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中国著名作家,因著有长篇小说《新星》、《芙蓉国》多次引起轰动。他曾说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除文学外,作品还广泛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婚恋研究等。
作家本色:回归长篇创作
Q:记得2008年在您长篇小说文集首发式上,您曾说要暂停随笔,主攻长篇小说。今年终于看到了这部《曹操与献帝》,但不同于您以往擅长的文革题材小说,它聚焦三国,而且,其中主角之一献帝在历史作品中很少被提到,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位人物呢?
A:这个问题许多人在问。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写过《新星》、《芙蓉国》的柯云路写曹操,人们最初会意外,但再想想可能不会太奇怪。但将汉献帝并列对等地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首先书名定为《曹操与献帝》,岂不是给了汉献帝太重的位置?历史记载中,曹操是大权在握的丞相,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只是个傀儡。
但是,权力的奥秘远非那么简单。汉献帝与曹操共事延续了二十多年,这时间可不短。我在书中对这二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汉献帝曾亲写血诏诛杀曹操,但董承等密谋事发后,曹操即使拿到了血诏也只杀了犯事的大臣。反而汉献帝还要挟地提出提拔亲信的条件,否则就要罢朝。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我在书中写了许多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相互制衡又彼此争斗的故事,书中的描写或许比历史的真实更丰富些。
Q:在这部作品中,爱情占了较大篇幅,您给曹操虚构了一位红颜知己。而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好色之徒。你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个曹操?
A:先说曹操的情感。他的《短歌行》许多人会背诵,且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种对生命的叹惋,仅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样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曹操情感深沉。表现这样的人物爱情自然不可缺位。这位“红颜知己”白芍是儒学大家郑康成的外孙女,郑康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当年他弟子无数,是各路诸侯包括皇室都要争夺的大人物。历史记载他是坚决反曹的。在书中,为行“刺杀”之使命,郑康成毅然将白芍送入曹府“陪读”。这样的人物关系所产生的爱情与纠结岂不是很好看?
说到曹操的形象,许多人说我的曹操“颠覆”了他们对曹操的印象,还有人说我是为曹操翻案。以往的戏剧中,曹操被定性为白脸奸臣,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那只是《三国演义》及戏剧中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曹操。我写的曹操胸襟广阔,任贤用能,同时又是一位感物伤时的诗人。这个曹操可能与真实的曹操也有不同。但我并不是记述历史,也没有想为谁翻案。只是写了一部小说,把自己心目中的曹操写出来。
父亲本色:陪孩子走过的那些“关键期”
Q:在完成长篇小说《芙蓉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您在教育、婚恋方面的随笔散文著作颇多,特别关注教育是因为自己也是家长的缘故吗?
A:我关注教育还不仅是自己的家长身份。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攸关重大。看中国的未来,不要说得多么空泛,只要看看我们的孩子怎样,二十年后的中国就会怎样。
Q:您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哪个时期?作为父亲您会怎么教育他?
A:孩子未成年时,没有哪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婴幼儿期有婴幼儿期的特点,少年期有少年期的特点。家长要做的,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引导。比如学龄前的孩子,比较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教他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跌倒后要自己爬起来,对长辈要有礼貌,有了礼物和小朋友分享,等等。
之后,上小学上中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转换期,更要特别注意。我的儿子中学时入读北大附中,离家较远,需要住校。我比较注重让他具备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他懂得与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记得那时因交通不便,儿子常常要骑车往返,我在他上小学的最后一年,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常常带他一起骑车,让他熟悉路况,告诉他如何避让车辆、注意安全等。儿子大学毕业后出国,一直有很好的安全意识,这与他当年受到的教育有关。
Q:您的孩子学习很优秀,您是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他树立学习自信的?
A:我觉得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兴趣,孩子自然会努力。你看许多孩子做作业不积极,但打起游戏来干劲十足,想象力丰富,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有了兴趣,父母根本不需要陪读。但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我的儿子小时候曾经不喜欢作文。对此我不会强调作文多么重要,我只是带他玩的时候,看到一片云,一棵树,一坛花,跟他比着造句,我说一句他说一句。他一会儿说那片云像一堆棉花,那棵树像个大大的雨伞,这坛花像堆起来的一大片小星星……这样玩着说着,我不停地表扬他,说他有想象力,回家的路上,我们比着说路上的见闻,通过游戏使他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兴趣也自然随之增加。
Q:当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有时候会不服管教,您会怎么引导孩子?
