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鑫森
风生水起
风水学又名堪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被贬为迷信。奇怪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里,它不但复苏了,而且愈来愈被人关注。一些大学居然开设了风水学的专业课程,叫法也非常时尚:人文地理学。
传统的风水学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风水学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历代的典籍不少,如《青囊经》《地学指正》《营造门》《葬书》等等。从事这个行当的人,称作风水先生,成就大有口皆碑的叫做风水大师。
他们的业务相当宽泛:店铺和企业的方位选择,开业该选什么日子;住宅的营造(主要是农村)和选购(主要是城市),家居环境的布置;农村还遗存土葬之风,如何选地、造墓,城里如何购买墓位……他们所用的工具主要是罗盘,也就是指南针,由有刻度的圆盘和中间装有一根可以水平转动的磁针构成,大者盈尺,小者可握于掌心。主家往往把他们视若上宾,办完了事,好酒好肉地招待,然后再奉呈一个红纸或白纸包封,只有相墓是用白纸包封,因为这是白喜事。包封里放的是现钞,放多少没有一定之规,但最后一个数字必定是“三”,比如一百三十三、三百三十三、一千三百三十三……全凭主家的意愿。
在古城湘潭,舒实是专门看风水的,而且名气很大,人称“舒大师”。
我印象中,凡是干这一行的,往往是老者,须发皆白,给人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而且瘦,因为看风水既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不论看宅基地,还是看墓地,都要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地走动,逢山过山,逢水过水,胖子消受不了,或者原本是胖子的也会打熬成瘦子。此外,他们都有些旧学功底,要能引经据典,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工作于报社,之所以与舒实结缘,是因为我们都爱好旧体诗词的写作,加入了由湖湘文化研究会所领导的诗社——潭州诗社。我五十出头,他刚满四十,我称他为“小友”。
舒大师原在一家小机械厂当技术员,十年前厂子破产了,政府一次性给了几万块钱,算是作了个圆满的了结。他是读过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生,又有多年实践经验,本可以重新就业的。他觉得没意思,便把家传的看风水技艺传承过来。他告诉我,这门技艺足以养家糊口,且能寻山访水,结交各方面的人,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何乐而不为!
看风水是舒家的祖传,舒实的爷爷、父亲虽是农民,都又兼做风水先生。舒实耳濡目染,自小就心领神会,家里所藏风水学书籍也偷偷地看了不少,而且很有心得。真正投身此业后,父亲特意让他磕头拜了个本乡的名师耳提面命,这是入行的规矩,不如此不能让人信服。他毕竟是上过大学的,在熟悉风水的同时,再苦读了其它方面的书: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学、建筑、装修、书画……兼收广纳,一出山,便声名不俗。
舒大师年纪不大,却装扮出老相。蓄平头,蓄一把五寸来长的胡子,亮如青缎。人瘦长,背稍弓,走路慢吞吞的,迈的是八字步。说话沉缓,一个字一个字吐得清清楚楚。他给人的印象,四个字可以概括:仙风道骨。
几年前,湘潭最繁华的大同路中段,隔路相对有两家很有规模的超市开业了,一家叫“富华”,一家叫“大兴”。奇怪的是开业后,“富华”人气旺,生意兴隆;“大兴”顾客相对少些,营业额有些逊色。“大兴”的总经理找了舒大师,请他到现场去勘查,看看是不是风水有问题。
“富华”大门前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水泥坪,立着一头张开血盆大口的雄狮,狮口正对着“大兴”的正门。“大兴”的大门前则有一块草坪,悠闲地放置着几把绿色的长靠椅,供人歇脚。
舒大师从皮背袋里掏出小罗盘,定准方位看了又看,说:“风水很好,放心。只是对面的狮子朝这边大张着口,气势逼人,把这里的财气吞吃了。”
总经理问:“舒大师,你得给我想个好法子,我定会重重谢你。”
舒大师思索了一阵,说:“你这草坪上,要立起一面大圆镜,要正对着那头雄狮,这叫照妖镜。撤去这几把长靠椅,这里不是让人歇脚的地方;在镜子周围安上七彩喷泉,让人们站着、走着观赏,人气就流动起来了。人气一流动就生风,加上喷泉飞溅,这叫风生水起。”
总经理连连点头,奉上一个很结实的包封。
舒大师用手一挡,说:“不着急,应验了,你再上我家来致谢不迟。”
“大兴”的生意,不知道为什么真的好起来了。
他把这个消息,很随意地告诉了我。职业习惯驱使,我半信半疑地去了现场。这镜子直径达两米,这么大的镜子让人感到新奇,很吸引人的眼球。镜子四周的喷泉,各喷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水花,好看极了。在镜前顾影自怜的,在喷泉间摄影留念的人,一个接一个,一拨接一拨,笑语喧哗,人气自然而然就聚拢了。照完镜子,看了喷泉,人们便情不自禁地走进超市去购物,是照镜子后让人感到身上还缺点儿什么?是看了七彩喷泉,引发对家中陈设的种种美的联想?谁不想生活好上加好、锦上添花啊!我立刻悟到,这不是什么风水问题,是在启发人们审美意识的苏醒和自觉。舒实果然有好手段。
诗社隔上一段日子就有一次活动,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谈论读古人诗词的体会。舒大师从不缺席,来了总喜欢和我坐在一起。他有一句口头禅:风生水起。比如他赞扬谁的某首诗写得精彩,必说:“这首诗写得风生水起,好!”
