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写自己遇险的经历,明白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处于什么样的险境,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逐一解决,就能克服一个大困难的人生道理;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动人心魄,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提炼生活中写出深意,便“意高而文胜”!
如何写出深意,让作文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抽丝剥茧式”,使文章的立意从肤浅走向深刻。
“抽丝剥茧式”就是以人物和事件为圆心,层层深入,逐步延展,一步步,一层层,增强文章立意深度的一种方法。一件生活小事,同学们不妨步步追问: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与社会风气有何联系?它对我们有何深刻的启示?面对自然,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仰望自然之景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对生命与人生有何深刻启示……
比如有位同学写的一篇作文《小生物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自己对生物的痴迷:房间里、阳台上、厨房、卫生间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的踪迹;书架上也摆满了有关生物方面的各色书刊,比如《花草保养》《昆虫世界》《盆景栽培》等;课余时间自己还制作了一套生物标本。为了弄清楚葡萄的主干、叶子和它所生长的地方、条件,作者还参观了葡萄培育实验所……正是由于对生物如此的执着和沉迷,“我”更深深懂得了是万千百态的生物造就了世界的美好与丰富多彩,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今后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为生物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文中“‘生物迷的表现——‘我的感悟——对于做一名生物学家的坚定信念”,这样的脉络形成了一个不断深入的展示过程。
再比如2011年宁波市中考优秀作文《它,不普通》,选取“老宅”作为叙写对象,在前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老宅的蕴含:
老宅,已不再是普通的房子,它如陈年老酒一样醇香、美好。它是街市中的翘楚,它是我童年的记忆,伴着我成长;它记录着历史,见证着生活;它是喧嚣红尘中的心灵栖息所,包含着一种永生永世、璀璨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
文章从老宅的古朴中挖掘出老宅蕴含的民族精神,使得文章意蕴隽永,韵味悠长,显得厚重大气。
二、运用“小题大做”之法,放大典型细节,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小题大做,不是无限夸大或是抓住细枝末节胡乱地拔高,而是针对具体人物,具体事物,找准聚焦点,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情感或思想。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我”上火车后,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这一过程,刻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小小细节,震撼着人的心灵,很好地深化了主题。再比如有位学生写的《爷爷为我烤红薯》一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爷爷踱到厨房,看了看煤火,已经熄了,只好在灶里生火了。爷爷拿起火柴,用颤抖的手去刮火柴。我清楚地看到,爷爷的手一抖一抖的,火柴头就是对不准火柴盒。好一会儿,才发出红亮的火光。红红的火光把爷爷脸上的憔悴照得更加沧桑了。
突然,一声“啊——”,接着便传来几声重重的叹气。原来是爷爷的喷嚏,把点燃的火柴又吹灭了。爷爷又伸出那双微微颤抖的手,去摸火柴……看到此景,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了出来,不由得赶紧跑过去,从爷爷手里拿过火柴盒……
文章抓住爷爷为我烤红薯的动作、神情,生动描摹,传神地展现了爷爷的爱孙之情,放大了典型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高大,中心更鲜明深刻。
三、虚实相映,方式多样,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
比如写作《我心中的那轮明月》《心中有光》等文题,我们就可以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将“虚”的精神性的东西化为“实”的物质性的东西来表现,化虚为实,使得文章意蕴深刻,中心鲜明。且看学生佳作《心中有光》一文:
无论是在青草含露的清晨,还是在残阳似血的黄昏;无论是在艳阳高照的晴日,还是在阴雨绵绵的雨季,诗篇都是我最亲密的伴侣。它教会我坚强,告诉我大义,让我徜徉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世界,让我流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间仙境,让我感动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意,让我忘情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是诗充实了我的头脑,照亮了我的人生旅途。
作者在这个片断中把心中之光幻化成具体可感的诗歌,从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化虚为实,使得文章厚实而凝重,启人深思,妙不可言。
写作时,可以借助其他事物,避开正面的直接描写或叙述,代之以虚写,既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又有助于提升文章境界,进而深化主旨。且看学生佳作《又见枝头吐新芽》一文的片段:
又过了一年,你看那棵树上的新芽又绿了呢?可是你却没有看见。我那么希望你能回来,让我说出那声“对不起”,为什么连认错的机会都不给我呢?
那个嫩芽伸展的早晨,那束新芽长在了我心里。
你终于来信了,我看见信上你熟悉的字迹。原来,你早已搬去外地。我拿出信,长长的纸张上是你思念的话语:“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原来,你从来没有怪过我。
信封里还有一片树叶,那是一个用嫩芽做成的书签,它不再绿了,显出淡淡的黄,你说那是经久不败的友谊。
窗外的枝头,伸进我的内心,舒展出新生的嫩芽。
这个片断中借“新芽”重新萌发,展现友情的来日方长,巧用象征,化实为虚,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无穷!
深度开掘,意高文胜。写作时一定要善于发现生活现象所蕴含的真谛,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只有那些启人深思的发现,高瞻远瞩的见识和富有哲理的解读,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产生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