不想鼓励孩子拥有更多(私人)屏幕时间。
在孩子还没培养出良好的自制力及重要兴趣以前,如何使用平板、不沉迷会是个大难题。
就连青少年也认为,纸本书还是比电子书好读,且纸本书提供了单纯不会干扰的环境,因为平板可以做的事不止阅读,容易让人分心。
不光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或台式机,都会造成上述问题,而对10~15岁孩子而言,阻止他们接触网络,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家长如何适当管理,降低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对此,台湾《亲子天下》杂志总主笔宾静荪有“锦囊记”!
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开始有计算机课,孩子开始“正式”“合理”接触计算机。十岁到十五岁的青春期阶段,计算机和网络不再只是单纯的游戏,更让父母担心的是网上的海阔天空,和结交天涯海角网友的自由。
社群网络的普遍,孩子习惯“脸书”上随时更新自己动态、观看朋友涂鸦墙,随手拍摄立刻上传,出外打卡,甚至用手机揪团打架。“脸书”成为人际养分的来源,朋友人数使得原本隐晦的人际关系可量化。文字、影音讯息的迅速传播,使得“秘密”几乎成为不可能。
过去只有“游戏”沉迷,现在还多了“色情”沉迷、“社交”沉迷。焦虑的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经常为网络使用拔河,不是束手无策,就是两败俱伤。
网络管教成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大的学习课题。《亲子天下》采访的所有专家学者老师,甚至经过这段时期的父母、高中时曾经玩得很凶的大学生,都建议,父母一方面必须保持对新科技的了解和好奇,一方面又须承认并接受自己在信息科技上落后孩子。父母最好用时事和科学研究结果,理性的和孩子讨论网络的各种影响。确认自己并非用权威掌控孩子,但也做好“对冲突”的心理准备。
Q1:买计算机给孩子前应先做哪些事?
(1)愈晚愈好。许多本身研究网络对少儿影响的专家、学者,甚至工作上必须重度使用网络的父母,都尽量延缓自己孩子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时间。很多孩子到高中都还在使用家中共享的计算机。
(2)网络最好让孩子“使用起来很不便利”。计算机最好不要放在孩子房间,要放在公共空间或父母房间;有些计算机开机还得经由父母输入密码。不申请宽带、用慢速网络,让下载影片、联机游戏变得很慢。当然,父母本身也要忍受在家使用计算机的不方便。
另外,用3G手机上网,也可以让父母容易取得上网主导权。高雄市学生咨商中心主任李佩珊取消家中宽带服务,用自己的智能型手机、吃到饱的价格,连上计算机上网。“告诉孩子这样可以省一笔开销,该睡觉时关手机,就不会有半夜起来上网的争执。”但她提醒,若孩子的网络口味“已开发”,再去限制会比较困难。
(3)先约定使用原则。父母应该和孩子讨论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约定,例如使用计算机的先决条件(完成功课、家事后)、每天使用的时段和时间长短。
(4)设定需要的监护和过滤软件。和孩子约定使用家长监护软件,或利用一般浏览器中内含的功能,查阅孩子的浏览纪录。尽量陪伴孩子一起上网。
Q2:买手机给孩子前应先做哪些事?
(1)手机也是愈晚持有愈好。
(2)功能愈简单愈好。所有专家建议,如果买手机是为了与孩子联系,掌握行踪安全,那么机能愈简单愈好。尽量使用预付卡,以避免孩子大量使用造成的费用高涨。
Q3:孩子将个人资料、心情、照片放上网络,如何教孩子在网络上保护隐私?
青春期孩子要得到同辈认同、要与世界联结,博客、脸书让他们获得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感觉不孤单。因为要有更多连接,孩子公开的真实信息愈来愈多。
(1)家长要经常提醒和解释隐私的重要。
(2)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信息不能公开。自己及父母姓名、家庭背景、住址电话等基本数据不要公开,也不要张贴清晰易辨的独照。“网络上没有删除这件事,”专门研究网络素养的交大教育研究所讲座教授周倩表示,放上网络的任何东西,即使删除,还是有人会散布出去。“脸书最严重的是隐私问题,”周倩说,透过点赞,很多信息一贴再贴,让她“愈研究愈害怕”。周倩也提醒孩子不要随便点赞、不要随便将不认识的人加为朋友。
(3)提醒孩子数据上传前多想一下。孩子最常见的心态是“我不会那么倒霉”。许多国高中女生喜欢贴裸露的自拍照,或与男友的亲密照片,以示“爱的象征”。父母老师可以提醒,贴之前要自问:“讯息内容你自己两年后、甚至三十岁时还可以接受吗?其他人可以看吗?”
(4)“ 脸书”上保护自己的方法。微软服务中心副总洪志鹏建议,“脸书”上的个人资料愈少愈好。尽管他国二的儿子不太玩脸书,但他仍建议设定信息只跟“朋友”分享,某些讯息不想让所有朋友收到,还可以将脸书朋友分类。到好友名单旁点选“更多”,进入新增好友名单画面,点“建立新名单”,分挚友、订阅、点头之交、家人等,未来写讯息,右下方有一个“自定义”,点选后可指定只有哪些人可以看到或不能看到此讯息。(来源:家庭学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