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记忆

2014-08-02 05:04李冰
艺术评鉴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李冰

摘要:仪封三弦书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76年历史。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唱腔以及表演技巧,深受兰考及周边地区人们所喜爱。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侵袭,仪封三弦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濒临消亡之命运。本文以昔日辉煌、现实困境、理性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引发社会各界对仪封三弦书命运的关注,但愿仪封三弦书能够重获新生。这也是本文试图从其演变的轨迹中获取答案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仪封三弦书 传承与发展 重生与消亡

仪封三弦书是河南地方曲艺的一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跨越了将近两个世纪,由鼎盛繁荣到逐渐衰落。近年来,艺人刘景付被认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封三弦书的传承人,他从艺的曲折经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仪封三弦书兴衰的艰苦历程。限于有关仪封三弦书文献资料的匮乏,只能是通过民间走访和调研的形式,以刘景付为主线,以历史、社会、文化视角为切入点,探究50年代以来仪封三弦书兴衰的必然性,从而引发人们对民俗文化——仪封三弦书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一、仪封三弦书昔日的辉煌

仪封三弦书是河南省地方曲艺品种中颇具特色的口承艺术,是河南坠子演变的前身。它的演唱风格质朴、谐趣,且使用地方方言,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仪封三弦书因发源于兰考县仪封乡而得名,它主要流布在开封地区、商丘地区、民权县、山东东明县、郑州荥阳县以及山西、陕西部分地区。作为一个小小的曲艺品种,其传播之广,充分表明了它的存在价值。根据《河南曲艺史》中的记载,仪封三弦书距今已有176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仪封三弦书正处于鼎盛时期。据考证,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因此,“仪封三弦书”所到之处,几乎是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娱乐”的渴望和追求。仪封三弦书演唱的曲目多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隋唐演义》、《响马传》、《韩湘子讨封》、《龙三姐拜寿》等等。这些前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一旦经过改编,转化为曲艺形式演唱,其娱乐性极强,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或许为仪封三弦书的艺术魅力所吸引,16岁的刘景付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在那个年代,拜师学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可靠地介绍人,其二,要经过严格的面试,其三,再由引进师的带领下与大业师见面,并经过考核程序。只有确认拜师学艺者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才能正式收其为徒。“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景付连过三关,终于叩拜了兰考县张自雪为师。心诚则灵,天赋聪明的刘景付备受师傅的宠爱,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刘景付经过三年多的“磨难”,终于出师了。于是便自立门户,开始了独闯天下的艺术生涯。按照当时的规定,个人是不能随意放弃生产队里的劳动随意外出干活的。由于刘景付具有演唱仪封三弦书的特长,经生产队批准才获得了一天到晚在外演出的自由。实践出真知,久而久之,刘景付演艺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五六十年代的仪封三弦书的发展如日中天,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和娱乐渴望,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开拓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对刘景付来说,演唱仪封三弦书已经成为生命的支撑力量。面对影响力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的大好局面,他开始以发展的眼光思考如何为仪封三弦书注入新的活力。于是,重新整合了演唱曲目,并在保持仪封三弦书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唱腔和演艺技巧方面汲取了新的元素,使改进后的仪封三弦书娱乐性更强。由于刘景付能够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从此仪封三弦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

二、仪封三弦书的现实困境

1966年,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文艺战线首当其冲,遭遇了强烈的冲击。仪封三弦书也被扣上了“封建迷信”的帽子,受到批判并勒令禁唱。从此,八个“样板戏”、“语录歌”统领了所有的文艺舞台。仪封三弦书也只能是以演唱八个“样板戏”为生。1976年中期,文化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拨乱反正政策的指引下,文艺开始逐步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人们终于迎来了文艺的又一个春天。压抑多年的仪封三弦书,重振旗鼓,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自由地活跃在以开封为中心的戏曲舞台。此时的仪封三弦书在保留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弘扬时代精神的现代曲目,如《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铁道游击队》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景付的曲艺团也日益壮大。然而,时变境迁,徒弟们都改唱了河南坠子,因为由仪封三弦书演变的河南坠子更受人们的喜爱,唯有刘景付继续坚持“仪封三弦书”。这也预示着仪封三弦书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

如果说仪封三弦书已经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改变仪封三弦书所处的尴尬局面。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化体制的变更和转型,以及电视、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大众文化逐步占据了主导文化的地位并迅猛发展,使得名目繁多的娱乐性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袭,快节奏的生活,思想觀念的变化,使人们接受和欣赏曲艺文化的趣味性几乎消失殆尽。不仅普通大众被现代科技手段“武装”的影像文化牵着鼻子走,而且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学生在文艺欣赏上也受到了影像文化的冲击和震撼,其特点是只求好玩好看。由于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仪封三弦书这一曲艺种类的受众越来越少,现代的青年学生甚至没有听过或者排斥这一曲种。这时的刘景付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仪封三弦书前景的惨淡,所以只有在个别人家办喜事时他才出演仪封三弦书。平时只有在家干点农活去消磨时光。

三、仪封三弦书何去何从

或许,人们为刘景付的命运而叹息,或许,为仪封三弦书濒临消亡而遗憾。的确,一个流传176年的仪封三弦书,之所以褪化为仅有刘景付一人传承,之所以从昔日的辉煌到被边缘化,之所以受众渐渐远去,其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而更多的是社会变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时势造英雄,时势亦可毁灭一切,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且势不可挡。其实,遭此命运的何止刘景付和仪封三弦书?他只是众多传统艺术的当代缩影。适者生存,否则必然消亡。纵观艺术史可以看出,当这种现象涌现时,艺术市场的竞争就会“刀光剑影”,弱者在“搏击”中必然会失去了受众而消亡。鉴于刘景付年事已高,且后继没人,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地方曲艺面临的困境,并积极地对其进行保护。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河南省各地市基层文艺单位积极收集地方民间艺术资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封三弦书也进入了名单之列。政府对仪封三弦书采取了许多保护性政策和措施,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仪封三弦书想要继续发展生存下去,首先要面临两大严峻的问题,一是继刘景付之后没有传承人,二是陈腔老调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要想让仪封三弦书继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年轻一辈的传承人,他要热爱这门曲艺,并扎实的学到此曲种的精髓。在原有书目、腔调的基础上,传承人要用发展的眼光对仪封三弦书进行创新,大胆的加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各类素材,丰富仪封三弦书的内容和腔调。因此,在电视传媒、卡拉OK、网络游戏等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背景下,所谓高雅的传统艺术如果不能自省,不能自我完善,不能适应市场,危险时时刻刻都会存在。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二人转”的成功案例难道还不能引人深思吗?就目前刘景付及仪封三弦书的现状而言,其结果让人不言自明。也正应对了达尔文的名言,“世界上不是最强的能够活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能够活下来,而是那些最适应环境的才能活下来”。

我们寄希望于已有176年历史的仪封三弦书能够“生存”下来,因为昔日的它是那么辉煌,为传播精神文明,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永远都难以忘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不会“消亡”的,“经典”会永远留在记忆之中。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度调研课题《“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仪封三弦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QN-476。

参考文献:

[1]代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传承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周咏.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曲艺振兴之路[J].大舞台,2013,(09).

[3]刘梓钰.网络传播时代的曲艺艺术[J].上海艺术家,2000,(Z1).

[4]马奇.略论豫西南民间曲艺的保护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浅析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