他写诗很勤,诗材多取自他访本地及周围的名人故居和墓地,如《湘潭窑湾谒晋人陶侃墓》《长沙岳麓山访黄兴墓》《湘乡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湘潭白石铺访齐白石故居》……他在《访湘潭石塘杨度祖居所在地》一诗中写道:“杳杳亭园何处家?遗踪只向史间查。当年杨府宅基地,早种乡邻别院花。”从中透出人事变幻的苍凉之感,很动人心魂。但他的访名人墓的诗,却重在谈风水,专业术语用得比较频繁,我只好说看不太懂。他很惆怅,说:“我吟咏的不过是‘风水二字,好懂啊。什么时候我们结伴去实地看看,你一下子就明白了。《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endprint
可惜,我一直抽不出时间,与他一起去山水间考察名人墓地。但我有两次因私因公的机会,与他同行,去考察过办公室和故居。
我有位年轻的朋友王宾,还跟我沾一点遥远的亲戚关系,今年三十八岁,在市规划局当副局长,属副处级。他二十八岁就是这个级别了,工作勤勉认真,也很有能力,但悠悠十载过去,就没有动过窝。有人对他说,是不是他的办公室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他听说我和舒大师熟识,硬缠着我找到舒大师,去了他的办公室。规划局的大楼十二层高,很威武,是典型的坐北朝南格局,电梯上下极为便捷。王宾的办公室和其他领导的办公室,都在八楼。这是个星期六的上午,大楼里非常安静。
我们一起走进王宾宽大、明亮的办公室。
王宾的办公桌又宽又长,是那种很气派的“老板桌”,放在房子正中央。办公桌后面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山水画,装在玻璃镜框里。办公桌对面,是朝南的落地式玻璃窗。办公桌右边,挨墙摆着一排书柜。办公桌左边,在靠墙的地方,放置着一个长条茶几和一圈沙发,是供来访者享用的。
王宾很恭谦地说:“今天是休息日,整栋楼除一两个保安人员外,没人来打扰我们。舒大师,请你法眼一观,这里面有什么不合适?”
舒大师的头微仰,说:“好。我来细细考察,找到症结就好办了。”边说边掏出罗盘左看右看,忙了一阵后便把罗盘收好。然后在屋子里一边踱步,一边上下左右地打量,紧锁着双眉,一声不吭,完全进入他的风水境界。
我和王宾坐在沙发上喝茶、抽烟。
壁上的大挂钟,嘀哒、嘀哒地走着,更显出一种静穆的风味。
舒大师突然大叫一声:“原来毛病在这里!”
王宾蓦地站起来,跑了过去,兴奋地说:“舒大师,请讲。”
“这大楼,后不靠山,前不临水,四面平坦,谓之‘孤悬。你肯定先前找人看过,所以才在正面墙上挂了一幅山水画?”
“对呀。”
“可这画……画得邪乎,一片崇山峻岭,正中央画一宽大瀑布垂直飞冲而下,你的办公桌放在房子正中央,恰是瀑布经过的地方,好运气全冲走了。”
“你说怎么改?舒大师。”
“这画得重新请人画一幅,只画山,不要画直冲而下的瀑布。水呢,在山间点染一脉曲曲弯弯的泉水就可以了。这叫背后有靠山,而水绕山转,阴阳和谐,把云气、山气、水气聚拢在一起。办公桌椅呢,往后移,靠墙,你要真正地靠山傍水,才得天时、地利、人和。快点行动,还有几个月,市里要动班子了哩。”
王宾高兴得连连称“是”。
过了半个月,王宾打电话告诉我,局里的“一把手”突然到他办公室来,一进来就左瞄右看,然后说:“办公桌椅靠墙,不张扬,不自做中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好。要多接触局里、市里的领导,不要孤芳自赏。”
我问:“局长的办公桌是怎么摆的?”
