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研究

2014-08-08 14:29袁剑湘

作者简介:

(袁剑湘(1975-),男,湖南新邵人,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讲师,广东伯方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犯罪学。

摘要: 罪刑均衡原则要求,在裁量刑罚时,首先要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要考量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等个体反社会人格因素。危险驾驶罪要实现量刑均衡,首先要厘清自身与相关犯罪的界限问题。其次,制定该罪的“罪刑阶梯表”是实现量刑均衡的有效途径,法官可以根据罪行轻重以及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逐格选择适用拘役、罚金及缓刑。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罪刑均衡;罪刑阶梯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 》为了预防和惩处危险驾驶机动车给公众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带来的危险而增设的新罪名。在此之前,由于现行法律对危险驾驶的立法规定不完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通常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但对于尚未造成事故的危险驾驶行为,却不能以犯罪论处。后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醉酒驾车(以下简称为“醉驾”)和严重超速行驶(以下简称为“飙车”)致人死伤的恶性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如2009年6月“南京张明宝案”、2009年7月“成都孙伟铭案”),司法机关适时调整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办法,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以此加大打击力度、平息民众的公愤,但此举仍被视为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1]学界及实务界几乎一致认为,基于危险驾驶行为自身的特殊性,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罪,使之在构成要件、处罚标准等方面厘清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并作为衔接二者的桥梁。自《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来,危险驾驶罪可以说在全国“遍地开花”,而各地量刑不一的现状,则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平、公正性。有鉴于此,笔者拟对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问题之提出

尽管仍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危险驾驶行为,可依法作出无罪处理。 [2]目前,在执法、司法实践中还是基本达成了共识:危险驾驶一律入罪。各地法院对危险驾驶罪通常判处实刑,但即便是判处实刑,各地司法机关甚至同一司法机关也存在量刑不一问题。随之,各地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例不断出现,理由是:犯罪嫌疑人醉驾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且醉酒程度较低,认罪态度较好。如此量刑又引起了广泛争议,于是乎又有人担心:今后是否会出现检察机关对危险驾驶案件酌定不起诉的情形。在此,我们可以将上述观点的分歧概括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危险驾驶案件是否一律起诉;其二是危险驾驶案件是否一律入罪;其三是危险驾驶案件是否一律判处实刑。由此可见,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的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需

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

要想在司法实践中实现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均衡,至少还存在以下两大理论问题需要解决。

(一)罪刑均衡价值观的科学理解

罪刑均衡是一项古老的刑法基本原则,体现了人们基本的公平价值观念。针对中世纪刑罚残酷、滥施重刑的弊端,刑事古典学派主张罪刑相适应原则,认为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相当,强调量刑适当、罚当其罪,反对残酷刑罚。 [3]十九世纪后半期,针对犯罪急剧增长,累犯、常习犯显著增多,青少年犯罪激增的状况,为了打击和抑制犯罪,近代学派主张对犯罪人判处刑罚的轻重,不能以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大小来决定,而应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来确定,即应以罪犯的性格、恶性、反社会性为标准,个别地量定刑罚。 [3]160此谓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之间关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长期论争。

鉴于古典学派严谨中的僵硬、近代学派灵活中的任意,现代学派则出现折衷的趋势,表现之一就是将古典学派所主张的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与近代学派所主张的刑罚个别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发展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通过在罪与刑之间介入责任这一要素赋予了罪刑均衡原则更为科学合理的涵义,即罪行决定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决定刑罚。罪责关系是责刑关系的基础,刑罚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即重罪重判、轻罪轻判,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但与其密切相关的犯罪主体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大小等个体因素作为从属性因素也调节着罪刑关系。通过刑法条文对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相应配置的法定刑的明文规定,可以实现立法上的罪刑均衡; [4]同时,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法官在量刑时对具体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大小等个体因素的考量,可以实现司法上的罪刑均衡。 [5]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体现了刑法的报应观念,而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则体现了刑法的预防观念。

