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莹
摘要:黎伯曼为美国现代重要作曲家之一。创作作品种类广泛,包含钢琴独奏曲、协奏曲、交响曲、双钢琴、室内乐、声乐曲及歌剧等。他的作品,常常被列为现今许多国际知名钢琴大赛的比赛指定曲目,包含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鲁宾施坦国际钢琴大赛、布索尼国际钢琴大赛等。本文讨论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为黎伯曼极为知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关键词:黎伯曼 第一钢琴奏鸣曲
黎伯曼(Lowell Liebermann, 1961-)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自幼开始学习钢琴,14岁向知名钢琴家乡收(Ruth Schonthal, 1924-2006)学习作曲。15岁创作《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同年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会发表。16岁此曲赢得美国国家音乐教师协会作曲比赛第一名。在26岁那年,取得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学位。黎伯曼的作品大部分是为钢琴而创作,并且经常被国际钢琴大赛采用为指定曲。共创作了20余首钢琴独奏曲、2首双钢琴曲、3首钢琴协奏曲、10余首钢琴室内乐作品等。黎伯曼更经常受重要国际钢琴大赛、茱莉亚音乐学院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委托创作完成。其中包括《第一号钢琴奏鸣曲》、《滴水嘴兽》和《三首即兴曲》等,成为现今许多钢琴家的常备演奏曲目。
黎伯曼共创作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为作品一、作品十和作品八十二。他的作品手法涵盖传统、简单,却有独特、新颖的手法技巧。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曾报导黎伯曼:“一个非常遵循传统的创新者。”在作品当中经常使用三度、四度、八度、九度和十一度和弦,并使用类似赋格手法、同类型的连续性音程组合,大量半音和复调性。黄芳吟于《黎伯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解析》文章中提到:“黎伯曼经常使用半音,对于音程的色彩及音色变化具有相当的敏锐度;强烈的音阶式色彩变化以及善用大九度与增减音程,相对于低音声部的持续低音(pedal point)或顽固低音(ostinato)来说,存在着充满保守与创新的对比。”
《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呈现出高度、炫丽的弹奏技巧和丰富、极具想象力的色彩变化。此曲共分成四个乐章,为复调性。此首作品的特别手法,以类似赋格手法完成,重复性高。第一乐章是缓板(adagio)。有别于以往作曲家大部分所惯用的古典曲式架构(快板—慢板—诙谐曲或小步舞曲—快板或急版),黎伯曼完全颠覆了这样的惯用模式,分别以缓板—急板—慢板—急板作编排。此曲使用对位式的模仿进行手法完成。曲子一开始至第12小节为序奏,左手为A和升F的持续音(pedal point),右手则以升G和A为中心音,制造出抽象、有距离感的音响效果。第5小节至第8小节,此曲主题在左手内声部以八分音符呈现。
谱例1 第一乐章,第5-8小节
第12小节最后一拍至第15小节主题则于第一声部单音呈现。接着到第14小节主题出现在第二声部,第18小节主题呈现在第三声部,直到第22小节主题于低音声部出现。同一主题轮流的出现在四个声部中,这样的写作手法相当类似赋格的手法。从第23小节出现在低音声部的是单音主题,之后第27小节以同样的主题呈现三度双音,第29小节以响亮的八度和弦发展主题,最后结尾以第四声部的主题结束此曲,和一开始的第一声部主题呈现明显的对比。黎伯曼设计的作曲手法,展现出音色上的强烈对比和音响上的层次感。
另外,从音程的角度来看,此乐章大多数是使用三度和四度的组合,从曲子的导奏开始,几乎是以这样的音程组成。在创作手法上,整个主题涵盖12个半音,主题变化具丰富性和层次感。是一首很特别的赋格乐章。
第二乐章是急板(presto)。乐章一开始,右手为半音连奏,左手为三度音跳奏,曲风和触键需极为轻巧、清亮的音响效果,考验钢琴家的触键技巧。谱例2为第5-6小节右手弹奏黑键,以五连音呈现,左手弹奏白键,以七连音呈现,黑白键相互交叉组成,这样的两种调性同时存在,称为复调性。另外,从第14小节开始,左手音型特色为半音和弦,使音响效果极为冲突。最后一小节以炫丽的双手反方向滑奏,呼应此乐章的炫技效果和轻巧感,蜻蜓点水似的终止在升C。
谱例2 第二乐章,第5-6小节
第三乐章为慢板(lento),全曲极富感情,深沉的弹奏。并以半音贯穿全曲。一开始的手法和第一乐章有些类似,左手的八度升C低音支撑着音响的厚度,并贯穿整个乐章,右手则呈现此乐章主题。第1小节至第8小节,音域宽广,使整体织度、和声和音响上提升。直到第15小节,没有多余的音响效果,仅以持续不断的升F和简单、固定的伴奏音型来突显主题,有一种惆怅、思念的感觉。
另外,谱例3为此乐章另一个特别的手法,利用同音型倒影的手法在左、右手,并利用时间差使听起来音响上有错开、独特的效果。曲终,呼应了曲子的开头,同样以八度升C结束此乐章。
谱例3 第三乐章 第8-14小节
第四乐章是急板(presto),此乐章加入许多创新的手法,乐章一开始,左手以大九度的音程,右手以三度和八度音程的黑白键穿插,重拍出现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第3小节随即变换拍号,改为3/2拍,重音也跟改变,一个小节后又回到5/4拍,第8小节拍号为6/4拍,黎伯曼在曲子的一开始就不断变换拍号和不规则的重音型态,表现出不稳定、怪异的音响效果,强调出这首乐章所需要强调的触键敲击感和特殊的节奏感。
谱例4 第四乐章 第1-3小节
接着第29小节,使用乐章一开始的旋律线条,由前后三度和八度音程关系,改为和弦式的三度和八度,展现出不同的和声效果。
谱例5 第四乐章,第29-32小节
第37小节开始,完全不同于前面的重拍感和节奏感,黎伯曼特别标示了此乐段需要呈现出寂静、平静(poco tranquillo)的感觉,音型以三度和五度组成,少了重音,加入许多细腻、优美的圆滑奏,与乐曲前后呈现强烈的风格对比。
另外,上段中提及第三乐章所使用时间差的创作手法,在第四乐章的最后结尾也同样的利用单音作时间差的音响效果。并以加速、急速(stringendo)的弹奏方式将曲子推向高潮,以从未出现的强烈“fff”结束此曲。
谱例6 第四乐章,第91小节
黎伯曼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承袭传统,却又有创新的手法,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每个乐章拥有独特性和对比性,风格上差异也非常大,是一首丰富的作品。在这首曲子当中,使用许多新颖、特别的创作手法,包含使用复调性、利用类似赋格手法、每个乐章主题的重复性高,而且在许多手法上颠覆传统,包含乐章的编排、连续的音型组合、结构不具对称性、增减音程转换、半音的使用…等等。若深入了解黎伯曼的作品,将对演奏者在演奏上增添许多理解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黄芳吟.黎伯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解析[J].中山人文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