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4-08-07 11:31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科院所长社会学

□ 王 平

2013年11月30日,“中国梦与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等50余名国内著名社会学专家齐聚杭州展开研讨。本次会议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观察与思考》杂志社联合主办。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大背景下,本次会议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别从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如何发挥作用,“中国梦”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社会治理,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研讨。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如何发挥作用。会上,李培林副院长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法是进一步落实十八大的改革部署,建设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需要重视社会的独特作用。谢寿光秘书长指出,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中,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还要加上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社会。面对“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问题,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推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分组讨论中,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如何作为也成为与会专家公共关注的焦点。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认为,社会转型仍是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的基本背景,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建设,实现由控制型稳定向流动型稳定的转变,是实现社会善治的根本途径。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沈跃春认为,《决定》中关于社会建设的部分将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都纳入其中,而大力改善民生也是社会治理与建设的根本点。《决定》强调以保证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当前老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

关于“中国梦”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福建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许维勤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坚持这样的改革发展方向,就会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奋进。

张翼所长指出,在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内涵之外,“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能够让低收入群体实现社会流动之梦,使他们能够通过个人努力从底层进入社会中上层。因此,在多个领域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来源。

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杨雄认为,青年是社会承前启后、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当将青年发展纳入国家重要战略,透过实施积极的青年社会福利政策,保证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权利,加快公平正义社会建设,为青年提供价值观示范,才能得到广大青年的高度拥护和赤诚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社会治理。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樊坚指出,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而言,如何持续增加经济收入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与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都处于弱势,存在拥有强大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能力的各类企业侵害农村、农民权益的风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下,家庭成为农村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生产单位与消费单位,集体组织及其功能逐步衰退。在面对处理来自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灾害等方面风险与机遇时,单个农户的知识、信息、能力、社会关系都存在极大限制,必须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及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山东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善峰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以村庄为单元”的乡村治理模式已存在很大局限性,必须实行治理模式创新。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李培林副院长认为,如何设定城市规模标准,应当从城市承载力的实际出发,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宋林飞会长结合今年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地调查的结果,指出新型城镇化必须紧扣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人民这三项理念,让农村转移人口进得来、呆得住、留得下、能发展。陕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当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实现“四化同步”,顺应市场,协调发展,走出“城镇化大跃进”误区。

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伟东指出,受户籍准入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流动青年群体。他们不仅有来自农村地区的新生代进城务工青年,也有从学校毕业后来到相应城市工作的非本地户籍青年。流动青年群体扎根城市,除了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外,存在于社会管理服务中显在的区别对待,以及存在于日常生活关系中潜在的情感疏离,是更深层也更顽固的社会接纳障碍。

关于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与会专家共同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社会学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各地方社科院社会学在近10余年的发展中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组织发展、学科建设和研究取向上仍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与挑战。作为肩负管理和发展职责的院长、所长,与会专家们就如何促进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展,创建新型智库,展开了内容丰富的讨论。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聚焦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绝不亚于地方高校的社会学,但在社会学联合会等全国性学科平台上,地方社科院的学科地位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以所长会议、新闻通讯、专门期刊等方式加强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之间的沟通,形成紧密的网络,将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扎根于本土,相对比较零散的应用研究得到梳理和总结,使社科院系统社会学研究的学科地位得以提升,加深社会学的中国化水平。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苏浩认为,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不仅需要在学科发展上形成网络,也可以就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应用研究课题展开合作。例如牧区和边疆研究,可以依托西北、西南等社科院的相关力量,形成有宏观视野和研究深度的成果。

与会专家都提到,近10余年来,政府、市场和社会对社会学越来越重视,也出现了大量对社会学研究的实际需求。这固然有助于社科院社会学所充分发挥研究特长,在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组织发展,但如何提升社会学所的科研实力,巩固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仍是摆在地方社科院面前的共同问题。李保平所长认为,改变过去个体化、松散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科研考核体系,在研究领域、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执行中强调科研团队的力量,是社会学所取得更大发展的根本出路。李伟东所长指出,地方社科院社会学所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高校院系的合作,提高对理论的敏感性,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取向上保持适度的平衡,方能使社科院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具有相应的学科地位。

与会专家共同认为,社科院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必将肩负起新的任务和使命,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次会议的另一项成果是初步确立了今后年度全国社会学所所长会议的举办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社科院系统社会学研究的合作,促进社会学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稳定平台。

猜你喜欢
社科院所长社会学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振兴乡村,山东大有可为——访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清津
所长无用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近视
没有一个女孩拒绝得了胖男孩!没有
社科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