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摘 要:当学前教育小学化之风愈刮愈烈,认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天性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起步很晚,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基础都很薄弱。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读书识字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和学前班教学实践中,不顾及幼儿的年龄特征,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错误做法。学前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很显然,学前教育“小学化”已经违背其初衷,在危害幼儿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我们不妨从儿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学前教育“小学化”会带给孩子哪些伤害。
一、扰乱幼儿的成熟机制,不利于幼儿的正常生理发育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健康的机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格塞尔看来也同样如此。格塞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他自身的生物学基础,其中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其次还有外周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器官等系统的成熟,这些成熟是行为和心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儿童时期的发育对未来体格质量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又有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学前阶段的幼儿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比较脆弱,该阶段的成熟程度决定了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相对很短。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破坏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造成神经系统的不适和紧张,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紧张和不安也会使幼儿的心脏负担加重,严重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的骨骼硬度较小,但是弹性非常大,比较而言可塑性强,因此如果儿童过早过多地伏案读书写字,缺乏游戏活动的调节,或者二者在时间分配上失衡,就容易引起骨骼变形,导致幼儿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的发生,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儿童时期机体的发育奠定的是生命大厦的基石,我们应该让生命的基石坚如磐石,而不是去破坏其结构原有的稳定。我们应当谨记:“儿童在尚未成熟时,需要耐心等待。”“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二、同一性渐成受阻,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同一性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是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他把同一性的形成看作是一个终身过程,并将其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具体方面的好坏。根据埃里克森按年龄划分阶段的分段方式,学前教育阶段基本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儿童早期(1.5~3岁)和学前期(3~6岁)。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动作能力的增强,这一阶段的儿童一方面保留着对照看者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又在努力表现自主意志,因此与照看者之间就会产生冲突,而冲突的解决合理与否是决定这一阶段发展任务完成情况好坏的关键。
返回到“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当中,孩子无论是吃饭、喝水、上厕所,还是睡觉、学习、游戏,事无巨细都是定时定点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不管孩子当时是否需要上厕所,喝水,愿不愿意学习。儿童的一切与其说是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不如说是被严格地操控着,从而使得儿童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即便有少数儿童敢于对抗这些规则,对抗照看者的权威,但往往这些儿童得到的是照看者的批评斥责,甚至被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其他孩子。这类儿童最终不是被迫选择沉默、选择顺从,就是选择用更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对抗,沦为被排斥的对象。当照看者自以为是地为驯服孩子有方而沾沾自喜时,可能从来没有料到自己的无知会带给孩子永久的伤害。在儿童早期阶段,如果儿童的自主意志得不到尊重和实现,永久性的羞怯和疑虑可能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宽容和自尊的人格也将离孩子远去。
三 、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妨碍认知结构的建构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认知结构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儿童不同的认知阶段和认知能力。把学前教育时期置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框架下来看,儿童的认知发展会依次历经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而学前教育时期正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并且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因此,早期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纵观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不少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园培养目标,不恰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皮亚杰深刻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就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过度加速发展,将使后来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智力过程首先是一种行动过程,儿童的智慧是在自由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过早地向儿童传授未经操作的知识,儿童只不过是单纯地模仿,无法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同化,长久的顺应却没有同化,势必造成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失衡,从而难以建构应有的认知结构,给未来的学习带来障碍。危害不仅如此,在儿童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他们的创造力就在灌输强迫中被消磨殆尽。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必经之路,肆意地催促,不仅不能让儿童在认知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反而会使儿童在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种种危害被悉数道来,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他们从未怀疑过的教育理念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他们从未改变的爱怎么会让孩子伤痕累累。“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童年的这番论述是如此的精辟。
回望我国学前教育来时的路,那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见证了孩子们的艰辛。走过了泥泞,我们应该卸下“小学化”的枷锁,让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走在童年的路上,前方没有人等待,身后没有人催促,他们可以带着好奇的目光左顾右盼,还可以经常停下来安心地游戏。当我们能够放开孩子,坦然地做到这一切时,学前教育将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越的鸿沟,严重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