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琦
环境保护的人大之问
文/朱琦
12月26日9时,申城启动了中度污染的雾霾预警。与此同时,在市政府大会议室,一场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题询问正在举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16个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聚焦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专题询问,东方网、新民网、“上海发布”对询问实况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和“微直播”。
3个小时、22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问、16个政府部门应询,专题询问在紧凑的一问一答间展开。
委员们显然“有备而来”,先后就道路扬尘源头控制、空气质量应急预警机制、上海水资源污染与土壤污染治理对策、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建立长三角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和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与调整产业结构等群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进行了问询,所提问题直指当前环保工作中存在的“要害”问题。市政府也毫不怠慢,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农委、市建设交通委、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规土局、市教委、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市人保局、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办、市交通港口局等16个和环保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悉数到场,对委员们的提问一一作答,直面问题、坦诚交底。其中,有10个问题直接抛给了环保部门,环保局局长张全成为被问到最多、作答最多的官员。此外,对于一些询问,不同政府部门分别从各自职能角度作出回应。副市长蒋卓庆列席会议,并代表市政府作表态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和过去的专题询问相比,会场上追问的数量增多了,互动性更强了。询问一开始,吴凡委员就率先提问:“目前,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空气清洁成效不明显。能否加快整治进度,让公众看到两三年内有比较明显的改观?”环保局刚回应完,丁伟委员立马举手申请追问。“我很赞同环境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但现在平均行政处罚金额远低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请问下一步在加强执法力度方面有什么举措?”
“这个问题我不想提给政府职能部门,我想提给蒋市长。”在专题询问会接近尾声的时候,江小青委员第二次举手发问。此前,江委员已经就垃圾分类减量有没有建立全社会协调推进的体制和机制提出问询,绿化市容局对此作了回答,但她仍感到不“解渴”,继续向蒋卓庆副市长追问。“前面讲到对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由副市长牵头、19个职能部门和17个区县组成的联席会议推进,但成效不是很理想,请问蒋市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准备怎么做,已经怎么做了?”
专题询问作为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其效果体现在“问”与“答”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说,常委会通过在充分调研和审议基础上的问和答、面对面的问和答,对环境保护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群众的期盼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把握,有利于人大和政府进一步形成共识与合力,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建设上海的优美环境,造福全市人民。
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福祉。对环境问题有切肤之感的,莫过广大市民。一位委员感慨地说,环保规划可以用五年、十年时间来定,但公众的健康不一定能扛得住下一个五年、十年。专题询问中,许多委员都不约而同地站在公众视角,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向政府发问,使询问真正成为一次反映民意之问。
12月上旬,上海遭遇了长时间的雾霾天气,有关方面两次启动了空气质量重度污染预警,还首次启动了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预警。“但从公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应急方案在雾霾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再启动,感觉有些滞后。在重污染情况下,公众对自身防护方面的措施很不明确。”顾佳丹委员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下一步将如何提高预判预警能力,在预测到重污染可能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提前启动预案,使应急预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二,能否更加明确地告诉公众,如何更有效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陈燮君委员形象地引用老百姓的说法,“PM2.5飘来飘去,有点飘忽不定”,他提出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海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实现空气质量达标?
吴尧鑫委员注意到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仅“河道污染黑臭”一项,就接到投诉和求助来电703个,涉及9个郊区80个镇,占全市郊区103个镇的77.7%。对此,他向水务部门询问: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河道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2013年3月上海发生了黄浦江死猪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陈红专委员认为,尽管事件没有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和疫情,水质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要反思上海有没有针对性的方法更好地保护黄浦江水源。
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试点已有三年时间,从市民反映的意愿看,大家对这项工作比较认同,但要转化为行为意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现在一些市民对如何分类还不清楚、参与分类的积极性不高、对相关的处置能力也缺乏信心。”张耀伦委员询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投入是不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张丽丽委员则关心,有关部门如何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
除了围绕大气、水、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委员们还将询问的“触角”延伸到了土壤污染、噪音污染防治等与市民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上。
政府部门逐一认真坦率地回应了这些民生之问,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作了表态:环境问题是公共事业,越是困难越是要下定决心努力工作。
专题询问不只在问,而是要切实推进政府工作。一些委员就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上海环保制度顶层设计,既向政府部门提问,又“出点子”、“支招”。沈志先委员提出,当前环保监管执法不到位,和环保体制机制不畅密切相关,“政府部门是否考虑过在制度设计方面改革创新,将当前各部门联合执法的体制转变为围绕环境保护统一赋权、统一履职、统一受理、统一运作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张辰委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并且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上海能不能在综合治理方面对构建城市生态圈和城市的生态系统作战略思考?”
按照监督法和常委会议事规则有关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问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答复,将一并汇总整理成《审议意见》,由常委会办公厅书面送市政府办公厅,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切实加以整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蒋卓庆表示,下一步市政府将组织各部门认真研究此次专题询问会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着力改进工作、履行政府职责的措施和方案,真正实现以专项监督和专题询问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本市的环保工作水平,全力以赴加快改善上海环境面貌,努力为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殷一璀指出,此次专题询问取得了预期目标,市人大常委会也要继续把立法和监督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推动环保领域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还将积极探索询问常态化,继续选择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开展询问,使监督法赋予的重要监督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