A:我总爱说一句话:孩子有问题,责任在父母。当孩子不服管教的时候,首先不要责怪孩子,而是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管教方法不对?是否对孩子要求过高?中国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最重要,但也最难做到。什么时候父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能理解和尊重孩子了,根本不存在逆反问题。孩子有了难处,巴不得父母来帮助他呢。
Q:在孩子成长中,您觉得什么时候父母可以安心地放手?当孩子离开身边去留学,您对他有什么临行前的叮嘱吗?
A:我觉得如果孩子成长得好,上中学时就可以比较放心了。因为那时孩子的基本素质差不多都具备了。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不再关心和帮助,在一些关节点上,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永远是孩子可以依靠的人。
我的儿子是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留学的,之前的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直住校,应该说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儿子出国前我只叮嘱他两件事:一是开车时要双手握方向盘,这是对安全的要求。二是要按时睡觉,这是对健康的要求。他还年轻,喜欢熬夜,时间长了会影响身体。儿子都答应了。我对儿子没有什么不放心,但做父母的,总难免牵挂吧。
谈父子情:最深刻的情感是理解与信任
Q:您觉得自己是怎样一个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的话?
A:不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合格的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朋友”算一个。所谓朋友就是能与孩子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表面上看,我和儿子共同爱好不多,他在IT业工作,我搞写作。他是个体育迷,酷爱足球,而我热衷的古文化他基本不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他特别愿意听我对古文化的研究心得,也会谈谈对我作品的读后感,而我也会请教他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们会议论国内外新闻,各自发表看法,这种时候我们更像朋友。
“身体力行”也算一个。现代心理学认为,父与子往往是一对不大容易相处的关系,处理不好,儿子容易叛逆。因此在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所谓身教大于言教,道理不用说太多,希望儿子做到的,父亲首先要做到。我从来没担心过儿子不努力,对他也很少使用“鞭策”的语言,因为我相信儿子从小看着父亲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不可能不努力。
第三个词应该是“慈严兼备”吧。所谓大事不缺席,小事不啰嗦。我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但正确的原则我很坚持,比如他上学时必须按时睡觉,我要求他认真写作业,字要练好。
Q: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您儿子,您会选哪三个词?
A: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阳光”,接下来是“正直”和“宽厚”。高中毕业时儿子曾参加一个夏令营,在对营员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对强者的理解。儿子很认真地写道:真正的强者不仅自己有突出的本领,而且要有全局意识,用积极的心态帮助影响身边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这段话当时使我落泪,而且至今难忘。我的儿子就读北大计算机系时是系里的足球队长。他带领的足球队曾两夺北大杯。我看过他踢足球,活跃在球场上的他并不是进球最多的球员,却常常能出现在关键位置上,将球传给能够射门的队友。他的宽厚和阳光也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朋友很多。
Q:很多人说父子间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您和儿子也如此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个父子间最温馨的时刻吗?
A:我觉得父子间最深刻的情感是彼此理解和信任。这些年我过得有些坎坷,儿子总是给予我无条件的理解和安慰,这方面有很多温暖的记忆。反之,早已成年的儿子至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总是想到父亲。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得失利弊,并且提出建议。当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无疑是美好的时刻。
endprint
人物小传:中国著名作家,因著有长篇小说《新星》、《芙蓉国》多次引起轰动。他曾说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除文学外,作品还广泛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婚恋研究等。
作家本色:回归长篇创作
Q:记得2008年在您长篇小说文集首发式上,您曾说要暂停随笔,主攻长篇小说。今年终于看到了这部《曹操与献帝》,但不同于您以往擅长的文革题材小说,它聚焦三国,而且,其中主角之一献帝在历史作品中很少被提到,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位人物呢?
A:这个问题许多人在问。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写过《新星》、《芙蓉国》的柯云路写曹操,人们最初会意外,但再想想可能不会太奇怪。但将汉献帝并列对等地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首先书名定为《曹操与献帝》,岂不是给了汉献帝太重的位置?历史记载中,曹操是大权在握的丞相,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只是个傀儡。
但是,权力的奥秘远非那么简单。汉献帝与曹操共事延续了二十多年,这时间可不短。我在书中对这二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汉献帝曾亲写血诏诛杀曹操,但董承等密谋事发后,曹操即使拿到了血诏也只杀了犯事的大臣。反而汉献帝还要挟地提出提拔亲信的条件,否则就要罢朝。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我在书中写了许多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相互制衡又彼此争斗的故事,书中的描写或许比历史的真实更丰富些。
Q:在这部作品中,爱情占了较大篇幅,您给曹操虚构了一位红颜知己。而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好色之徒。你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个曹操?