危险驾驶罪的危害行为表现为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两种类型。追逐竞驶既包括两车以上竞相追逐竞驶,也包括一车以同方向的其他车辆为目标的追逐竞驶;既包括超过限速的追逐竞驶,也包括未超过限速的追逐竞驶。在道路上追逐竞驶,原则上“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即根据追逐竞驶造成的危险程度进行认定。至于“醉驾”,现已有明确规定,即车辆驾驶人员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在80毫克以上应为醉酒驾驶行为,不及“醉驾”标准的,只能作为行政违法行为处置。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法官在量刑时既要考虑追逐竞驶中超过最高限速的倍数或危险程度,以及“醉驾”中驾车者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浓度大小这些危险驾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也要考虑行为动机、主观恶性大小、历年违章记录类型及频率高低等反映人身危险性大小等个体因素,力求实现司法上的罪刑均衡。

(二)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增设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本意,是使之作为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的过渡性罪名,弥补在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存在的处罚漏洞。 [6]

通常认为,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以出现一定的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而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以发生一定的实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当危险驾驶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时,即使尚未造成任何实害结果,也依法构成危险驾驶罪。倘若危险驾驶行为不但足以威胁公共安全,而且行为人(即驾车者)在驾车过程中撞到特定的个人致使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究竟是认定交通肇事罪,还是危险驾驶罪?此种情形下,该行为既充足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实危险),因而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由于该行为又造成了特定的个人伤亡的实害结果(行为人主观上系过失),因而又构成交通肇事罪。由于行为人实施的前一危险驾驶行为是后一交通肇事行为的所经阶段,后一交通肇事行为是前一危险驾驶行为可能的自然结果,因而属于“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情形,应当按照吸收犯的处理原则,依吸收行为构成的重罪(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倘若危险驾驶行为除了足以威胁公共安全之外,驾车者还在驾车过程中撞到不特定的多数人,造成多数人伤亡的实害结果的,究竟是认定危险驾驶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前所述,由于危险驾驶行为充足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实危险),因而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由于该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公共安全的实际损害,行为人主观上放任该损害结果的发生,因而又充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由于行为人实施的前一危险驾驶行为是后一驾车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所经阶段,后一驾车危害公共安全行为是前一危险驾驶行为可能的自然结果,同样属于“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情形,应当按照吸收犯的处理原则,依吸收行为构成的重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危险驾驶罪应当理解为过失犯罪,而不宜认定为故意犯罪。理由有三:第一,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关键,主要在于驾车者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同。驾车者实施危险驾驶行为时,虽然对产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已经有所预见,但一般都是抱着侥幸心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危险。这与驾车者烂醉如泥之类的严重醉酒后(几乎不能有效超控机动车)驾车,或者驾车者在醉酒前已经认识到酒后驾车会对交通运输安全造成危险,但仍然自愿陷入醉酒状态,而放任危害公共安全危险发生的故意心理状态有着根本区别。第二,将危险驾驶罪理解为故意犯罪,明显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根据刑法典第133条之一的规定,犯危险驾驶罪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根据刑法典第42条的规定,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而作为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典第133条的规定,即使情节一般的,都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将危险驾驶罪理解为故意犯罪,这既与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不符,也明显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三,将危险驾驶罪归入过失犯罪,可以实现与相关犯罪刑罚的轻重衔接。驾车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尚未造成任何实害结果但足以对公共安全构成危险的,就构成危险驾驶罪;倘若驾车者危险驾驶机动车造成了特定的个人伤亡的实害结果(驾车者主观上系过失),但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交通肇事罪;倘若驾车者危险驾驶机动车造成了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的实害结果,驾车者主观上对该实害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就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籍此可以形成三罪之间由轻至重的阶梯列阵。

三、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问题探讨

(一)根据情节轻重、人身危险性大小,制定“罪刑阶梯表”

制定“罪刑阶梯表”是量刑精确化的有效方法,即在法定刑的幅度内,根据情节轻重、人身危险性大小,划分出一定数量的等级,使原来跨度较大的刑幅被划分成若干刑格,以便法官根据犯罪情节轻重、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来选择某一刑格作为宣告刑。制定“罪刑阶梯表”亦是实现量刑均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随意发挥,同时,法官可以根据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以及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小,逐格选择适当的宣告刑。

