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
能够拍摄想要拍摄的题材,是摄影师的梦想,套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拍摄。2013年9月,我带着对阿富汗的好奇,以陆路行走的方式从新疆出境,经巴基斯坦到达阿富汗,不过对于阿富汗人的最初印象却是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奠定的。
从红旗拉普口岸进入巴基斯坦之后,是让我惊叹的帕米尔高原。这里有我从未见过的高原美景,也有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危险。部落、深山、激流、尘土、落石、破碎的车窗、当地音乐,这便是我对克什米尔的最初印象。
从吉尔吉特去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路上,一共要停留十几次,每次停车检查,都有不断更换并且配备着重型机枪的警卫护送行走在卡拉科拉姆公路上。记得在一个检查站停下车之后,所有好心的巴基斯坦普通百姓都对我这个外国人说:“Taliban is here!”(塔利班在这儿)。想要坐车去伊斯兰堡,就必须经过塔利班活动频繁的巴基斯坦北部部落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机几乎和机枪一样容易被人警觉,所以这一路拍摄的影像,有很多都是用手机记录的。在之后的行程中,无论环境轻松或者紧张,也习惯性地会在相机拍照之余,用手机去捕捉一些画面。它几乎成为我手中一个拥有28mm定焦镜头的相机。
天亮之后,我被刺耳的汽车喇叭吵醒。周围的大山不见了,街上到处人声鼎沸,热闹到有些杂乱,终于到了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虽然伊斯兰堡显得很喧闹,不过之前穿越克什米尔的紧张气氛完全烟消云散了。行走在街上,看着当地人在茶馆喝奶茶聊天,处处友好的打着招呼,让我打消了作为外来者的顾虑。
由于邻国阿富汗常年战乱,因此与阿富汗相邻的这些国家里,都有大片的阿富汗难民营。我们所熟悉的“阿富汗少女”就是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营所拍摄。在伊斯兰堡的西郊,也有这样一片阿富汗难民营,我带着兴奋与不安初次踏入了这片神秘的区域。
初到这片聚居区,看到很多生活在这里的阿富汗男孩子在放着风筝,与喜欢打板球的巴基斯坦男孩子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女孩子们要辛苦得多。她们很早就承担起了家里事情:抱着弟弟妹妹,洗着衣服,还要帮家里去打水。孩子们总是对我这个外国来客充满好奇,成群的跟在后面开心的笑。孩子们是我与这里沟通的桥梁,在他们的带领下,我走访了很多家,与他们的家人闲聊。
踩着垃圾和泥土混合成的地面,我进入了一间传统的土坯房,这里家家都是这种房屋。他们一家人(主人用普什图文写了名字,但我看不懂)正坐在床上吃着午餐。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张床是他们唯一的家具。来到阿富汗难民营,最大的感受其实并不是贫穷,而是他们拥有的热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主人热情好客,邀请我与他们一起吃午餐,这里人吃的食物与新疆类似,都以馕作为主食,但与阿富汗本土不同,由于他们在巴基斯坦待久了,以咖喱代替了烤肉,用馕沾着咖喱吃。语言不通,使我们无法做深入的沟通,只能依靠肢体语言和眼神做着简单的交流。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男人都在伊斯兰堡打工,因此白天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彼此熟识之后,我便开始拍摄他们生活中的场景。相比相机,他们在手机镜头下显得更加自然。从他们的眼神中,看不到对贫穷生活的抱怨,而显现出更多的是一种平静。
在伊斯兰堡阿富汗聚居区短暂的停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享受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幸福感,与生活在高楼密集的我们相比,他们有着难能可贵的真挚与热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