A:先说曹操的情感。他的《短歌行》许多人会背诵,且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种对生命的叹惋,仅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样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曹操情感深沉。表现这样的人物爱情自然不可缺位。这位“红颜知己”白芍是儒学大家郑康成的外孙女,郑康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当年他弟子无数,是各路诸侯包括皇室都要争夺的大人物。历史记载他是坚决反曹的。在书中,为行“刺杀”之使命,郑康成毅然将白芍送入曹府“陪读”。这样的人物关系所产生的爱情与纠结岂不是很好看?
说到曹操的形象,许多人说我的曹操“颠覆”了他们对曹操的印象,还有人说我是为曹操翻案。以往的戏剧中,曹操被定性为白脸奸臣,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那只是《三国演义》及戏剧中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曹操。我写的曹操胸襟广阔,任贤用能,同时又是一位感物伤时的诗人。这个曹操可能与真实的曹操也有不同。但我并不是记述历史,也没有想为谁翻案。只是写了一部小说,把自己心目中的曹操写出来。
父亲本色:陪孩子走过的那些“关键期”
Q:在完成长篇小说《芙蓉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您在教育、婚恋方面的随笔散文著作颇多,特别关注教育是因为自己也是家长的缘故吗?
A:我关注教育还不仅是自己的家长身份。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攸关重大。看中国的未来,不要说得多么空泛,只要看看我们的孩子怎样,二十年后的中国就会怎样。
Q:您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哪个时期?作为父亲您会怎么教育他?
A:孩子未成年时,没有哪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婴幼儿期有婴幼儿期的特点,少年期有少年期的特点。家长要做的,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引导。比如学龄前的孩子,比较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教他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跌倒后要自己爬起来,对长辈要有礼貌,有了礼物和小朋友分享,等等。
之后,上小学上中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转换期,更要特别注意。我的儿子中学时入读北大附中,离家较远,需要住校。我比较注重让他具备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他懂得与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记得那时因交通不便,儿子常常要骑车往返,我在他上小学的最后一年,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常常带他一起骑车,让他熟悉路况,告诉他如何避让车辆、注意安全等。儿子大学毕业后出国,一直有很好的安全意识,这与他当年受到的教育有关。
Q:您的孩子学习很优秀,您是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他树立学习自信的?
A:我觉得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兴趣,孩子自然会努力。你看许多孩子做作业不积极,但打起游戏来干劲十足,想象力丰富,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有了兴趣,父母根本不需要陪读。但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我的儿子小时候曾经不喜欢作文。对此我不会强调作文多么重要,我只是带他玩的时候,看到一片云,一棵树,一坛花,跟他比着造句,我说一句他说一句。他一会儿说那片云像一堆棉花,那棵树像个大大的雨伞,这坛花像堆起来的一大片小星星……这样玩着说着,我不停地表扬他,说他有想象力,回家的路上,我们比着说路上的见闻,通过游戏使他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兴趣也自然随之增加。
Q:当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有时候会不服管教,您会怎么引导孩子?
A:我总爱说一句话:孩子有问题,责任在父母。当孩子不服管教的时候,首先不要责怪孩子,而是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管教方法不对?是否对孩子要求过高?中国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最重要,但也最难做到。什么时候父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能理解和尊重孩子了,根本不存在逆反问题。孩子有了难处,巴不得父母来帮助他呢。
Q:在孩子成长中,您觉得什么时候父母可以安心地放手?当孩子离开身边去留学,您对他有什么临行前的叮嘱吗?
A:我觉得如果孩子成长得好,上中学时就可以比较放心了。因为那时孩子的基本素质差不多都具备了。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不再关心和帮助,在一些关节点上,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永远是孩子可以依靠的人。
我的儿子是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留学的,之前的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直住校,应该说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儿子出国前我只叮嘱他两件事:一是开车时要双手握方向盘,这是对安全的要求。二是要按时睡觉,这是对健康的要求。他还年轻,喜欢熬夜,时间长了会影响身体。儿子都答应了。我对儿子没有什么不放心,但做父母的,总难免牵挂吧。
谈父子情:最深刻的情感是理解与信任
Q:您觉得自己是怎样一个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的话?
A:不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合格的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朋友”算一个。所谓朋友就是能与孩子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表面上看,我和儿子共同爱好不多,他在IT业工作,我搞写作。他是个体育迷,酷爱足球,而我热衷的古文化他基本不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他特别愿意听我对古文化的研究心得,也会谈谈对我作品的读后感,而我也会请教他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们会议论国内外新闻,各自发表看法,这种时候我们更像朋友。
“身体力行”也算一个。现代心理学认为,父与子往往是一对不大容易相处的关系,处理不好,儿子容易叛逆。因此在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所谓身教大于言教,道理不用说太多,希望儿子做到的,父亲首先要做到。我从来没担心过儿子不努力,对他也很少使用“鞭策”的语言,因为我相信儿子从小看着父亲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不可能不努力。
第三个词应该是“慈严兼备”吧。所谓大事不缺席,小事不啰嗦。我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但正确的原则我很坚持,比如他上学时必须按时睡觉,我要求他认真写作业,字要练好。
Q: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您儿子,您会选哪三个词?
