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产品服务理念的提升途径
——以中央气象台《天气公报》为例

2014-08-01 06:16:52高瑞芬张建忠
阅江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天气高温

高瑞芬,张建忠

(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一、引 言

作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最权威、最核心的业务产品,天气预报自诞生起始终秉承及时准确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逐步提升。在技术层面,要求提高准确性;从实用角度,则要求增强人文性。从气象资料的观测、收集、分析、计算中得到预报结论考验的是准确性,是专业技术能力;将预报结论按照公众的需要传递给他们,体现的则是人文性,是服务能力。本文讨论的是后者,即如何加强预报产品的服务能力,提升预报产品的服务理念。

二、天气预报产品简述

(一)天气预报产品的定义和分类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事先估计和预告,气象工作者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1]将天气预报的结论以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形式具象化,形成的材料就是预报产品。

从预报主体即预报发布者的角度来看,天气预报产品可以分为国家级天气预报产品和地方天气预报产品;从预报客体即预报对象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暴雨预报、高温预报、大风预报、火险预报等;从预报时段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短期预报产品、中期预报产品、长期预报产品等。本文以媒体和公众关注度较高、影响较广的国家级短期天气预报产品《天气公报》为例,阐释如何提升预报产品的服务能力。

(二)天气预报产品的发展过程

自1950年中央气象台成立起,就开始了针对预报业务和预报产品的探索。最初,中央气象台只向中央有关领导和军事机关提供预报服务。预报服务的频率不固定,预报的时段也因天气形势而定。1951年开始,中央广播电台公开发布天气预报,但仅限于台风和寒潮警报。1954年,开始向水利和农业部门提供3—5天中期降水预报服务。1956年6月1日,中央决定取消气象保密的规定,日常短期天气预报正式面向公众发布,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级天气预报产品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无论形式、内容还是发布机制,都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规范。具体而言,天气预报的发布频率固定为每日早晚两次,写作模式固定为“三段论”,分别为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具体预报。在随后的发展中,为避免纯文字形式的单一枯燥,又加入了预报图,以便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地传递预报信息。经过探索和反思,人们发现“三段论”的形式不利于突出重点、整合内容。2011年5月,国家级预报产品《天气公报》再次改版,在三段具体预报前增加了“重要天气”,用以介绍未来一段时间(一般为三天)的总体天气形势。这样总分式的写作结构使得原本零散的内容变得系统而全面。自此,天气预报的制作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三)天气预报产品的现状

在改进完善的过程当中,天气预报产品形成了结论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特点,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但从预报和写作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天气预报始终存在动态感、过程感不强的问题。重形容重描述,轻分析轻加工,止步于完成预报和描写未来天气面貌等基本任务,没有从提升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在预报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分析,诸如对天气过程的范围、强度等进行定性预测,对天气的发展趋势、变化过程予以判断和阐释,对不同天气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给予说明等。因此,不能满足公众全面把握未来天气的需求,服务功能有待继续提升。

三、预报产品的服务理念

从根源上说,所有的预报其目的都是为生产生活提供参考和服务。因此,任何一种形式的预报产品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服务的功能,预报产品的制作必须坚持服务理念,只有满足了社会和公众需要的预报产品才是真正合格的预报产品。

坚持预报产品的服务理念,首先是指预报产品中体现的服务是主动的自觉的服务。其实,将未来要发生的天气及时准确地告知社会大众,本身就是在为大众服务,这是预报的内容和性质所决定的,是预报自带的、隐含的服务,本文所说的增强服务理念便是指主动的自觉的服务,包括对预报产品进行演化引申、加工分析,使其向服务的方向靠拢,向满足大众需求的方向发展。

