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尽如人意,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朗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所以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形式化等,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但看不出起到了什么作用。
1.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2.朗读训练缺少示范性
在现在的公开课中,已很少能看到教师范读。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所提供的音频课件来完成。这种朗读方式,对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冰冷,拉远了和学生的距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失去朗读的兴趣。
3.朗读指导机械
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达不到朗读的目的。有的教师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4.評价过于单调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①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②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③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些教师为了展现课件的美观或者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课件中还配有和相关文本内容有联系的图片,岂不知这样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丢弃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范读必不可少。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增强训练,加强指导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4.转变观念,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
作者简介:
普布赤列(1978.1.21~),工作单位: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达若乡小学,职称: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