A: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阳光”,接下来是“正直”和“宽厚”。高中毕业时儿子曾参加一个夏令营,在对营员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对强者的理解。儿子很认真地写道:真正的强者不仅自己有突出的本领,而且要有全局意识,用积极的心态帮助影响身边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这段话当时使我落泪,而且至今难忘。我的儿子就读北大计算机系时是系里的足球队长。他带领的足球队曾两夺北大杯。我看过他踢足球,活跃在球场上的他并不是进球最多的球员,却常常能出现在关键位置上,将球传给能够射门的队友。他的宽厚和阳光也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朋友很多。
Q:很多人说父子间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您和儿子也如此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个父子间最温馨的时刻吗?
A:我觉得父子间最深刻的情感是彼此理解和信任。这些年我过得有些坎坷,儿子总是给予我无条件的理解和安慰,这方面有很多温暖的记忆。反之,早已成年的儿子至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总是想到父亲。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得失利弊,并且提出建议。当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无疑是美好的时刻。
endprint
人物小传:中国著名作家,因著有长篇小说《新星》、《芙蓉国》多次引起轰动。他曾说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除文学外,作品还广泛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婚恋研究等。
作家本色:回归长篇创作
Q:记得2008年在您长篇小说文集首发式上,您曾说要暂停随笔,主攻长篇小说。今年终于看到了这部《曹操与献帝》,但不同于您以往擅长的文革题材小说,它聚焦三国,而且,其中主角之一献帝在历史作品中很少被提到,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位人物呢?
A:这个问题许多人在问。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写过《新星》、《芙蓉国》的柯云路写曹操,人们最初会意外,但再想想可能不会太奇怪。但将汉献帝并列对等地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首先书名定为《曹操与献帝》,岂不是给了汉献帝太重的位置?历史记载中,曹操是大权在握的丞相,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只是个傀儡。
但是,权力的奥秘远非那么简单。汉献帝与曹操共事延续了二十多年,这时间可不短。我在书中对这二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汉献帝曾亲写血诏诛杀曹操,但董承等密谋事发后,曹操即使拿到了血诏也只杀了犯事的大臣。反而汉献帝还要挟地提出提拔亲信的条件,否则就要罢朝。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我在书中写了许多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相互制衡又彼此争斗的故事,书中的描写或许比历史的真实更丰富些。
Q:在这部作品中,爱情占了较大篇幅,您给曹操虚构了一位红颜知己。而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好色之徒。你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个曹操?
A:先说曹操的情感。他的《短歌行》许多人会背诵,且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种对生命的叹惋,仅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样的诗句中,可以看到曹操情感深沉。表现这样的人物爱情自然不可缺位。这位“红颜知己”白芍是儒学大家郑康成的外孙女,郑康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当年他弟子无数,是各路诸侯包括皇室都要争夺的大人物。历史记载他是坚决反曹的。在书中,为行“刺杀”之使命,郑康成毅然将白芍送入曹府“陪读”。这样的人物关系所产生的爱情与纠结岂不是很好看?
说到曹操的形象,许多人说我的曹操“颠覆”了他们对曹操的印象,还有人说我是为曹操翻案。以往的戏剧中,曹操被定性为白脸奸臣,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那只是《三国演义》及戏剧中的人物,不一定是真实的曹操。我写的曹操胸襟广阔,任贤用能,同时又是一位感物伤时的诗人。这个曹操可能与真实的曹操也有不同。但我并不是记述历史,也没有想为谁翻案。只是写了一部小说,把自己心目中的曹操写出来。
父亲本色:陪孩子走过的那些“关键期”
Q:在完成长篇小说《芙蓉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您在教育、婚恋方面的随笔散文著作颇多,特别关注教育是因为自己也是家长的缘故吗?
A:我关注教育还不仅是自己的家长身份。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攸关重大。看中国的未来,不要说得多么空泛,只要看看我们的孩子怎样,二十年后的中国就会怎样。
Q:您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哪个时期?作为父亲您会怎么教育他?
