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引力
文_刘霄
曾经和一名外国畅销书作家聊天,我还记得他说了一句现在依然在我耳边回响的话:“年轻,如果安全感太多,你就不会安全。”他还在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中激动地说:“年轻人买房就是扼杀未来。”当时的我,把这些话奉为圭臬。
在房产经济开始疲软的年代,人寻求安全感的方式一如既往。时下,流行一个新的名词——“毕房族”。指的是那些刚毕业不想租房子索性买房的大学生。四川一名为儿子买房的父亲说:“现在房子对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感情受影响,有个房子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买房成为了“全民目标”,买房成为了证明自己活得很牛逼的最重要指标。科幻作家刘慈欣有句话: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落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有人因现实引力而为生,也有人不堪重负向于死。在抑郁症患者眼里,向死而生。这个月的短短十天里,中国的四名媒体人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让人不相信这只是单纯的偶然。传统媒体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分解在了个体身上,记者、编辑、媒体领导者、经营人员。一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大浪淘沙的路上,大家都在抢一个新长征路上的未来,但关照自己的内心却被忽视了。
如果人的未来意味着未知,那么就是幸福的。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辞职潮,除了要下海挣钱这种由頭,最文艺理由,就是要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了吧。原有的科室多出一人,上海的公务员林华被“裁员”,他问领导:“不是说我工作出色吗,怎么要让我走。”领导如此回答:“对,就是因为你是人才,我们相信你无论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领导的托词很老土,但是却也说出话外音:参差不齐是人类幸福的本源,变动是一切可能的起点。
纵现实不可逆 ,而人的意志和爱愿在它面前,更值得尊重。在确诊肝癌晚期后,林福溪决定死后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林福溪实现了开“生前追悼会”的愿望,200多名的亲友见证了这次告别。会场以康乃馨为点缀,参加宾客清茶一杯,林福溪与前来参加他“生前追悼会”的人一一握手。“追悼会”首先播放了林福溪生平短片,随后亲朋好友轮番上台谈谈自己认识的林福溪。林福溪说:“追悼会上见到大家后,我才发现珍惜当下是多么重要,我会坚强地继续治病,如果不行我就微笑着和大家说再见。”这是一个在《非常勿扰2》中出现的桥段,给自己开一个追悼会,在现实的引力面前,是一件多么戏谑但勇敢的事儿。
近日,网络流传一篇《国际峰会合影的站位大法》的文章,称我国国力强盛,中国领导人永远站中间,字里行间流露着大国气象的自豪。
然而,这并非真相。
事实上,在国际峰会的合影中,中国领导人不但并非永远居中,而且是否居中也不与其重要程度相关。因为在合影上,并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
2012年,在墨西哥举行的G20峰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弯腰拾起小国旗一幕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一次合影,胡主席在前排10位领导人中排在左起第5,顺序上仅次于东道国总统。
而一年后的俄罗斯G20峰会,习近平主席却在前排12位领导人中站到了左起第2的位置。
两次G20峰会仅隔1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原来,这是国际组织峰会的通行规则——按照就职年限进行排列:主办国的国家领袖站在中间,剩下的各个国家领导人按照就任的时间年限长短,从中间往两边排,由于其时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只有6个月,所以只是站在了左二的位置。
除了按就职年限排列,还有按照英文字母为序的惯例。值得一提的是,采取哪一种排列方法,会基于某些政治关系进行考虑,比如两个国家正在发生矛盾,再把两个领导人搁一起就不合适。所以有时候需要因时因势进行调整,但前提都必须是“一碗水端平”。
另外,如果是区域性的国际峰会,区域内同一级别的国家领导人一般站在前排中间,区域外国家或观察员国领导人站在后排或者旁边;一些逐步壮大的国际组织,创始成员国领导人一般居中,后入国家领导人站在旁边。当然,无论如何,东道国领导人永远站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