1拘役的适用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追逐竞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来回穿插,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 [7]由于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司法人员应根据追逐竞驶造成的危险程度定罪量刑。是否达到“情节恶劣”的危险程度,在本罪中既要具体考虑驾驶行为本身的危险性,又要考虑驾车者的人身危险性。

追逐竞驶型的危险驾驶罪中行为自身的危险性,具体来说应考虑追逐竞驶发生的时间早晚、天气好坏、能见度高低;驾驶路段的路况、车流量、人流量大小;驾驶的速度与违章方式;驾驶距离长短;车辆本身的安全状况及车载人员的危险状况;制造险情的次数、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中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具体来说应考虑行为人平时的驾驶技能、驾龄长短;行为人当时的驾驶能力;行为人的驾驶心态驾驶动机;行为人的人格状况、一贯表现、案发前违章记录、初犯再犯与否;行为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是否积极努力赔偿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情节特别恶劣”的,处拘役四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特别恶劣”:追逐竞驶车速达到或超过行驶路段规定车速的1.5倍以上的;以连闯红灯等严重违章行为野蛮竞驶的;在闹市区或车流量、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追逐竞驶造成严重交通阻塞的;因追逐竞驶而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较大人身财产损失(尚未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以追逐、堵截妇女或者取乐、泄愤、寻求刺激追逐竞驶的;组织多人或多次组织追逐竞驶严重扰乱交通秩序的;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或严重人身危险性的。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除了考虑行为人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高低这一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之外,也应象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一样考虑具体犯罪情节,以免不加区别一律入刑,把法官当做法律的“自动售货机”。 [8]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主要应根据醉驾者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鉴定结论定罪量刑。一般情况下,可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为标准,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以上、不满160mg/100ml的,拘役刑一个月到二个月;血液酒精含量160g/100ml以上的,不满240mg/100ml的,拘役刑三个月到四个月;血液酒精含量240g/100ml以上的,拘役刑期为五个月到六个月。同时,除了考虑醉驾者是否自愿醉酒,行为人对酒精的耐受程度、神志清醒程度等因素外,司法人员还应象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一样综合考虑醉驾行为本身的危险性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

2罚金的适用

《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罪的罚金刑没有规定数额,这容易导致各地量刑标准不一、同罪不同罚等现象。危险驾驶罪罚金数额的确定首先应以危险驾驶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为主要根据,其次应考虑行为人的实际经济状况。在罚金刑的量定上,可以借鉴德国、瑞士、挪威等国实行的日数罚金制。 [9]396在计算危险驾驶罪罚金的数额时,首先应考量危险驾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决定应缴纳罚金的“日数”。其次,考虑行为人的支付能力,决定一日应缴纳的金额,即根据行为人上一年度的税后平均日收入,扣除基本生活费、抚养费及其他必要的开支后的余额,作为决定一日应缴纳的金额。这样,将应缴纳罚金的“日数”乘以每日应缴纳的金额(“日额”),便是罚金额。在判决中除了指明罚金总额以外,还要指明日数与日额。对于经济能力较差,一次性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延期缴纳或者分期缴纳的方式。对于是在不能缴纳罚金的犯罪人,在不额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前提下,使其从事所在社区提供的某种劳务,由本人劳动的对价来抵偿罚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罚金刑在惩罚和预防犯罪方面的独到功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即以罚金刑来应对付轻微犯罪,不但能够对犯罪人起到惩罚和教育的作用,从而预防其再次实施犯罪,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避免适用短期监禁刑可能带来的弊端。由此看来,对危险驾驶罪这一轻罪绝对排斥罚金刑的单独适用,是明显不合理的。

3缓刑的适用

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只要危险驾驶行为在犯罪情节较轻,危害不大、没有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等后果,又没有逃避、抗拒检查的行为,倘若行为人是初犯,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悔罪态度较好,同时再犯的可能性亦不大,对行为人宣告缓刑不会对其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2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为人适用缓刑。缓刑既有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又有利于促使犯罪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更有效地发挥刑罚的特殊预防的功能。不过,本罪在刑法上本来就属于轻罪,刑罚很轻,对本罪适用缓刑应当慎重,否则可能严重消弱刑法的威慑力,影响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10]