A:孩子未成年时,没有哪个阶段是不重要的。婴幼儿期有婴幼儿期的特点,少年期有少年期的特点。家长要做的,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引导。比如学龄前的孩子,比较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教他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如跌倒后要自己爬起来,对长辈要有礼貌,有了礼物和小朋友分享,等等。
之后,上小学上中学,都是比较重要的转换期,更要特别注意。我的儿子中学时入读北大附中,离家较远,需要住校。我比较注重让他具备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他懂得与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记得那时因交通不便,儿子常常要骑车往返,我在他上小学的最后一年,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常常带他一起骑车,让他熟悉路况,告诉他如何避让车辆、注意安全等。儿子大学毕业后出国,一直有很好的安全意识,这与他当年受到的教育有关。
Q:您的孩子学习很优秀,您是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他树立学习自信的?
A:我觉得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兴趣,孩子自然会努力。你看许多孩子做作业不积极,但打起游戏来干劲十足,想象力丰富,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有了兴趣,父母根本不需要陪读。但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我的儿子小时候曾经不喜欢作文。对此我不会强调作文多么重要,我只是带他玩的时候,看到一片云,一棵树,一坛花,跟他比着造句,我说一句他说一句。他一会儿说那片云像一堆棉花,那棵树像个大大的雨伞,这坛花像堆起来的一大片小星星……这样玩着说着,我不停地表扬他,说他有想象力,回家的路上,我们比着说路上的见闻,通过游戏使他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兴趣也自然随之增加。
Q:当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有时候会不服管教,您会怎么引导孩子?
A:我总爱说一句话:孩子有问题,责任在父母。当孩子不服管教的时候,首先不要责怪孩子,而是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管教方法不对?是否对孩子要求过高?中国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最重要,但也最难做到。什么时候父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能理解和尊重孩子了,根本不存在逆反问题。孩子有了难处,巴不得父母来帮助他呢。
Q:在孩子成长中,您觉得什么时候父母可以安心地放手?当孩子离开身边去留学,您对他有什么临行前的叮嘱吗?
A:我觉得如果孩子成长得好,上中学时就可以比较放心了。因为那时孩子的基本素质差不多都具备了。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不再关心和帮助,在一些关节点上,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永远是孩子可以依靠的人。
我的儿子是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留学的,之前的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直住校,应该说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儿子出国前我只叮嘱他两件事:一是开车时要双手握方向盘,这是对安全的要求。二是要按时睡觉,这是对健康的要求。他还年轻,喜欢熬夜,时间长了会影响身体。儿子都答应了。我对儿子没有什么不放心,但做父母的,总难免牵挂吧。
谈父子情:最深刻的情感是理解与信任
Q:您觉得自己是怎样一个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的话?
A:不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个合格的父亲。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朋友”算一个。所谓朋友就是能与孩子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表面上看,我和儿子共同爱好不多,他在IT业工作,我搞写作。他是个体育迷,酷爱足球,而我热衷的古文化他基本不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他特别愿意听我对古文化的研究心得,也会谈谈对我作品的读后感,而我也会请教他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们会议论国内外新闻,各自发表看法,这种时候我们更像朋友。
“身体力行”也算一个。现代心理学认为,父与子往往是一对不大容易相处的关系,处理不好,儿子容易叛逆。因此在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所谓身教大于言教,道理不用说太多,希望儿子做到的,父亲首先要做到。我从来没担心过儿子不努力,对他也很少使用“鞭策”的语言,因为我相信儿子从小看着父亲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不可能不努力。
第三个词应该是“慈严兼备”吧。所谓大事不缺席,小事不啰嗦。我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但正确的原则我很坚持,比如他上学时必须按时睡觉,我要求他认真写作业,字要练好。
Q: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您儿子,您会选哪三个词?
A: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阳光”,接下来是“正直”和“宽厚”。高中毕业时儿子曾参加一个夏令营,在对营员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对强者的理解。儿子很认真地写道:真正的强者不仅自己有突出的本领,而且要有全局意识,用积极的心态帮助影响身边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这段话当时使我落泪,而且至今难忘。我的儿子就读北大计算机系时是系里的足球队长。他带领的足球队曾两夺北大杯。我看过他踢足球,活跃在球场上的他并不是进球最多的球员,却常常能出现在关键位置上,将球传给能够射门的队友。他的宽厚和阳光也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与他人合作,朋友很多。
Q:很多人说父子间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您和儿子也如此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个父子间最温馨的时刻吗?
A:我觉得父子间最深刻的情感是彼此理解和信任。这些年我过得有些坎坷,儿子总是给予我无条件的理解和安慰,这方面有很多温暖的记忆。反之,早已成年的儿子至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总是想到父亲。我会和他一起分析得失利弊,并且提出建议。当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时,无疑是美好的时刻。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