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海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在此,我就如何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活动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阅读欲望入手,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来说,指导学生阅读可以从一些内容浅显、篇幅短小而且有吸引力的书籍开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推荐一些如寓言、童话、小说等可读性强的文学读物;高年级以“逻辑思维”为主,推荐一些文学名著。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既丰富了语言积累,又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快速地浏览。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逐渐培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精美的词、句、段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4.摘录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大师们成功的阅读经验,对于今天的每一个阅读者来说,仍然是一种好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导阅读
1.读书交流会
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分小组、班级、学校进行。可采取人人发言、轮流发言、代表发言、抽签发言等方式。交流的内容很多,一般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细品优美词句、复述精彩段落、畅谈感想体会、排演角色和新书介绍等。
2.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以赛促读
如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外阅读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编手抄报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文化结构,个人见识,情感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其审美感悟也自然存在差异。编写手抄报要求选文内容覆盖面广、质量高。每期手抄报都进行评选,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橱窗,让全校师生欣赏、品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办报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大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语文教育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开辟出一片广闊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大语文”教育的探索,200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