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师爱”通向学生的心灵,如何“施爱”给学生,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
【关键词】师爱;奉献;平等;理解;尊重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准则。”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一、纯真的爱心是“施爱”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师生平等是“施爱”的根本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组织全班同学唱上祝福的生日歌……
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
三、真挚的情感是“施爱”的前提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
今年新转来一个外地生,很调皮,已经13岁,和原来的同学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而且因为父母都已经去世,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更加显得孤僻。第一次的数学日记,我改的字、词比他的原文还多。我想适应环境,增加信心是他面临的第一问题,所以我总在不经意之间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由于监护人的疏忽,他沉迷了网吧。有一次,他因为去网吧,两天两夜没有回家,家人也找不到他。我想他一定是因为缺少家人的关爱,才会不回家……下班了,我开车到学校附近的网吧找他,当我找到他时,我并没有骂他,我摸摸他的头,发现他发烧了。我立即把他带回学校,带进办公室,给了他一杯水,给他量了体温,还联系了其监护人。因为监护人工作在身,所以我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这一切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第二天的数学日记上,他把我说成是“最好的老师!”还答应我以后不去网吧,说得我有点飘飘然。事后,我也对他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他羞愧地低下了头。经过这件事以后,我发现他和我交流的东西多了。现在的他看见我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上课时听得特认真。人活跃了,学习也进步了。
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这比什么都重要。
四、尊重学生是“施爱”的关键
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施爱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有禮貌地对待学生。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作为“人师”,我们应该于时时、处处、事事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竭力的想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当我们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尊重、赏识他们时,也就能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五、将师爱艺术化是“施爱”的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爱学生,而且更应该善于爱学生,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爱。只有这样,教师的爱才会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才能由外在的一种希望与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积极需要。而“蹲下身子看学生”,我觉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蹲下身子看学生,教师就必须摒弃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愿意分享学生的快乐……比如,讲课时,时常面带微笑,走下讲台,摸摸孩子的头,俯身询问学习情况,制造一种亲近和谐的气氛;布置工作时,先询问学生实际情况、征求学生意见再具体决定等。“蹲下身子看学生”这一行动表面只是拉近了师生间的空间距离,但它往往带来更深入内心地感动。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那段青春年华。
参考文献:
[1] 胡文良.《爱与尊重》,2000年7月
[2] 张达红.《为何体会不到老师的爱》,2002年6月
[3] 王春兰.《情感是教育的灵魂》,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