其次,预报产品中的服务理念要与专门的气象服务产品中的服务理念区别开来。强调服务理念并不是在预报基础上额外附加单独的提示建议,而是旨在将预报做得更完整、更系统、更深刻。具体来讲,服务产品是“基于预报而进行服务”。虽然它以预报为基础,但重点和宗旨在于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提醒、建议、科普、宣传等等。也就是说,气象服务产品是从预报预警等前端材料中衍生、拓展出来的,是从天气、气象的领域向社会运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出行旅游等其他各方面辐射而形成的产品。而预报产品则是“为了服务而进行预报”。它虽是为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而出现的,但重点在于预报,在于预测发布未来天气。因此,对于预报产品来说,服务并不靠附加单独的具体化的提示建议来实现,服务理念要着眼于天气、着手于预报,花更多功夫、下更大气力在对天气的分析、判断、评估等工作上,以此来实现和强化服务功能。

四、提升预报产品的服务理念

目前,各级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产品在写作模式上基本都以描述介绍为主,加工分析、评价判断较少,导致信息不够全面、阐释不够深入,不能满足公众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今后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理念。

(一)静态描述与动态分析结合

所谓静态描述,是指将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放在一个水平面上静止地展示和描述,只进行总体概述,不涉及层级解说;而动态分析则是将天气过程的发展变化逐层深入地进行发掘和解析,使天气过程鲜活地跃动起来,从而增强预报的层次感、立体感。在预报产品中,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要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这样才能使预报更加全面具体,层次更加清晰。

目前的预报产品在描述未来天气方面,基本秉承静态铺陈的原则,动态分析较少。例如,只是把未来一个时间段(如24小时、72小时等)内的天气进行总体概述,告知公众在这一时间段内降水、气温、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情况,而无法呈现和展示一次天气过程的发展趋势和转折变化。

以中央气象台《天气公报》为例,其结构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重要天气”,总体介绍未来三天天气概况;二是具体的三天预报,分三段文字分别描述。两部分内容的基本写作模式均为:时间+地点+天气现象。例如,“16日08时至17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对于以24小时为具体预报时间单位的文字产品来说,这种模式基本可以清晰明确地说明天气情况。因为不管受众身处何处,都可以按文中的描述去查询和了解其所在地区的天气。但是从《天气公报》整体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预报模式显然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因为媒体和受众在关注具体某一天或某一时段的预报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天气过程的演变历程。尤其是急转直下、瞬息发生的大幅度天气变化事件,更引人关注。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分析判断在目前的《天气公报》中还比较少,在描述一天的状态或者一个阶段的总体状态时,没有对天气如何演变进行阐释,导致受众获得的信息是零散的、片段的、独立的,受众对天气过程很难形成连续的、整体的、系统的印象,过程感不强。

以2013年11月16日上午的《天气公报》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份预报产品标题为“东北地区有强降雪天气江南四川盆地等地有雾”。原文在“重要天气”中预报东北地区有强降雪,“16—18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有强降雪天气,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

具体的三天预报内容如下:

16日08时至17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部、吉林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17日08时至18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雪……18日08时至19日08时,新疆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有大到暴雪……

其实,未来三天的预报图明确显示,在本轮天气过程中,16日降雪稍弱,17、18两日最强。但是原文并没有直接指明这种发展趋势和强度变化,三段预报的语言也是大同小异,无法给受众留下关于降雪强度变化情况的直观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原文“重要天气”中加入关于趋势判断的内容。修改如下:“16—18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有强降雪天气,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预计17日起,降雪明显加强;17、18日两日将成为本次过程中降雪最强时段。”同样,在随后几天,可以根据逐日滚动更新的最新预报,继续发布后续的天气发展趋势。

如果把这类动态分析天气趋势的语言纳入天气预报的写作中,可以增强天气预报的时空感、立体感,由“在一个静止的平面上做文章”拓展为“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讲故事”,天气预报的服务能力和民众的关注度将明显提升。

对于公众来说,整体地把握和了解天气的发展演变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使生活更加方便。对于媒体来说,可以在天气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现、挖掘新闻热点。另外,作为气象部门内部会商的重要材料,在天气预报产品中加入过程分析的内容,既有利于业务人员交流探讨和交接工作,也便于领导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天气局势,部署工作。

天气预报中应当具有一定比例的动态分析,与静态描述共同配合以说清天气形势。尤其是在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的天气过程中,两种方式各自发挥作用,才能增强预报产品的实用性。

