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海辉 余 昉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挖空心思建造纪念碑式的建筑,想以虚妄的永恒感来抵挡脆弱而短暂的生命。而2014年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一位大胆利用纸管材料建造廉价的临时性建筑、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的日本建筑师——坂茂。坂茂出生在日本东京,曾经就读于南加州建筑学院,后来转学进入美国的库柏联盟建筑学院,坂茂对于实验性建筑研究颇有兴趣,并且大胆地进行探索,把成果应用于灾后安置,这能够为受灾的民众以最快的效率提供临时安置场所。坂茂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他设计了许多的灾后安置建筑,这些建筑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新西兰大地震、中国汶川5·12大地震等灾后的灾民安置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灾后安置建筑都在各种困难的情境中用硬纸管等一些可循环使用建材搭建,蕴含着简易构造、建造便利,适合组织非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自建的特点[1]。
中国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的数月之中,成都的华林小学校舍落成。它成为坂茂第一次在中国建成的实验性临时灾后安置的纸管建筑。校舍中包括有三座,九间全纸管的结构形成的教室代替了之前的两栋危房教学楼,使得整个学校赢得了灾后永久性建筑地建造中的几年过渡时间。
建筑面积达540 m2,由三排九间教室组成,屋架为全纸管结构,为了达到可以防水防潮的目的,纸管的内外部分都浸泡了清漆,纸管之间的搭接由木结构完成,并且使用钢索进行拉结,形成了双坡顶木屋架的组成骨架部分。各个组成单元之间的连接是通过金属构件来完成,与此同时建筑完全利用工业化制品的连接功能,例如活动式的金属拉杆、基础钢板板件、拉结铆钉、旋口螺丝等,在操作性上来说非常简便并且有利于后期的修缮。整个建筑所呈现的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组装拆迁的特点[2]。
成都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是全中国国内的第一个纸管临时性建筑,它能够很好地完成在过渡期间的历史使命,坂茂曾经说过:“如果看腻了,你可以把整个建筑融为纸浆,然后盖一座新的,但是请别浪费一点一滴。”这个校舍就能很好地体现他的设计主张和观念,可以无限地进行循环使用(见图1)。
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在2011年2月遭遇强震,当地的一座百年大教堂被毁,这让当地民众失去了集体祈祷的场所。为保证重建的教堂免受地震的损坏,当地决定在原址修建一座临时“纸教堂”,为人们提供寻找心灵慰藉的地方。坂茂设计新教堂,而他最擅长的就是纸建筑。8月中旬,世界上首个用纸建成的教堂完工。新的教堂跟旧教堂一样大小,可容纳700人。纸教堂主要支撑物都采用纸质材料,梁柱使用坚固的硬纸管,共计100根,每根重约120 kg,直径60 cm,长16.5 m,纸管表层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有聚碳酸酯板,以保护纸管不易被外界物质侵蚀(见图2)。与此同时纸教堂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弱不禁风,抗震结构可以保证至少使用50年。纸教堂不仅坚固耐用,设计理念上也与在地震中垮塌的传统教堂风格迥异,具有超现实感,华丽却稳重,超凡又实用。在建设标准上,纸教堂是按照正常使用150年的标准建设的。尽管在7月份的一场暴雨后,纸教堂的屋顶发潮,但是并未影响结构,不过出于安全起见,施工方还是更换了所有发潮的硬纸管。这座纸教堂对于可循环的非传统建材的成功运用为简易临时性建筑的快速建造过程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使得人们对于新材料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可能[3]。
图1 成都华林小学震后纸管校舍
图2 克莱斯特彻奇纸教堂
坂茂的人道主义工作开始于1994年。当时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一些前越南难民不能入住由日本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坂茂就为他们建造了“纸木宅”。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他在50多个避难所内建立了1 800个纸质隔间(见图3),使居住其中的家庭有了更多的隐私。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经过一次次在灾害中的实践,坂茂将自己的应急建筑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这种模数化隔板系统。这种隔板建筑用硬纸板做成的纸管作为结构支撑柱,配以胶合板连接件,用绳子作为固定装置,用白布作为建筑隔墙。每一座单元建筑面积为180 m2,不同大小的房间依靠原有承重墙体建造而成。
图3 纸质隔间
临时性安置建筑在灾后的应急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应该着眼于临时性建筑的偶发性中蕴含的一些灵感的碰撞,同时能够给建筑自身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疆域。临时性的安置建筑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普遍适应性、低成本、组装方便、可由民众自发组织建造、可无限循环使用等。不管是从自发地组织营造还是不同建筑师之间的设计,这种临时安置建筑为整个建筑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同样应该采用积极主动地态度来面对这个新的领域和挑战,不然就会错失这些非常规建筑有可能蕴藏的无限契机[4]。
[1] 李 哲,曾 坚,肖 蓉.一个实验建筑师的回归——坂茂及其作品解读[J].建筑师,2005(12):52-53.
[2] 徐永利.建筑的自足——《坂茂》评述[J].时代建筑,2003(3):97-100.
[3] 王 晖,彭文波.日本建筑师坂茂和他的纸建筑研究[J].中外建筑,2002(2):93-95.
[4] 傅 诚,魏春雨.坂茂思想及其作品浅析[J].华中建筑,200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