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散发生命的馨香

2014-08-07 19:25孙广茹
师道·教研 2014年5期
关键词:车夫孔子词语

孙广茹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然而传统的中年级词语教学,重视反复抄记、死记硬背,只注重字面义的教学,这使得学生本人的情感、认知、体验、已有知识结构等因素被淹没在死记硬背之中,忽视了词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探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联系经验,内化词义———让词语“富”起来

〓〓作为语言教学之一的词语教学是一种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的活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都有了一定的、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人生经验。所以,词语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识之间建立起多样化的联系,只有将所学词语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建立起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这个词语才更有利于真正被学生内化。

〓〓一位老师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片段:有一个形容车夫的词是“饱经风霜”,这位老师首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有没有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很多同学都举手表示见过,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脸,但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此时,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想象,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同学回答:“老师,我看到那个车夫额头上面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嘴唇干裂干裂的,有一道一道的裂纹,眼睛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老师,我看到那个车夫的脸蜡黄蜡黄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有五十好几了。”还有的说:“老师,我看是这样的,他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精瘦精瘦的,就剩一张皮了,明显营养不良。”接着老师又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还能不能从这张脸上看出一些别的什么来,同学们有的回答这个车夫肯定很累,有的回答车夫家里很穷,有的回答车夫身体不好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使得“饱经风霜”这个词与生活中饱经风霜的脸联系了起来,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不仅将这个词变成了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鲜活的元素,而且对课文中“饱经风霜”的车夫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追本溯源,分析字形——让词语“厚”起来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理据性。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些理据,为词语教学所用。那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以汉字为例,可以通过分析字形,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讲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时,有位教师就采用了这种分析字形的方法。

〓〓师:为什么课文里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可以替换吗?

〓〓(学生讨论,都认为不行,但说不出理由。)

〓〓师:你们看,“缤纷”两个字是什么旁?

〓〓生:绞丝旁。

〓〓师:绞丝旁与什么有关?

〓〓生:与丝线有关。

〓〓师:所以,“缤纷”肯定与什么有关?

〓〓生:与丝线有关。

〓〓师:(画图示意,让学生理解)“缤纷”在古代是特指旗帜上的飘带,风一吹旗帜上的飘带就会随之游动飘舞,所以古代称之为“旗游”。因此,“缤纷”这个词语就具有一种“动态美”。“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还具有一种动态美,而“五颜六色”主要是描写静态的色彩美。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秋天的雨的哪些动态美?

〓〓生:秋天的雨,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秋天的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秋天的雨,给田野带来了丰收的歌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充分挖掘了“缤纷”二字的字形与字义间存在的理据为词语教学所用,使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有了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对古代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这位老师还将这种理据巧妙地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比较鉴赏,领悟精妙——让词语“美”起来

〓〓小学词语教学,应该看到课文中的词语融入了作者的个体体验和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只看到词语字面义,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细细品味词语中包含的更丰富的内容,去激活词语后的认知因素。想要感受文中词语的神韵,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那些融入了作者独特认知的、言简意深的关键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锤敲打,通过增删词语、换词语,与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使词语中饱含的思想、情感、神韵等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在比较中增强认知的差别感觉性,加深对词语体验和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久而久之,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以及词语的感受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文,有一句话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用得富有神韵,凸显出了白荷花卓尔不群的灵动姿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将“冒”替换成“长”,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再如三下《女娲补天》中“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一句中“塌下”能不能换成“落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选入教材的课文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文中那些用得精准而富于神韵的词语,联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让词语生动丰富起来。

〓〓四、创设情境,主动建构——让词语“活”起来

〓〓认知语言学特别强调语境,而认知语义学也认为语义是来自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化”,而概念的形成跟语境的作用密切相关,这为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语境的作用提供了依据。情境创设法可以使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内化词语。词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词语,联系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其中“日夜兼程”这个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烈日炎炎下,孔子,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大雨滂沱时,孔子,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狂风猛烈时,孔子,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巧妙地创造了“烈日炎炎下”、“大雨滂沱时”、“狂风猛烈时”等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和氛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仿佛走入了孔子真实生活中,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不断思考,想象感悟,饶有兴趣地言说着,通过情境的创设,“日夜兼程”一词不仅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对孔子经历的艰辛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车夫孔子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三个车夫”之鉴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找词语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你是第几个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