对于被判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人除了应当遵守刑法第75条的规定外,还应基于社会风险防控思想禁止其从事特定类型的交通行为,并对其未受禁止的其它交通行为予以监督观察,责令其以各种形式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强化其现代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规则意识。

(二)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相关对策分析

刑罚的正当性源于报应的正义性与目的的正当性,“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需。所有超过于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而且会制造大量的阻碍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 [11]78量刑均衡要求刑罚的轻重首先应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相当,其次也应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其内涵即再犯的可能性)大小相称,以实现刑罚的正义价值、达到报应和预防犯罪的双重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充分发挥刑罚对犯罪人、对被害人、对社会三方面的功能,这既是量刑均衡的出发点,又是量刑均衡的归宿。刑罚的正义价值及报应和预防犯罪的双重效果,反过来又要求量刑均衡,即应当判处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相适应的刑罚。报应刑论要求刑罚的轻重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而目的刑论则要求刑罚的轻重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相当,可以防止片面追求一般预防目的而导致刑罚过于严厉的倾向;而刑罚应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相适应,可以防止片面追求报应而科处过剩的刑罚,量刑均衡的这种内在要求自然使得报应刑罚与目的刑罚得以调和。

司法层面上,实现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均衡的重点,在于审判实务中审理个别化危险驾驶案件的法官是否秉持公正之心,是否反复权衡如何实现报应的正义性与目的的正当性之间的平衡。这不仅需要切实提高法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培养法官高品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此前提下,应当充分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同时,法官应当努力完善司法裁判文书,加大理由、根据部分的份量,使裁判书更具说服力。

立法层面上,应当完善立法,加强立法解释,尽可能减少法律语言的内在模糊性、尽量制定周密、详尽的法律规则。对于立法留下的法律漏洞,应当通过司法解释规定量刑的实体规则进一步明确。对于一些不宜通过司法解释途径解决的量刑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考虑加强对各地司法机关的量刑判例指导,把具有判例价值的指导性案例收集、公告、汇编成册,定期加以发布。司法解释和详尽准确的裁判案例都能起到完善量刑标准的作用。通过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规范危险驾驶案件的量刑标准,实现同罪同罚,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量刑均衡。

参考文献:

[1]刘明祥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J].法学2009(9):9-10

[2]刘宪权,周舟《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兼论醉驾应否一律入罪 [J].现代法学,2011(6):98- 99;杨振威 “醉驾非一律入刑”是务实纠偏[J].人民政坛2011(6): 30-31;曲新久醉驾不一律入罪无需依赖于“但书”的适用[J].法学2011(7): 13-14;周详“醉驾不必一律入罪”论之思考[J].法商研究2012(1): 137-138;刘仁文 “醉驾入刑”看情节没有错[J].中国检察官2012(1): 30-31;赵秉志,袁彬醉驾入刑诸问题新探讨[J].法学杂志,2012(8): 16-17

[3]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刘守芬,方泉罪刑均衡的立法实现[J].法学评论2004(2):74- 75

[5]刘守芬,方文军罪刑均衡的司法考察[J].政法论坛,2003(2): 82-83

[6]冯军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J].中国法学2011(5): 140;叶良芳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J].法学2011(2): 20-21

[7]张明楷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N].人民法院报:2011-5-11(12)

[8]王松苗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N].人民日报:2011-5-12(14)

[9]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

[10]赵秉志,袁彬醉驾入刑诸问题新探讨[J].法学杂志,2012(8): 17-18 

[11][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Research of Sentencing Equalization for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Yuan Jian-xiang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crimes and punishment equalization requires that, in the discretion of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the behaviors harmfulness to the society, the actors subjective vicious, personal risk, and other individual factors should all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sentencing, we should firstly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me itself and crimes for traffic accident and endangering Secondly, we should set up ladder form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have the equalization of crimes and punishment, and the judge may choose applicable criminal detention, fine and probation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 and the criminal personal risk

Keywords:[JP2]dangerous driving crime; 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ladder form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