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建萍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早在2013年4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这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历了7个月的起草和反复讨论,举世瞩目。它为未来的中国勾勒了一幅非常清晰的改革路线图,是将要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重要文献。
改革往哪里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回想十八大之前,对于要不要坚持改革?怎么样进行改革,各种不同意见争相面世,希望影响社会舆论和中央高层的政治决策。在这些争论的意见中,有一部分表达了对改革的负面的乃至否定的意见。比如认为改革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导致了社会分化,以及严重的腐败、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不公等等;有的意见表达了对某些领域改革进程延缓或者“不当”的严重不满,比如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舆情,使人产生“改革往哪里去”的疑虑,甚至担心改革会不会往后退。
十八大的召开,基本终结了社会上关于要不要进一步改革、敢不敢进一步改革的疑虑。人们看到,十八大报告对于改革的强调,是近年来力度特别大的,有的分析报告直呼“前所未有”;有观点认为十八大将开启一个为期十年的“新一轮改革”,①新华时政:《中国新一轮改革揭幕》,新华网,2013年3月16日。因为报告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提并论。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第一次主题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第二次主题就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了重要讲话。②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网,2013年1月2日。众所周知,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密切相关,与最高决策层的意图密切相关,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种思想、舆论和精神引领。更不用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外出调研考察,就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它所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全世界都懂——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致敬!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又专门就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探索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③参见《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10月7日,在印尼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大篇幅地谈到了中国的改革,这普遍被认为是关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的吹风。这个举动的意蕴深刻。以往,关于全会的吹风一般都放在国内场合,而这次在国际场合重点讲中国即将推出的改革举措,非常引世人注目。这有点像十三大前后邓小平会见外宾时,多次讲到十三大报告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支撑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立论依据;而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偏移的路径依赖。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党“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那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是《决定》一个有新意的提法,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进步。它意味着在经过了35年改革开放实践之后,我们党对于改革的目标设定已经有了新的历史高度,即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2012年,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强调其是国家发展方向和国家特定性质的“根本保障”。这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识。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把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联系,是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进一步认识——以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这“关键一招”的着力点,正在从过去主要是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调动积极性,升级为主要是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保障社会常态运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通过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这个“各方面的制度”,在《决定》中,也是第一次以五位一体的架构,“六大体制”的表述,呈现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总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相衔接。这也是本届三中全会的最重要特点。以往历次三中全会,讨论改革问题多集中在某个方面的改革,如专题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历史上讨论和阐述全面改革问题,因而它在党史国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是改革理论继承性的最佳体现。在关于改革的价值、基本性质、原则、重大意义等方面,《决定》与以往的认知有明显的连续性,主要表现为下述几方面:
(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价值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信念。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 “十八大精神定调”讲话,重点强调了三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以此表明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改革开放的坚定态度。④参见《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
十八大报告重申“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此次三中全会《决定》重申: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他完全肯定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和“必由之路”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是邓小平当年一再强调的对中国改革的定向。中国的改革不是“改制”,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改革,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相同的表述。十八大后在中央政治局改革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了五点意见。其中第一点就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网,2013年1月2日。2013年10月7日在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讲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学者胡鞍钢认为,总书记强调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是指改革不能背离市场化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总书记讲的方向,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是指改革的政治大方向,强调中国不会走所谓老路和邪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表述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改革必须与开放结合起来,以开放促改革。改革是根本动力,开放是基本国策。在中国,经过35年的发展,改革与开放基本已经是同义词了,谁也无法想象离开开放的改革是怎么样的。从邓小平开始,改革就与全方位的对外(含对内)开放联系在一起。从十八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到这次《决定》,这一点毫无疑义。《决定》更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与以往相比,当今中国的开放,更重视国内外互相促进和交流,更重视各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更重视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并首次提出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换句话说,随着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开放方面的底气前所未有,并开始更多考虑对世界的贡献和责任。
(四)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35年改革中我们党的一项基本经验和共识,也是一条底线,丝毫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中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②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网,2013年1月2日。这次《决定》在总结3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列为“四个坚持”的重要经验之一,重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五)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改革也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来,我们党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世纪伊始,我们党又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人民主体和党的领导这两个问题上延续了基本的说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值得指出的是,《决定》同时规定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此举必将从组织保障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毋庸置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关于改革的理论认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观点,或者说对之前的理论有了一些重要的提升和拓展,作为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回应。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更强调 “社会全面进步”意义上的改革。这一点既有很强的继承性,同时也有显著的现实特点,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关于改革的重要共识。早期我们党也提改革的协调性、全面性要求,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那时主要应对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的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这条“鲶鱼”所搅动的连带效应所需;或者,是因为政治体制等改革不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就进行不下去。它关切的还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服务,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而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是“社会全面进步”意义上的概念,它被规范为“五个方面”、“六大体制”,这是改革螺旋形上升所导致的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从《决定》对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的表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进步。
《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达致三个进一步“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前两个“解放”,沿袭早期的提法,后一个“解放”,是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它反映了当下改革的社会性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效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效应;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效应。毫无疑问,深化改革的总体追求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决定》要求我们党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紧紧围绕“六大体制”领域的重点问题,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更注重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一起讲,其中的深意就是强调改革开放与改善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因果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里,多次讲到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更多更公平”,一个是“全体”。此外,在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时,他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次《决定》提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性要求。这个观点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对35年改革的重要经验总结,因为只有惠及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同时也是对改革的政治伦理的进一步厘清。早先某些部门设计改革方案,并非不考虑人民的利益,但是主要考虑是体制的革旧布新及转型,着眼点在“制度”而忽略了“人”,甚至将某些群体的利益损失理解为改革不得不付出的社会“代价”。在出台的改革举措中,常常存在诸多损益不均乃至严重不均的问题,大家有意见也难以顾及,甚至强行推出。因而带来了一些异化现象及负面效应,如少数人暴富、国有资产流失、社会质疑等。这是当今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将着力避免的。此外,从《决定》中也可以了解到中央对社会稳定问题的总体评估。中央的主导性判断是,现今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与民生问题和社会管理问题有关,而不是1989年前后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因而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既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尽管很多人相当愿意把稳定问题主要归咎到政治问题上,但事实确是,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稳定的,主要以公民利益受损问题、治安问题、民生问题为主,批评和攻击也主要据此引发。
第三,更讲究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一点,首先见诸于近年有关“顶层设计”的讨论。早期的改革,以民间、基层、部门创新为开端,“摸着石头过河”,辅之于“重点突破”。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方面“石头”越来越难摸,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对于改革规律的把握也渐渐有所心得,顶层设计的可能性有了相应基础,顶层设计的要求遂被提出来了,显然这是一个重要进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讲话中,曾从方法论的角度强调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的必要性。他说: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①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网,2013年1月2日。他在湖北调研时也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关系,其中就有“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②参见《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决定》的指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必将更注重对改革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追求科学性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协调,更讲究制度建设和制度规范。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