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注重“客户”,而是要在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同时照顾到三方。
中国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该从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知识创新六方面来确立自身的知识优势战略。
知识吸纳战略
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直接接触和引进新的知识,但能否有效地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开放心态。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并影响或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将新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企业是在创新知识。当企业拥有结构化、系统化地持续开发新知识的机制和能力时,就逐渐从知识的吸纳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从而在市场上具有领先企业的实力。
在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时,对中国企业和员工来说,最有价值和最持久的回报是知识和技能上的回报。对合资企业来说,互补性的知识组合对双方是有益的。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如果从企业的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来分析,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环节仍然留在国外,进入中国的是其价值链中附加值相对最低或较低的一段。我们是满足在现有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是寻求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决定了对知识价值的看法。如果我们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寻求知识转移的机会,通过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研发思路、营销策略,来逐步掌握国际领先企业市场运作的秘密,增强自身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整体素质,我国的比较优势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知识整合战略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在知识稀缺的同时,知识的浪费也相当普遍。任何行业都隐含着大量知识,但随着人员的调动、退休都流失了。如果这些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整合和充分地利用,企业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由于地区差异、产业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都已经有大量的知识存在,在我们渴求和花巨资引进新知识的同时,大量已有的知识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的管理被浪费掉了;大量的知识处于隐性状态而没有得到开发和挖掘;不少企业由于对知识和商业秘密保护不够而造成很大的损失;还有不少企业由于不重视知识的开发和法律保护,在国外企业专利面前吃了哑巴亏;有的企业以优质品牌为代价寻求与国外企业合作,结果使品牌的价值受损;还有的地区由于缺乏知识优势,只能出售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有限的短期回报,甚至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
知识转移战略
知识转移的三个层面:
一是多元化转移,指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将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扩散、复制和共享的过程;
二是横向转移,指企业将已有的知识资源应用于不同产业、不同市场或不同地点的过程;
三是纵向转移,指企业将已有知识不断投资于专业化的新的能力建设的过程。
知识转移的价值在于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知识能否有效转移取决于知识的性质、知识转移的障碍以及接受方的吸收能力。知识越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越是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深,转移的难度就越大。由于知识会给个人带来竞争优势,人们并不会心甘情愿地将知识转移出去,因而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会有各种障碍,其中包括人为障碍和自然障碍。人为障碍包括有制度、文化、观念、组织、管理和社会因素;自然障碍涉及到语言、地理和国界等。知识转移能否成功,与接受方的吸收能力也密切相关。接受方的知识深度、复杂度决定了他的吸收能力,因此,只有在双方知识水平匹配的情况下,知识才能有效地转移。
知识转移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风险,由于人员的流失所造成的知识转移,有可能会削弱知识创造者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知识激励战略
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而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高级形态和价值核心。
人力资本的解放既需要外部环境,也需要内在条件。外部环境的支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更多具有企业家潜质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有机会在市场上找到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创业和创新来拓展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社会有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和信息环境,使人们很便捷地就可以得到所需要地知识和信息;三是全社会对知识产权和知识创新的尊重和保护。内在条件是指那些具有商业天赋的人才与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密切结合,通过资源的组合来创造新的社会和经济业绩。对于高科技企业和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治理结构、股权设计、激励机制是否有助于人的潜能发挥,能否有助于知识型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否真正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前途和发展。
知识创新战略
创新与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发明主要发生在技术领域。
“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和学习将创新结果贯彻到整个经济系统当中去,是基于社会层面的技术扩散。用成功的创新来代替落后的技术的过程,被著名学者熊彼德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迈克尔?波特在测算国家创新能力时非常强调它的社会基础。他认为,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实施一系列商业化创新的潜能,包括政治和经济实体。这种能力不仅包含已经实现的创新,还反映在基础条件上,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建立创新环境的投资和政策选择。国家创新能力部分依赖于技术的复杂度和科技劳动力的规模,部分取决于国家和民营企业的投资和政策选择,这些投资和政策影响到国家研发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生产率。国家创新能力与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不同,因为它们与新技术的经济应用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创新的动因既有内部驱动,更包括外部机遇拉动。知识创新是创建知识优势中最具有价值,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以有效的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激励为基础,也是选择知识管理和知识优势战略的最终目标。
相关链接
一汽海马成功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汽海马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OA系统为例,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老的OA系统严重缺乏支撑企业快速创新的能力。海马具有汽车制造行业本身特有的知识构造和经验技术,但缺少合适的系统来沉淀和管理;企业建设前期偏向业务化,大型的生产系统如PDM、HAPPS和QIS等相互独立,数据很难共享;缺乏统一的企业管理平台,知识的获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渠道。
2005年年底,一汽海马采用了KOA解决方案,用来构建企业知识管理(KM)系统。普及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同时将KOA的应用拓展更深、更广,使得信息传递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对知识管理的部署,最终形成了一个企业知识管理门户,将关键业务系统嵌入到这个门户中,不仅仅实现业务部门的信息发布,还能实时展现业务数据,公司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