“摆在房子正中央。”
我笑了,说:“你是真正听懂了舒大师话中的奥义。谦逊、低调,副手就是副手,不抢‘一把手的风头。”
半年后,王宾调到了市政府的信访办当主任,由副处变成了正处。
王宾说:“舒大师,神人啊,是真正的懂风水。”
我说:“他懂风水,更懂人事,了不得!”
又到了枫红菊黄的时节,诗社组织湖湘文化采风活动,我们一行十余人,乘公家租赁的中巴车,去访衡阳县曲关镇湘西村的王夫之故居。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者、思想启蒙家、文学家、诗人。他的故居名叫“湘西草堂”,是建在一个土坪上的并排三间普通农舍。大门对联为当年王夫之所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达是他决不与清朝合作,一心眷恋明朝的心迹。
我们簇拥着走进故居。我回头一看,舒大师却一个人留在门外,他掏出罗盘,又开始细细考证故居的方位。他的脸色很肃穆很虔诚,口里念念有词:“南有雷北岭,北有牛形山,山与山之间是田畴、菜地,风水绝佳。”
我看完故居出来,又在屋前屋后巡行了一圈。草堂右侧的山坡上,有王夫之当年手植的古藤,如今根部若水桶粗,藤茎腾空盘绕于树木之间,如虬龙疾走,谓之“藤龙”。在草堂左边的小山路边,有一株古枫,根部突出地面,状如骏马,故名“枫马”。
舒大师问我:“你对王夫之故居印象如何?”
我说:“正好要请教你一个问题。古人称‘屋前不栽柏,屋后不插柳,因为柏是‘坟头树,多栽于坟前;柳多用于做‘丧杖、‘招魂幡,都为不吉之物。为什么王夫之的故居屋前栽柏、屋后栽柳呢,难道他不懂风水?”
舒大师愣了一下,说:“他是伟人、圣人,可以不受世俗的约束,天与地可奈其何?”
他停了一下,又说:“不过,王夫之还是对故居风水怀有补偿意识的。这左边的‘藤龙、右边的‘枫马,乃正阳之物,古人说‘风马云龙,于是风生水起,气象万千,足以克去柏、柳之邪气、晦气。所以这故居的风水依旧是相克相生,万事吉祺,王夫之有寿有才有思想,可以赢得誉满天下。你与我,要不怎么会驱车数百里前来瞻仰?”
我无话可说。
接着,他又说:“你可有诗思了?哈哈,还没有!我倒是有了,回去后,再抄给你斧正。好地方啊,风生水起!”
正线导车
“正线导车”,其实是湘潭古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单位名称。当然是私营的,领导(只有一个经理)加上员工才六个人。虽然有营业执照,却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一切都因陋就简。
经理叫仲线,二十六岁,大学毕业四年了,读的专业是“城市管理”。他个子高挑,单瘦但不孱弱,眼睛很亮,鼻梁高峻。原先面色白净,这几年才有了风尘之色。“城市管理”这个专业,工作不好找,要不就去考公务员进入行政部门参与城市管理,但他没这个福分,笔试成绩是排在前几名的,面试却名落孙山。他明白不是临场发挥不好,而是没有过硬的背景,面试不过是走走过场。要不就去改换门庭,学一门大众化的手艺,但他没有这个想法。他很乐观,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父母,年纪轻,完全可以拿青春去赌明天。endprint
他的父亲叫仲点,在公路局的“线路计划科”工作,五十岁出头,常年戴一副近视眼镜。这个科的职能,就是勘查、申报城里城外该增加什么行车的新线路,并论证新线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有哪些老线路该废除,或者该拓宽和改道。他为人谦和、忠厚,做事吃得苦,除了工作上与相关的人发生联系,他不喜欢与更多的人打交道,有点清高自赏的况味。上班他与公路线路相厮守,下班后呢,也有一个癖好:收藏本市的地图。有公开发表的区域图、交通图、旅游图,也有自己手绘的大大小小的地图。多少年过去了,一没有升官,二没有发财,他成了一个永恒的科员。他的小书房里,有一幅自撰自书的对联,最能见其心怀、气度:地经外别无钱物,斗室中时闻书香。“地经”即地图,典出南宋无名氏所写的《题壁》。诗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儿子生下后,仲点命之为仲线。其一他的工作与爱好,都和行车线路息息相关;其二“线”是“点”的延伸,希望儿子远胜于他。
没想到仲线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都不遂心,几年前突然从一份外地的报纸上,读到大城市有了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行业:领人;导车入城。这让他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在古代的笔记中,常有这样的文字:某人到某城,不熟悉要去的某个具体地址,便找当地人引路,付一点辛苦费,谓之道引。
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太快,地盘不断扩大,高楼越建越多,新路、老路更是纵横交错。因为人多、车多,交通管辖也就有了许多规定:何处是单行线、双行线,何处方可停车,何处是不允许行车的步行道。外地车进城,没有人引路,等于是盲人瞎马,动辄便要罚款。车上不是有导航仪吗?它只能指示大方向、大地名,小街小巷或新增的地名,是显示不出来的。于是,“导车”成了一个热门行当。
仲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仲点问:“你是个大学毕业生,干这行不觉得羞愧?”
