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另一种选择

2014-08-02 22:16居淼
中国摄影 2014年6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滤镜灾区

居淼

手机摄影并不仅仅是家庭用户在使用,像新华社这样的专业通讯社也早已着手使用,本刊就一些专业新闻摄影与手机摄影相关问题采访了新华通讯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副主任王建华。

受访者:王建华

新华通讯社摄影部新闻采访室 副主任

问:国内用手机进行专题摄影的摄影师多吗?

答:应该是挺多的。以新华社为例,专业新闻摄影师用手机进行采访拍摄,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次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时报道组采用微博作为报道平台,首次在重大报道中鼓励专职摄影记者用手机拍摄一些影像,供新华社做微博分享。另一次是在2013年芦山地震中,当时我们派往前方的摄影记者金良快,用手机创作了两组专题:《灾区劳动者》和《站立的废墟》。(120-122页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拍摄),这应该是新华社摄影记者首次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用手机作为主要拍摄工作,完成图片专题的报道任务。

问:摄影师在灾区选择手机摄影是出于发稿需要,还是表达需要?

答:这两种情况都有。金良快抵达灾区时,地震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他的主要任务是报道灾区震后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他选择用手机拍摄这两组影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被采访者在手机前面更加放松,与摄影师有更好的沟通,整组专题达到较好的影像表达效果。较早到达灾区的记者也有不少使用手机拍摄的,这更多地是出于发稿的需要,是为了更快捷地把稿件发回编辑部。

问:您认为手机滤镜效果与纪实摄影是什么关系?

答:过去用相机拍摄几乎不存在滤镜的问题,手机拍摄则很容易获得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并诱使拍摄者产生依赖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将影像后期的技术门槛降低了。我们在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也会用到Photoshop后期,但这有一个相对成熟、统一的标准。而手机摄影用于新闻报道,目前在这方面还相对空白,但我相信这方面的标准或者“共识”的产生不会等太久。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要求摄影记者用于新闻报道的手机图片一次拍摄完成。也可以适当地提前选用滤镜,然后进行拍摄,这种操作方式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先拍摄,再进入手机图像编辑软件调用滤镜效果,就不可以了吗?而且滤镜效果的使用究竟可以到什么程度呢?这个还有待业界进一步讨论,直至达成共识。

问:您所说的技术标准是会有某组织来颁布吗?

答:去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出台《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这是我国新闻摄影界一个比较权威、统一的技术标准。国外的路透社、法新社都有关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工作守则,新华社也是如此。可见,对用于新闻报道的用传统相机拍摄的数码影像,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标准是有据可依的。手机影像用作新闻报道,我认为首先以上标准仍然适用,但同时手机也有一些过去的标准或守则未能覆盖的区域,这是由于手机的技术特点和使用方式决定的。我想手机摄影用于新闻报道,会在实践和争论中慢慢形成一个标准,达到共识。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一个“新闻纪实类手机影像技术规范”,这样对于手机摄影技术的界定就会清晰起来。

问:您认为手机摄影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是怎样的?

答:从纯技术层面上讲吧,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会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身,也许会产生更多类似三星S4 Zoom、Galaxy NX的“跨界”产品。相机的智能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而手机的拍摄画质相信会在短期内有更大的提升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滤镜灾区
“绿瓤西瓜”横空出世 是滤镜合成还是“确有其瓜”
材料作文“滤镜与生活”导写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渐变ND滤镜套装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