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锋++沈永江
摘要:为探讨采用行为契约法并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对学习分心小学生作业习惯进行干预的效果,本案例从2012年3月开始到6月结束,对一例学习分心小学生的不良作业习惯进行了干预。经过干预,个案的作业习惯得到改善,书写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做作业时注意集中时间增加,小动作减少,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缩短。结果表明,使用行为契约法并采用微生态系统干预策略争取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对于矫正小学生不良作业习惯和学习分心现象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分心;作业习惯;微生态系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1],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分心等不良学习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能和成绩的提高,而且会诱发其他不良行为习惯乃至形成不良个性。
国外学者对学习分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理机能等方面,国内学者则从教育的角度对学习分心现象进行了探讨,例如,从作业习惯、课堂行为等方面研究学生分心现象的行为表现,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注意稳定性等)和学习环境等因素研究学习分心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干预的策略[2]。从心理咨询和干预的角度,较少有学者利用具体可操作的技术对个案开展系统研究和干预,张英萍 [3]、王春玲 [4]等采用认知行为训练、行为契约法等对学习分心问题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傅根跃 [5]曾采用强化原理针对一名作业习惯不良儿童的回家作业时间进行矫正,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容易受家长、教师等微生态系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均与微生态系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对学生个人进行干预,很难取得长期效果。自Bronfenbrenner [6]提出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以来,从生态系统角度,尤其是从微生态系统因素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7]。
本研究选择了一名存在学习分心现象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契约法,并结合微生态系统因素干预,对个案的作业习惯进行研究和干预。根据已有文献[8,9]和研究者的观察,本研究把作业习惯界定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六个观察维度,即复习和预习的习惯、检查和订正的习惯、及时做作业的习惯、专注做作业的习惯、作业正确率的情况、作业工整性的情况。
本研究不仅采用行为契约法等干预学生本身,也同时对教师、家长等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因素进行干预,以期取得持久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小路(化名),8岁,男孩,就读于南通市某小学一年级。个案做作业时,分心现象非常明显,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散注意,坐不住,一直晃腿、翘腿、咬衣领、玩笔,动个不停,还时常不自觉地站起来;作业拖拉,没有复习、预习的习惯,作业常有缺漏,从不检查作业。
个案的父亲是自由职业者,母亲是幼儿园老师。一方面,父母对个案过度宠爱,使个案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如果个案犯错误、闹脾气,母亲就会打他嘴巴。从访谈和观察的情况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属于非理性的教育模式。父母每天晚上也会检查孩子作业是否完成,但很少过问作业的正确率、更正情况及不懂的问题等,父母对孩子学习属于浅层关注。
(二)方法
本研究依据ABAB单个样本研究范式[10],采用行为契约法,结合微生态系统干预,对个案进行研究与干预。从2012年3月15日开始到6月3日结束,课题组成员轮流在每周一、周三、周四和周六下午15:30到17:00对个案进行观察记录及干预,历时近三个月,经历了四个阶段
(见表1)。
表1.ABAB单个样本研究范式阶段表
时间段
3.15-3.25
3.26-4.16(一至三周)
4.17-4.28(四至五周)
4.29-6.3
(六至十周)
阶段
准备阶段
首次干预阶段
撤销干预阶段
二次干预阶段
水平
测试基线水平A1
测试效果水平B1
测试第二个基线水平A2
测试效果水平B2
行为契约法是直接对个案的干预,目的是使个案减少不良的作业习惯行为,增加良好的作业习惯行为。本研究采用行为契约法对个案的作业习惯进行干预,即研究者与个案、父母和教师共同商量,制定作业习惯表现契约,根据相关标准对个案的作业习惯表现进行打分,每星期算一次总得分,并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本研究也采取措施干预个案的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主要措施是与个案的父母、教师进行会谈。会谈探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进,比如,采取规则与民主相结合的教育、耐心引导与鼓励、有适当的要求等;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引导个案矫正作业习惯表现,提高教师干预作业习惯的能力。与父母和教师的会谈一共进行了三次。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15日至3月25日)
