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教育促教学

2014-08-07 20:00王皓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王皓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中很关键的一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他们情感上的教育呢?有时他们的冷漠与现实是否是可怕的现象呢?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在学习中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委实不多。这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就更难理解。如何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我们的学生生活衣食无忧,尽情享受着父母的劳动成果,犹如在蜜罐中,却从未想过 父母的不易与艰辛,所以很难理解父母之爱。也许一部分原因正是我们这些“教育者”。孩子们没想过父母劳动的辛勤,工作的压力,没想到老师为教育学生所付出的心血才使同学们的心智得到开启,这也许是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所以说如果道德教育有欠缺之处,我们师长有责任。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认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其中不乏一些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杨新雨的《养母》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能让刚上初一的学生理解呢?现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是不学习,通过了解,他们小学高年级时就是如此,而这样的学生往往也没有责任心,不尊敬父母师长。学习本单元后,我留了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居然有几个学生挖空心思也说不出来一件父母所做的感动自己的事情,写了的内容也为无非是“我生病了,媽妈把我从家背到了医院”,“下大雨了,我没带伞,可是爸爸却来接我了”等,毫无新意,缺乏真情实感。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不禁要考虑:我们在一味的灌输知识的同时是否要考虑思想的教育是不是应走在学识教育的前沿呢?当学生们体会到了父母之苦后是否会学的更主动一些呢?

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去感受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体会人物的情感。作者、文章的背景的了解都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当时的创作之情,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课堂常常不会像预设的那般自然流畅,比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字字浸透亲情的文字却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眼中,父母每天事无巨细的为自己操劳已是理所应当之事,爱如空气,尽管珍贵却最容易被忽视。《背影》中的父亲也同样凡事亲力亲为,这样学生并不稀奇、感动。相反觉得本应最感人的攀月台、穿铁道的行为是多此一举。我们不能责怪学生情感冷落,把课堂生硬地往自己的预设中拉;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重新创设情境,可以用较新的时事的感人事例,比如汶川地震中用身体做屏障保护孩子,在生命最后一刻在手机屏幕上输入“宝贝,妈妈爱你”这样字符的感人妈妈的故事,必然会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艺术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很有帮助,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讲《三峡》时可以大量播放三峡风景图片让北方的孩子身临其境。音乐更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能很快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在《背影》一文的学习中播放阎维文的《父亲》,能促进学生们“动情”;讲解“红色经典”这一单元时用《国际歌》、《红梅赞》等乐曲来做背景音乐同样可以推动课堂达到高潮。语文这门学科独特的魅力,教育机会随时有,需要及时把握,让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对文本的把握更是重点。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这种特定的指向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所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钱梦龙先生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教师应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当然,教师在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应把握一个度,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那种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幼稚化地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地拔高、降低,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如果一味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模糊起码的价值判断和文本体验,那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和危险的。作为教师一旦学生对文本把握出现偏差,就有责任对学生思维进行激发与引导。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时常会遭遇的尴尬是:学生走不进作品的内层,只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或思维模式固化,常常产生蜻蜓点水般的假阅读和鹦鹉学舌般的假鉴赏,达不到对文本作品的体验和自我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参与并导引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从而完成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巧加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我们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自由时,使得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也随之而来。如果挖掘得好,利用得好,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也许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观点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时,教师引导得当,那就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心灵的震撼。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拨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在这块奇妙的土地上播上“情感”的种子,或许会有“感恩”之情的收获吧!

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真正学会了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会了立足社会的生存技能和能够幸福生活的学生,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激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他的心态是良好的充满阳光的。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生活!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要讲解知识和道理学生有可能是懂得的,重要的是让他们能感同身受,从中得到启发与感悟,真正获得心灵的陶冶,情感的熏陶。所以,我们更要以情感教育促进教学!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