(二)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并存

所谓定量描述是指对降水、气温、风力等气象要素进行精确的量化预测和表述,得出数据资料;定性分析则是指从时间、范围、强度等方面对天气事件或天气过程的性质、地位进行预测分析。定量预报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丰富的、精确的数据,形象具体地说明天气形势,可是概念感、结论感不强;定性预报虽有一锤定音的气势和效果,但是需要定量预报的具体数据来佐证观点和结论,否则会因缺乏凭据显得空洞。因此,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应该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从目前天气预报产品的现状来看,定量描述十分常见,而定性分析却较为少见。也就是说,预报产品在精细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而判断性却无法体现。比如说,一股冷空气会带来多大幅度的降温,一次降雨过程会累积多少毫米的雨水,等等,都能够做出明确具体的量化预报。但是,目前的天气预报中很少对某一时段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发生的一次天气现象或一次天气过程下判断性的结论。比如,类似“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今年入冬以来东北地区最强降雪过程”这样的预报结论基本没有在预报产品中出现过。

当然,天气预报产品不必对每一次天气过程都进行定性分析,也不是每一次天气过程都能被冠以“最”的称号。但是对于类似“本年度以来,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内发生的时间最长、强度最高、范围最大的天气过程”,应该保持关注,在预报中予以提示,这是提升预报产品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从新闻认知心理的角度而言,媒体和公众对于“首次”“最强”等定性的词语非常敏感,这样的结论是吸引眼球的新闻点。对于天气预报产品本身来说,它是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权威的第一手的预报资料,也是所有气象服务材料的基础和依托,应该突出其敏感性和决断性。

目前的天气预报产品侧重定量描述,缺少定性分析,一年四季仿佛一幅面孔、一个腔调。无论多么重大的天气过程,都与常规过程一样,在预报材料里,雷同地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数值和量级,没有明确的结论化的定性判断,导致重大天气过程与常规天气过程相比,辨识度、区别度不高。

以中央气象台2013年8月对我国南方地区最强高温天气的预报为例。2013年8月5日至7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当年最强高温天气。但是,这三天中央气象台《天气公报》的预报仍采用日常高温预报的基本模式,没有突出强调高温的严重程度,文章标题笼统概括为“高温持续”。8月5日早间《天气公报》这样表述:

5—7日,江南、江淮、江汉、四川盆地中东部、重庆、华南中北部、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大部和吐鲁番盆地等地将持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大部、江汉大部、江淮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有37—39℃,浙江中东部、湖南北部和东部、浙江中部、四川盆地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41℃。中央气象台5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随后两天《天气公报》的预报与此类似。这样的预报方式使受众很难从字面上感受到该轮高温天气的严重程度,使得原本很强劲的一次天气过程看起来平淡无奇。虽然文中描述的高温区域很大、气温很高,但是媒体和公众并不具备从单纯的数据中判断一次天气过程的强度排位和历史地位的能力;即便是气象部门的专业工作者,不经查询比对,也不能精确定义其强弱程度。因此,具有“之最”意义的一次天气过程很可能会被媒体和大众所忽视。如果预报产品直接地给出“南方地区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的明确结论,其提醒警示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描述形容天气过程时,这样的语言显然比《天气公报》当前的模式更加直观,传播效果也更加明确。

因此,从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的角度来说,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方式应该与常规天气过程的预报方式有所区别,定性预测就是一条有效途径。从具体的实现方式上讲,以下几个角度可供参考: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时间最早的、强度最高的、范围最大的、影响最广的等;从时间上,可以分为有史以来、有气象记录以来、今年以来,甚至可以细化为今年入春以来、今年下半年以来等;从地域分布上,还可以分为我国范围内、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中东部地区,等等。

(三)独立描述与关联分析配合

独立描述是指对于一个天气现象或一次天气过程进行单独的预报解说;关联分析则是指以不同天气事件的内部联系为纽带,对其进行综合预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预报产品中,独立描述较多,关联分析甚少。