此阶段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与个案及其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根据研究目的及事先准备好的观察内容对个案的作业习惯进行观察记录,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题目对教师、父母进行访谈,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个案作业习惯各个指标的基线水平(A1);三是制定行为契约,为首次干预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2.首次干预阶段(2012年3月26日至4月16日)
此阶段采用行为契约法,并干预个案的微生态系统因素,对个案进行首次干预。一方面,根据契约,就作业完成时间、做作业态度、作业准确率、作业工整性、注意力持续时间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每星期算一次总得分,并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如增减看电视的时间、玩游戏次数等。另一方面,对个案的微生态系统因素进行干预,帮助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得以改进,在个案完成作业期间不进行干扰,减少过度宠溺的言行,不仅关注作业是否完成,也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作业质量等;教师要对个案提出合理的作业完成要求,并对个案及时进行必要的鼓励。
观察记录并统计得出首次干预的效果,即个案作业习惯各个指标的数据(B1)。
3.撤消干预阶段(2012年4月17日至4月28日)
此阶段撤消对个案的所有干预措施,并观察记录从4月22日到28日(第五周)个案作业习惯各个指标的数值,作为撤消干预后作业习惯各个指标新的基线水平(A2)。
4.二次干预阶段(2012年4月29日至6月3日)
此阶段恢复所有的干预措施,持续五周的时间,最后得到正式干预后作业习惯各个指标的水平(B2)。
二、结果
(一)作业习惯改善总体情况
结合干预者的观察、记录及家长、教师、同伴们的反馈,将作业习惯的改变总结如表2。
表2.作业习惯改善总体情况表
作业习惯观测指标
干预前总体表现
干预后总体表现
复习和预习
一般只完成书写作业,若没有监督就不会认真完成预习、复习、读书等其他作业。
对于复习语文默写词语欣然答应,并且正确率高。考试前主动提出要求复习,但预习意识仍旧不强。
检查和订正
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从不主动更正错题。
能意识到做完作业要检查,但很难把错误检查出来。
及时做作业
一般情况下,老师每天会布置15至20分钟的书面练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学校完成,个案经常要拖到放学回家后才做,而且回家后要先吃东西,先玩拼图,之后才会做,磨磨蹭蹭至少要50分钟到1个小时才能完成。
作业能基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完成。有时也会在学校就完成作业,回家后的作业负担少了很多。就算肚子饿,也会快速吃完东西然后专心做作业。
专注做作业
做作业过程中,注意专注度很差,不到2分钟就要东张西望,玩铅笔橡皮、擦鼻涕、上厕所、咬手指、喝水,只要房间外面有动静,他的注意力就立马被吸引过去。
做作业时的小动作少了许多,有时忍不住会玩笔,经提醒会马上停止,注意力集中时间比以前有所增加,每次能坚持到4分钟以上。
作业正确率情况
不记录作业要求,作业缺漏较多,不按顺序做题,常会漏写题目,常写错字,考试时因此扣很多分。
每天的作业都有记录,少有缺漏,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
作业工整性情况
写错字的时候经常会用手擦字,导致作业本以及卷面不干净,作业本很脏。
基本不用手擦字,没有乱写、乱画、乱涂改的现象。
(二)专注做作业习惯的变化分析
做作业过程中,个案小动作频繁,每两次小动作之间间隔时间也较短,注意很不集中,不能专注地完成作业。因此,每次做作业时,研究者观察记录下个案前20分钟的小动作情况,以每两次小动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观察指标,考察个案专注做作业的习惯变化情况,见表3。
表3.两次小动作的间隔时间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
配对形式
Z值
p值
A1- B1
-2.366*
0.018
A1- A2
-1.461
0.144
A2- B2
-1.826
0.068
A1- B2
-2.366*
0.018
注:*p<0.05,下同。
由表3得知,干预对于控制个案作业过程中的小动作行为,提高注意稳定性能起到明显效果。从数据来看,两次小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逐渐增加,最长可达4分钟,小动作频率降低,表明注意力集中时间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个案专注做作业的习惯得到改善。
(三)及时做作业习惯的变化分析
干预期间,记录个案每天平均作业时间(以周为单位计算平均值),考察个案及时做作业习惯的变化情况,见表4。
表4.每日完成作业时间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
配对形式
Z值
p值
A1- B1
2.032*
0.042
A1- A2
1.841
0.066
A2- B2
1.826
0.068
A1- B2
2.201*
0.028
由表4得知,经过干预,个案每日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出现了显著变化,作业时间明显减少。从数据来看,个案的作业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个案写字速度变快,小动作减少,基本上能控制在30分钟内完成作业。
