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泉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区 42100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有炎症免疫反应、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自由基、钙超载和细胞凋亡等。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7与白细胞介素-10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1,2]。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方法检测 ACI患者血清IL-17、IL-10的表达,以探讨IL-17、IL-10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预后的关系,亟待为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12月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ACI患者,且于起病后24h内入院;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或恶性肿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出血、既往卒中史且遗留后遗症者。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排除有心脑血管意外病史者。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根据28d转归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本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于发病3、7、14d清晨抽取静脉血10ml,肝素抗凝,离心取血清,置-8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7、IL-10浓度;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和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气分析等,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包,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采用t或F检验,相关分析用Spearman相关系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死亡危险因素筛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资料 共入选50例脑梗死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4.7±9.3)岁。健康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5.5±10.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5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d血清IL-17及IL-10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1.33±25.60VS 20.36±4.28及12.69±4.80VS 8.76±4.22,P均<0.01)。轻型脑梗死组22例,中型脑梗死组20例,重型脑梗死组8例;生存组35例,死亡组15例。各组发病3、7、14dAPACHEⅡ评分、血清IL-17和IL-10的表达见表1、2。
2.2 不同病情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水平的比较 随发病时间的延长,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中重型ACI组IL-17和IL-10的表达在3、7、14d与轻型A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组组内IL-17和IL-10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16.74,F2=4.52,F3=4.06;F4=17.40,F5=5.13,F6=4.43,均P<0.01),见表1。
表1 不同病情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ng/L)
表1 不同病情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ng/L)
注:与同期轻型ACI比较:△P<0.05或▲P<0.01。
2.3 不同预后 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比较随发病时间延长,生存组IL-17及IL-10表达逐渐降低,14d接近正常水平;死亡组IL-17及IL-10表达逐渐升高,且7d、14d时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生存组、死亡组组内IL-17和IL-10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81,F=16.92,均P<0.01),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ng/L)
表2 不同预后ACI患者各组血清IL-17、IL-10的表达(,ng/L)
注:与同期生存组比较:△P<0.05或▲P<0.01。
2.4 患者血清IL-17、IL-10的表达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 IL-17、IL-10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56,P<0.01;r=0.422,P<0.01)。
2.5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死亡为因变量,以IL-17、IL-10和APACHEⅡ评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IL-17、IL-10和APACHEⅡ评分为影响预后的死亡危险因素(均P<0.01),见表3。
表3 ACI患者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病理基础,同时免疫炎症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核心基础[4]。IL-17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其参与缺血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对炎症反应具有促进和放大效应,血清中浓度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程度越严重[5];IL-10是Treg分泌的关键炎性因子。其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的一类多效能的生物因子[6]。蒋福生等[7]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表面分子CTLA-4表达率及分泌IL-1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ACI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减少,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
本文显示,ACI患者发病3d血清IL-17、IL-10的表达明显升高,中、重型脑梗死组发病3、7、14d血清IL-17、IL-10的表达水平与轻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存组IL-17、IL-10的表达呈下降趋势,死亡组IL-17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表明炎性因子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IL-17、IL-10参与了 ACI的发生与发展,并且可能参与病情持续进展和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APACHEⅡ评分系统已广泛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8];国内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为A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临床上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本文结果表明,IL-17、IL-10与 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56,P<0.01;r=0.422,P<0.01),可能为影响A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IL-17、IL-10与 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在ACI患者的转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具体的作用靶点和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肖颖秀,张俏忻,庄伟端,等.白细胞介素17及其相关分子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34(16):2522-2524.
[2]卢志刚,王承明,刘芸.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Foxp3和IL-10的动态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9):970-972.
[3]佚名.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Dinh TN,Kyaw TS,Kanellakis P,et al.Cytokine therapy with interleukin-2/anti-interleukin-2monoclonal antibody complexes expands CD4CD25Foxp3regulatory T cells and attenuate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12,126:1256-1266.
[5]Li Q,Wang Y,Yu F,et al.Peripheral Th17/Treg im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3,6(6):1015-1027.
[6]张国华,高瑞利,周毅,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3):387.
[7]蒋福生,张平,张新华.急性脑梗死患者免疫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0):923-926.
[8]肖军,钟荣,叶桂山.APACHEⅡ、SAPSⅡ及 MODS 3种评分系统在单一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4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