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
【摘要】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二、注重积累和表达;三、尊重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让许多老师感到头痛也让许多学生害怕。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注重积累和表达
1.要指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收集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指导好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知识,是收集材料的一个直接途径。例如,在学习《鲸》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资料,通过积极准备,有的学生知道了全世界有80多种鲸;有的知道了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有的同学了解到虎鲸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我是一头鲸”为内容写了一篇短文,结果这次习作写得文通句顺,师生都感到很轻松。
2.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写出通顺连贯的作文来,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要求,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故事接龙比赛、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等。就拿这学期我们班举行的“我是小小推销员”这次活动来说吧,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星期的准备,在推销会上我看到了一张张兴奋的脸,就连平时性格内向的几个同学也大胆地走上讲台,热情地向大家推销“商品”。有一位平时成绩很低的同学,以往每次一到写作文,他总是唉声叹气,交上来的文章只有短短的几行。但是他的这次作文写得非常好,错别字很少,而且很有感染力,我想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他的变化绝不夸张。因此,我深有感触: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了,作文也就写得流畅、正确,通顺连贯了。
三、尊重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致力发展学生个性
1.引导學生品味个性化作品的文风
教材编排了许多文质兼美、具有特色的名家名篇,体现了鲜活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文风。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文中还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原因。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这些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体悟本文描写外貌与语言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再让学生接触各种语言风格的文章,然后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认识。
2.抒“真”情
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一次《妈妈,请您——》的习作练习中,有一位女孩子写道:
“妈妈,请您相信我!”这句话在我的心中说了无数次,今天我终于把它说出来了。
妈妈,您还是改不掉您大声说话的毛病。不论我做错什么事您都不会听我解释,每次都会说:“我不听你解释,我说你错了你就一定错了。”这样我更是有口难辩了。就是这次期中考试吧!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您一看到试卷上的69分便火冒三丈,大声吼道:“王涓,你就像你爸说的,买上几头羊,当放羊娃的料,你考初中都考不上,大学更不可能。”有一次我对您说:“妈妈,我一定会考上世界明牌大学的。”您说:“就你,你考大学?等着下辈子吧!”顿时我眼前一片漆黑,我幼小的心灵已被你刺得伤痕累累了,自从上小学以来,我耳边总是回响着一句话“就你考大学,根本不可能。”我的心里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妈妈请您相信我,我一定会考上世界名牌大学,一定会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沉思了许久,作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在心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呼唤呢?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学生心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呢?这篇文章之所以打动了我,是因为小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所以,作文教学贵在指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叶老先生所说的“标的”,实质上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即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做到文理通顺,就算达标了。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材料写,表达真实的情感,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构思新颖一点,语言清晰一点,那么教师教作文、学生学作文都将会轻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