(四)作业正确率得分的变化分析
根据行为契约,每次干预辅导时,都要将个案作业正确率水平进行评分、记录,以考察个案作业正确率的变化情况,见表5。
表5.作业正确率得分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
配对形式
Z值
p值
A1- B1
2.146*
0.032
A1- A2
1.614
0.086
A2- B2
1.766
0.078
A1- B2
2.312*
0.022
由表5得知,经过干预,个案作业的正确率显著提高,错误率有效降低。
(五)作业工整性得分的变化分析
根据行为契约,每次干预辅导时,都要将个案作业工整性情况进行评分、记录,以考察个案作业工整性的变化情况,见表6。
表6.作业工整性得分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
配对形式
Z值
p值
A1- B1
2.218*
0.026
A1- A2
1.441
0.156
A2- B2
1.626
0.066
A1- B2
2.381*
0.017
由表6得知,经过干预,个案作业的工整性出现了显著变化,个案的作业本比较整洁,乱图乱画的行为明显减少,作业工整性评分明显提高。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通过行为契约法,结合个案的微生态系统因素进行干预之后,个案的不良作业习惯得到较好的矫正,完成作业的态度变得积极,拖拉作业的行为减少,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缩短,小动作明显减少,注意集中性得以提高,作业时缺漏现象变少,作业正确率和工整性显著提高。
本研究对专注做作业、及时做作业、作业正确率和作业工整性四个方面进行量化,并采用Wilcoxon符号平均秩进行检验。总体来说,检验结果符合预期,所有四个维度的A1-B1、A1-B2检验均呈现显著差异,这说明,干预对这四个维度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所有四个维度的A2-B2数据差异检验都没有出现预期的显著差异。分析原因,有可能是二次干预的时间还不够长,或者是因为首次干预的效果已经很好,已经达到干预效果的临界极值。总而言之,后续的研究需要更认真分析并做好预防处理。
本研究一开始的个案并不是小路,而是另一名学生洋洋,由于洋洋家长相当不配合,致使干预措施无法持续开展,于2012年3月更换小路为研究对象。这也得到一个启发,对小学生等年龄较小的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干预,要获得良好和持续的效果,就必须要取得教师、家长等重要微生态系统影响因素的支持,并对教师、家长等进行积极干预,否则,干预措施难以开展,很难得到预期的结果。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行为契约法对学习分心小学生的作业习惯进行训练,对于矫正小学生不良的作业习惯、减少学习分心现象有良好的作用。研究也表明,对于年龄较小、对微生态因素依赖度高的孩子来说,不仅需要利用心理干预的理论与技术对孩子进行干预训练,还需要对家长、教师等直接影响孩子发展的微生态系统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家长或教师能在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与关注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才能更加有效,效果也才能更持久。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沈永江。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人文课题(12W3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C-b/2013/01/001)、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130213)。
[1]田澜.城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实证分析——对5省市17所学校5600名学生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0,9:46-47.
[2]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英萍,刘宣文.用认知行为训练改进一小学生课堂注意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2):835-838.
[4]王春玲.一例小学生学习分心问题的个案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0):26-28.
[5]傅根跃.一例学习困难儿童不良作业习惯的行为矫正[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2):110-111.
[6]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M]. I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Damon W, Lerner R M (eds.).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1):993-1028.
[7]张拥军,沈永江.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干预个案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6-27.
[8]陈倩.城乡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9]莫国平.不良作业习惯:基于教师视角的归因与矫正[J].江苏教育研究,2009,12(c):37-39.
[10]王爱民,金洪源等.心理干预实验中的单个或少量被试单个样本实验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1):107-110.
栏目编辑 / 丁 尧.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