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兵
【摘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不是凭空而来,丰富的情感来自生活、来自积累。学生在写作中并没有表现出独特的感受,大部分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的相似,抨击人性的堕落,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立足于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命题;透视;学生;思想倾向
“谁都想自己的一生过得好,过得安逸,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你努力的过程中,它会告诉我们許多。如今,社会已变成这样,你不得不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如今的社会,已是千姿百态,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波逐流,追其所好。人的变化是有的,人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就是因为社会这个大染缸。”
“路太滑,心太黑,人们要在这个又滑又湿的夜里摸爬滚打,还当真不易。所以为了生存,为了生计,每个人都戴着一副虚伪的面具。”
以上语段摘自学生的一次材料作文,作文题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身感受,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不是凭空而来,丰富的情感来自生活、来自积累。学生的作文中并没有表现出独特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内容千篇一律的相似,抨击人性的堕落,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却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表现出的是矛盾、挣扎、纠结的心理,给人一种消极,颓废之感。另一方面,作文中也没有真切体验,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或是媒体上,接触面单一,没有真正的社会阅历。所以他们看似愤怒的情感实际有些做作,看似偏激的文字实际缺乏力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时他们的文字透露的是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这是要不得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一、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此类消极、偏激的思想的原因
1.对负面新闻的过多接触
中学生平时处在学校内,对社会缺乏亲身体验,对新闻内容的获取主要来自网络、报刊和手机,媒体对社会负面新闻的疯狂报道,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食品危害、药品超标……社会丑闻被媒体报道后,感觉如洪水猛兽,充斥于大街小巷,也被学生所熟知。他们不了解新闻媒体的社会作用,看到对社会负面的新闻报道,就消极地认为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对事件的曲解,对社会的误解,也造成他们消极处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作文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生缺乏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负面新闻是极为愤慨的,看到或听到此类报道大多义愤填膺,愤恨不平,有的骂街,有的批判,有的牢骚满腹,有的愤世嫉俗,他们的种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一颗爱国心。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却不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牢骚,批判是发泄的一种手段,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愤青”。
3.学生的思想容易被他人左右
学生对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别人对事件的看法也容易影响他们的思想。有时家人的愤慨,教师的牢骚,专家的分析,路人的调侃,都容易改变他们原来的看法。他们会把这道听途说的观点归结为自己新的观点,向同学进行宣讲,进而影响其他人的观点。这样一传再传,将原本普通的社会现象传播的非常严重。
二、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正确地、科学地面对社会中的负面新闻,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这是重中之重
因此,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评价社会
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现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处在一个转型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导致这样那样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但这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总体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向上的,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正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言论自由的表现,问题的揭露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正确对待社会负面新闻
负面新闻之所以“负面”,是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属于对社会有害的负面事件,而负面新闻本身无害于社会,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越能得到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民众所不愿意看到,甚至深恶痛绝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都是社会主流之外不和谐的音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社会走向文明、和谐的必经之路。负面新闻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关键是看何人所用,如何报道,所持何等的价值取向,它只要发挥得当,引导得法,亦可“化腐朽为神奇”,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不但不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矛盾和冲突,反而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面对社会负面新闻,学生不能盲目评价,也不能人云亦云,应该冷静地审视,认真地思考,理性的感悟。运用自己的思想分析发生在当下的一些问题,正确评判是非曲直,道德观念,形成自己敏锐捕捉信息能力及独特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好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对中泰足球比赛,中国以大比分败北的原因,一些学生就能正确地评价:这不是教练的问题,也不是球员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足球的理念,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4.不做“愤青”
愤青之所以受到批评,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激情,而是因为他们缺少理性、不够成熟,以至于干了一些动机无可非议而效果适得其反的事情。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缺少理性、不够成熟,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能学会理性思考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就会理智、冷静地对待问题,会少一些牢骚,少一些冲动。最终,由“愤青”变为“奋青”,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刚性要求,而且是中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虽然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它实际上表明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人才观以及对人才培养经验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家人的不易,劳动的艰辛,奋斗的意义,生活的真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提高思想觉悟,掌握生活技能,锻炼并增强适应和创造力。他们把实际的经历写到作文中,才能体现出真切的感受。
“文如其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做出优秀的文章,当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这种思想贯穿到作文中,何愁体现不出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倾向呢?我们也将在作文中看到作者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思想、高昂的斗志、热爱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继荣.《试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如何做好负面新闻的报道》
[3]徐健.《浅议如何消除社会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4]马晓田.《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