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分析

2014-08-08 23:08张彬薰
求知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大学生

张彬薰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格养成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倍受关注。本文具体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期引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原因;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高校在校生的思想品格养成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尤为受关注。关于社会责任感,国内学界对其内涵做了多方面的分析阐述。蒋国勇、应小丽认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唐文忠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社会要有情感或感情, 在行动上能自觉履行对社会、集体和个人应尽的权利和义务。赵志毅指出,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感乃是一个社会人在特定社会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的认知,也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履行的权利与义务。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众多学者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集中反映在意识淡化、价值错位、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等方面。有学者通过对多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后,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能以简单的弱化或缺失来概括,而是呈现出疏离与担当并存的矛盾状态。

笔者就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海南省近10所高职院校开展调研,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基本处于正常的状态,并未出现严重的失衡和严重缺失现象。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突出表现在重个人意识,自私,冷漠,过分讲究实惠,功利化倾向等方面。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是否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呈现出社会责任感偏低的态势。社会责任感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就是他们重个人,轻情感;重利益,轻集体和社会;重道德认同,轻行为实践。具体体现:

(一)轻视社会利益

在调查中,当问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高达70%的同学认为必须要在不损害自己个人利益前提下,才会去考虑集体和国家;关于是否有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的愿望的问题时,仅仅15%的学生选择了有非常强烈的愿望。

现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贪图享乐、怕吃苦、缺乏奋斗精神是他们这代孩子较为普遍的特点。例如,笔者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70%来自农村,许多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靠省吃俭用才供养他们上学,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却无心向学,天天在混日子,逃课逛街,上网玩游戏,辜负父母的期望。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心集体的利益或他人的感受,只讲回报却不愿付出。

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在主观上并不否认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他们在利益取舍上所持的态度是既能满足个人利益,又能满足社会需要,前提是先满足个人利益。当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利益。

(二)忽视社会理想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现阶段相当部分高职生认为理想大而空,遥不可及,难以把握;只有现实的、可触摸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才是最实惠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所以以务实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是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基本选择。调查结果表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希望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他们对个人前途更加忧虑, 更加关注自身发展, 更加注重如何实现与自己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目标。因此, 学习目的也变得更加“ 实际”。 在进行个人人生理想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追求个人事业成功, 生活幸福美满。他们愿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更关心自己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利益的实现。

(三)低估社会价值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那些传统评价标准下的“乖孩子”比普通高校中少, 学生多自主意识强,注重个性的张扬,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忧国、忧民、忧天下这等大事与己无关。对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为了能找个好工作, 以后生活幸福 , 而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学习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5% 。

(四)漠视社会道义

对于是否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部分学生是认同的。例如在回答“对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你一般会怎么做?”的问题时,60%的同学选择“从心里鄙视,但不会去管”。可见,当代高职生对利益观、社会道义都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这反映出高职生在义利选择上,处在一种既不破坏所谓他人利益,又不主动维护社会道义的消极的“不作为”层次上,这对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社会义务与责任的自觉履行制造了巨大的阻碍。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综合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担当意识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转型期社会的环境、家庭教育氛围、青年大学生的自身因素、高校教育管理的软弱无力都是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外部原因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人的成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高职生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认识往往较片面,他们很难从复杂的社会现象里把握事物的本质,容易走向极端。

1.社会传统观念的冲击

在传统观念中,高职院校录取的都是三本以下分数的学生,这样的认识不仅在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大量存在,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当今中国社会都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十分冷淡,高等职业教育在他们眼中只是“次等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唯文凭独尊,将学校的知名度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标准,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致使高职生就业难度加大。教育体系和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使社会难以形成对高职教育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造成了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持续走低,故此也使他们社会责任感淡漠。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社会制度存在着某些管理不完善现象,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这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高职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他们极易成为偏激的“愤青”,导致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对这个社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偏差是直接原因

责任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 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但是, 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误区。

1.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家庭的“超重”。趋势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一般家庭生活条件都较为优越,家人普遍对其溺爱和过度包容。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所有家务劳动,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现象,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只有关心照顾,没有付出和感恩。由此,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不懂得尊老爱幼,关心和爱护他人,如何去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

(2)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变高了,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才、成名,所以从小就注重他们的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不但忽视甚至刻意去降低孩子的德育及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教育,导致孩子们“有才无德”,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3)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父母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的社会,很多孩子的家长由于社会的原因或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甚至表里不一、违法犯罪,其行为给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有的甚至要求孩子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样的家庭连起码的做人原则都已经没有,更遑论社会责任感了。

2.学校教育的不足

当代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远远偏离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航线,这样的培养体制下的高职生往往只懂得如何让自己得到在技能上和专业上的自我提升,而忽略了自己在社会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

(1)学校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片面性。①当前高职院校的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往往移植传统的本科课程和侧重于理论的课程,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责任教育资源。只教书不育人,只做技能训练而漠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责任的培养。②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上还有不尽科学的设计,基本上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为衡量标准,没有重视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意识的养成,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而漠视了学生独立人格与他们理应具备的职业责任的人文教育,从而导致高职生成为了被技术化、功利化和平庸化的“职业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职业责任感。

(2) 高校教师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应率先垂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否则反之。毋庸置疑,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还需要加强,教师肩负着知识以及文化的传播,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来。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忽视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高校首先应着眼于教师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3.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高校比较注重硬环境建设,却忽视了软环境建设,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上亟待加强。

(三)高职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是内部原因

1.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低

当代高职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只是他们不能上高等普通院校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而很多高职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样的心态使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欠准确,或者自暴自弃,最后毕业后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了“高职毕业生能力有限”的印象,这也很大程度降低了高职生和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2.高职生偏重知识的实用性

进入职业院校后,大部分高职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选择重点学习的科目。他们在进行知识优先选择时,大多数学生能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持肯定态度,并在两者能得以兼顾时并重,但在二者选其一的情境下,其知识价值观呈现明显的侧重性。他们对知识价值的衡量,大多以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为标准,所以他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方面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其次才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存在于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由此可见,现阶段许多高职生在学习求知目的方面的价值观更多体现出个人本位。

3.高职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生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渗透在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中,对其起着调控作用。高职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即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过程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在个人意识上,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的兼容。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往往定位过高,目标脱离实际,或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或对自己估计过高,以至于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心高气燥,做事粗心应付,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便由抱怨转化成自卑,继而逃避。

通过上面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对社会勇于担当,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马克思曾告诫我们“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因此,这就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