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功能研究

2014-08-07 11:14梁定旭
求知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梁定旭

摘 要:全球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构成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其理论创新、价值引导、共识凝聚、实践指导、人文涵养等功能,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没有超越一切利益、一切时代的价值观。[1]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价值多样正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向。与此同时,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冲突”也正凸显出来。在我国,大学生受到外来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以及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等方面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 [2]等问题。为此,党中央通过对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把握,不断推动理论创新,适时地提出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命题。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规范的行为准则及温情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了坚实的保障。

一、理论创新功能:为思想教育丰富“营养”

1.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内的重要内容,已经形成知识体系完备、渠道健全、方法恰当的教育模式。但由于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价值观正以强势之态大加渗透,致使出现了文化、思潮、观念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严重冲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另外,我国社会转型期暴露出来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致使过去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难以回应和解释当前的社会现象。可见,国外价值观的不断入侵与国内社会问题的凸显,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发起全面挑战。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凝练与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成为时代呼之欲出的理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经过对多元文化、多样价值、多种政治思潮的分析与研判,经过对社会存在问题的全面把握与研究,结合世情、国情、党情、舆情和社情,党的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方式,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理论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又是对国内外现实情况的把握,既是全局性的理论创新,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照。作为时代催生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员”,其客观性、科学性与准确性突出地表现在其自身具有的说服力与解释力等方面。也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认可,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论保障。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发展多向度“离散”趋势的回应,是基于现实的理论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深入学习、严格践行。

二、价值引领功能:为价值观培育指明方向

1.多元价值并存导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碎化”

一个社会当中不可能只有一种价值,应该同时存在多种价值,而价值的多样性存在,又导致社会对价值认同的分化,甚至危及主导价值的地位与功能。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趋势尤为明显。由于对社会问题与矛盾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掌握的浅薄,大学生出现了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认同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反,对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却是推崇至极;在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的矛盾面前,部分大学生则表现出价值观迷茫,致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总体态势呈“碎化”发展趋势。

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学生价值观“碎化”的趋势,并不能归罪于价值观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因为,现实社会问题与矛盾是大学生丧失对社会主义价值信赖并倒向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原因,主导价值观感召力的下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则是关键原因,大学生个体对价值认知的差异是主观原因。因此,看似“多元价值”所导致的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碎化”态势,实则另有深层之因。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价值多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喧宾夺主”,主导价值地位的丧失与感召力的流失,其他“次”价值的上升与“夺主”。当前,在我国存在着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如“一心为公、毫不利已”;以“个人”为本位的意志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如“人人为我、我为自己”;以“虚无”为本体的消极主义、厌世主义和神秘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多元价值。无疑,在诸多价值观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功能。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其他价值观的不足与缺陷,以引导其他价值的走向,促使大学生自觉、自发、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

三、共识凝聚功能:为坚定信念树立主心骨

1.大学生价值观“碎化”导致凝聚力的下降

大学生价值观的“碎化”结构致使该群体内部张力较大、排斥力较强,而凝聚力则严重不足。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受到诸如社会现实环境、价值多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主体结合自身情况对价值所进行的认定。然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及个人偏好等原因,形成了一套既相似又区别的价值标准。随着对主体个性的逐步肯定与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趋同性的价值观越发难以形成,价值观的整合难度系数不断上升,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越发“支离破碎”。

“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功能”的发挥,并且“结构”与“功能”之间呈一种正相关的循环关系,即结构“碎化”致使凝聚力下降,而凝聚力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结构的“碎化”,导致恶性循环;反之,则是良性循环。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结构的“碎化”直接导致凝聚力的下降,与“离散力”的增加;而“离散力”的增加,反过来又将促使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结构“碎化”。所以,必须在价值观“碎化”与凝聚力下降的链条上,找到良性发展的突破口。

2.坚定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以凝聚共识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扭转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力下降、增强价值共识的着眼点,应落在价值观的结构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明确现存价值观的类别与种类(有哪些价值观);其次,分析各种价值观的性质与影响力(是否科学、是否有市场);再次,把握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现状与趋向(信仰什么,不信仰什么);最后,优化价值观结构、重塑大学生价值观。无疑,价值观结构具有先导性的功能,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前提和基础。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个人本位主义、社会-国家主义、虚无厌世主义及西方与社会主义等多元价值观,首先要确立主导性的价值观。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进而着力于价值观的调试与整合。第一,着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发挥其感召力与引导力,以期引导其他价值观自觉地向其靠拢。第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辩证地剖析其他价值观,进而映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力图建构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其他价值观配合的价值观结构,以发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走向、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等功能。

endprint

四、实践指导功能:为行为塑造创设“指南”

1.核心价值观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与指导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规范等理论,所进行的进一步理论筛选、凝练与创新,体现出理论应有的科学准确、提纲挈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等特征,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及国民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社会价值观取向问题的回应,又呈现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易记易学、便于实践等特点,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古人云: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的主观意识,通过对社会主义价值不断“认知→认同→内化”的循环、积淀而成的,稳定的、潜在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化过程得以完成。当每一个个体都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那么在该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也就完成,使得价值意识指导价值行为成为可能。

对大学生来讲,不仅要着重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要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严格践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仅具有单向度地指导大学生实践的功能,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会反过来固化价值的意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之间存在指导与强化的关系,而且为了保证“强化”的准确性,就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将其视为价值行为的规范。

五、人文涵养功能:为全面发展规划“蓝图”

价值观应当是有层次、有主次的体系,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国情,过多地强调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忽视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轻视了个体需要的满足。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综合国力的上升,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等,价值教育不能再强化单一的国家与社会定位,而应在突出国家与社会价值观的前提之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形成“三位一体”的价值观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局的、长远的价值目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上回应了现实社会产生的价值困惑,不仅在国家层面上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上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定位,而且在个体层面上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原则,充分体现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出理论科学、富有创新、层次分明、统筹兼顾的特点,而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创新了理论、制定了目标、设定了路线,是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其自身优越性的发挥所产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诸多价值观的竞逐奔流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人文性与时代性,必然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必然会同化和吸纳其他价值观,直至奠定其主导地位与引领功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状况关系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发挥该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与说服力,通过彰显该理论独有的“人文关怀”,进而在大学生中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关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2]徐精鹏.“三个倡导”语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8).

[3]孙玉华.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4).

[4]郑永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1).

(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