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瑞
(重庆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067)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家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追求公平的分配方式将以效率的损失为代价[1],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似乎支持了这种关系,当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扩大的倾向,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状况将得以改善[2]。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经验性研究表明,收入的不平等提高了机会的不平等,遏制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并消弱了制度的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不平等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3]。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增长迅速,但由于政府在法律、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的滞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现象逐渐凸显,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通过前人对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研究分析,知道当前阶段造成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差距。但是,从各个收入构成的拟基尼系数弹性分析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差距扩大和缩小的作用逐渐减弱;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有所提高。尽管当前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较小,但是,提高转移性收入,加大转移性支付的力度应是降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4,5]。此处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以因子分析的方法重新对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4项收入来源进行系统性的实证分析。
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
家庭经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自产自用产品。其中所消费的未计算为住户收入的自产自用产品,不计算为费用支出;库存的化肥、农药也不计算为本期费用支出。
财产性收入: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评估指标均为定量化指标,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各地区相关指标数据。
(1) 应用SPSS软件的Factor Analysis模块对近期城乡的消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之前一定要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这里借用KMO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表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表1中,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84.095,相应的概率p接近0,如果显著水平a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水平a,应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675,根据Kaiser给出了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检验。
(2) 提取因子的情况非常理想,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情况表2中,第1列是因子编号,以后3列组成一组,每组中数据项的含义依次是特征根、方差贡献度和累计方差贡献度。
表2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
第1组数据项(第2至第4列)描述了初始解的情况。可以看到,第1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2.385,解释原有4个变量总方差的49.015%(2.385÷4×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9.015%;第2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139,解释原有4个变量总方差39.100%(1.139÷4×10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115%((2.385+1.139)÷8×100);其余数据含义类似。在初始解中由于提取了4个因子,因此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均被解释掉。
第2组数据(第5至第7列)描述了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到,由于指定提取两个因子,两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8.115%。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
第3组数据(第8至第10列)描述了最终因子解的情况。可见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也就是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
(3) 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指定按第1因子载荷降序的顺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在第1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1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这两项指标主要反映居民传统的以出卖劳动力与生产农作物而取得的收入情况,因此命名为传统收入因子,根据传统的收入分类,可将其解释为传统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第2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这两项指标主要反映农村居民在自有资产转移上获取的收入与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财政补贴情况,因此命名为财产性收入因子,可解释为资产性收入与政府补贴。
(4)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表4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F1= 0.570*工资性收入-0.464*家庭经营纯收入+0.002*财产性收入-0.189*转移性收入
F2= -0.204*工资性收入-0.044*家庭经营纯收入+0.507*财产性收入+0.649*转移性收入
根据之前spss软件计算的原有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联立F1、F2计算各个地区的综合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5)占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综合得分F。
表5 各因子方差贡献率 %
F=(49.015*F1+39.100*F2)/88.115=
0.556*F1+0.444*F2
图1 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图1)可以综合评价我国各个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综合得分前3名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综合得分最低的3个地区依次是新疆、吉林、西藏,再结合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必然提高国民收入,因此上海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最高;北京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也是政府政策落实最到位的一个城市,因此北京地区的农村居民所获得的一些政府资助也比其他城市的农村居民要多。广东的综合因子得分超过浙江排名前三,这是因为广东农村居民在传统收入上的比重要大,即因子1得分较大。而浙江在政府补贴上的比重较大,即因子2的得分较大。这是因为广东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其农业的发展实力不容小视。截止2010年,广东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总数的11.47%,而且当年广东省的第一产业产值2 286.98亿元,这反映出广东有着庞大的农业产出,农民的收入可以通过自给自足保证,即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通过传统收入获得,因此政府对其的补贴也就不多,对政府的依赖较小。而浙江就不一样了,浙江在第2个因子上,即资产性收入与政府补贴所占比重较大,证明浙江的农村居民收入有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支持,其自给自足的能力还不如广东。由此可见,广东在农村居民收入总量上比不过浙江;但是,其农村居民收入在结构上更合理,且农村地区的发展实力还是超过浙江的。根据综合得分排名情况可以得知,新疆、吉林、西藏等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较差,特别是新疆和西藏这两个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管是在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额)上面,还是在质(农村居民收入综合得分)上面都很低。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扶持这些偏远的贫困地区,加快步伐发展经济,同时提高政府补助,保障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总收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证实对一个省市总收入的综合评价,应主要考察其传统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尽管传统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农村居民总收入受到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样本期内整体上有所提高,尽管当前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较小,但是,提高转移性收入,加大转移性支付的力度应是降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农村地区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总量较高,结构较优,而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边远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管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远远不及)。希望政府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宏观调控不断的缩小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李楠.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及其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5(2):30-33
[2] 吕耀,王兆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6):18-24
[3] 张贡生.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比较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8
[4] 唐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研析[J].管理世界,1995(2):173-181
[5] 王洪亮,徐翔,孙国锋.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不平等与收入变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