“不羞愧。劳动光荣,自食其力。何况,我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校友,联合起来办这件事。”
“你们熟悉城里的各条线路、具体地址?”
“爹的业余爱好,从小就熏陶了我。你所藏的各种地图我都看过,而且看熟了。我也有不少的藏品,这叫文化传承。这一个多月来,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转,老地名、新地名都了然于心。”
“好。孔子说多识虫鱼草木之名,你们多识山形、水势、路况、屋宇,同样是学问。”
“爹,本市的‘大学生就业办公室可以帮我们办营业手续,还免税哩。大家选我当经理,委托我为这个小公司起个名字,好写到营业执照上去。请爹赐个名字吧。”
仲点仰天大笑,说:“可拿你姓名一用,‘仲与‘正谐音,就叫‘正线导车,意思是引导汽车走正确的路线,决不会误事。”
“好。爹是捷才,佩服!”
“儿子懂得夸爹了,行。导车当然不能上人家的车,人家忌讳这个。你们要置买同一型号、同一颜色的好摩托车,骑着它在前面引路。还要配置统一的衣、帽,上面要印上‘正线导车的字。”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古人说,随处留心皆学问。干什么都可以谋生,谋生之外,还要有更大的理想。”
仲线点点头,再点点头。
“正线导车”很快就办起来了。
从城外的高速公路,再下支线进城,有东、西、北三个口子。他们六个人分成三个组,一个组守一个口子。外地进城办事的车,自驾游来观光的车,往往都要找他们引路。他们的摩托车都是“南方牌”,一律的天蓝色;他们的工作服是红色西装、黑色裤子,帽子是金黄色的,很显眼。西服的口袋上,帽子的正面,都印着正楷“正线导车”四个字。按物价部门核准,导车入城一次收费五十元;如果要求陪同导游,再另加一百元。按照仲线的提议,每人收入的百分之七十自留,百分之三十上交公司作为储备基金,以便将来的发展。大家都很乐意。
导车的生意很红火。本地几家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对这个行业很敏感,都进行了报道,称他们是“红衣天使”。
仲线和他的几个伙伴,一时间成了公众关注的人物。
有一个外地的大老板,在城中投资开办了一家规模最大的“富士山机电总汇”,专销日本出产的汽车、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热水器、数码相机、电饭煲、电话、手机、电脑、电动体育器材……威威武武一座二十层的大楼,员工就有上千人。订下的开业时间,是几天后一个上午的十点零八分。在此之前,大腹便便的大老板,要坐日本出产的敞篷高级小轿车,在全城主要街道缓缓巡游。于是他派人找到仲线,让他们穿戴齐整,骑上摩托车在前面引路,每人付酬劳费两千元。仲线很兴奋,一口就答应了。
晚上回到家,仲线把这事告诉了父母亲。
仲点一听,说:“这一单生意要辞掉!”
仲线问:“为什么?”
仲点说:“日货在市场流通,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无可指责。但这个老板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开业,宣扬日货,会引发中国人的反感。小日本妄想鲸吞钓鱼岛,早已让中国人蓄了一腔怒火。你们不能去引路,否则会遭人唾骂,再不想和你们接触。你还要和那个老板讲明道理,不要这么张扬,开业就开业,不要犯了众怒,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仲线说:“爹,谢谢你的教诲,我懂了。我马上去找这个老板谈,这个钱我们不赚!”
“对!”
几天后,这个商场开业了,老板没有坐车巡游,没有雇西洋乐队吹吹打打,没有大放鞭炮,一切都显得很平静。平静,就意味着平安。
仲线觉得日子过得很有意思。
白天有滋有味地导车,夜晚在灯下,读关于地理学、地名学、交通史方面的书,写关于本地地名沿革、演变的笔记,手绘城市区域、交通不断变化的地形、线路图。或者,和父亲煮茗清谈,直至更深人静。
仲线对父亲的博学广闻,很是钦服。父亲不但积累的实证资料多,而且能把古人的典籍活学活用,与现实中的本土文化顺理成章地对接,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仲线说:“爹,你应该写书啊。”
仲点笑了笑,说:“我是述而不作。你已有新的发现,可以动笔立著了。有什么难点,我们一起来讨论。”
仲线眼里忽地有了泪水。心里说:“你在为我导车啊。”
过了两年,仲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史专著:《湘潭地名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 吴大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