在《天气公报》的写作中,几个并列的天气事件往往被置于“重要天气”下分段依次罗列,每段文字前有小标题加以概括,再分别陈述,个体之间少有交集。好处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者能够很快抓住段落的核心内容。其弊端在于,依次排列的几个天气过程“各自为政”,看起来是独立的,缺少联系。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天气过程,尤其是相继发生的天气过程之间很可能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而目前的写作模式无异于割裂了这种联系,至少并没有强调这种联系。公众的整体素质与他们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同步提升,公众不仅渴望“知其然”,也希望“知其所以然”。因此,适当对各天气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将会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从而增强预报产品的服务功能。例如,大风、冷空气来袭与雾或霾的消散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但这类关系在目前的《天气公报》中往往未能明确体现。在2013年12月24日上午的《天气公报》中,第一部分“重要天气”表述如下:

1. 华北中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有霾

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河北中南部、北京南部、天津、山西南部、山东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江苏中北部等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局地可达6级,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上述大部地区有中度霾,部分地区有重度霾。25日夜间开始上述地区的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2. 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25—27日,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8℃,局地10℃左右,淮河以北地区并伴有4—6级偏北风。

原文对霾和冷空气两种天气的相关情况都有所说明。单独来看,两部分预报均具体清晰,却容易让人误认为霾和冷空气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当然,随着公众对雾和霾、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类似“冷空气可以驱散雾和霾”这样的气象知识已是常识。尽管如此,从预报的完整性和科普宣传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将这种关系予以说明,预报的内容才更全面。原文中“25日夜间开始上述地区的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可尝试改为“25日夜间开始,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消散”,增加了几个字,但不同天气现象间的关系便已明确地体现出来。

五、提高天气预报产品服务理念的效果分析

对于天气预报这类信息来说,受观测条件、技术设备、预报经验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公众依然是接受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即“信宿”。在这一传播链条中,媒体沟通政府和公众,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媒体的筛选,传播给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3]因此媒体对新闻素材的反应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评价天气预报服务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气象部门内部,媒体关注最多、引用最广泛的两类文字产品就是各类预报产品以及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每日天气提示》是中央气象台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以《天气公报》等各类预报预警信息为前端材料,经过加工分析、引申拓展,配合各类提示建议而形成。《每日天气提示》的一个重要服务角度和服务方式就是提炼、挖掘、解读天气预报产品,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判断天气形势发展变化,对天气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等,这恰是天气预报产品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分析《每日天气提示》的媒体引用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预测《天气公报》等预报产品改进后的服务效果。

仍以前文所举的2013年8月南方高温天气为例。在该轮高温过程中,《天气公报》仍维持常规预报模式,而《每日天气提示》则进行了深入的推敲分析,做出定性预测,在新闻界第一个发出关于本轮高温严重程度的声音,引发了巨大反响。

2013年8月5日下午,在结合预报和实况进行谨慎分析后,《每日天气提示》提出“南方地区明日将现今年以来最强劲高温”的定性结论,立即引发媒体的强烈关注,互联网上关于此文的转载、引用数量惊人。结合《每日天气提示》的历史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单篇被引用次数超过50次就可称为高引用率文章。而截至2013年8月7日,短短三天,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在内的权威媒体纷纷转载引用,该文的引用量高达486次,一度创下《每日天气提示》诞生以来媒体引用量的最高纪录。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文还引发了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随后,《每日天气提示》持续关注高温天气的发展态势,在文章标题中直接反映结论。从“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来袭”到“南方高温达到今年以来最鼎盛 明日或再加强”,再到“凶猛高温继续发威”“未来三天南方高温缓解无望”等等,服务过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滚动更新最新预报,密切跟踪分析高温天气的发展趋势,实现“全程直播”。

8月5日至9日,《每日天气提示》起到了引领舆论的积极作用(见表1),这五天成为《每日天气提示》2013年媒体引用率最高、引用最集中的时段。除网络媒体外,《每日天气提示》也受到了电视媒体的大力关注,关于该轮高温天气的形容描述、判断分析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新闻30分》《中国新闻》等频繁引用,《新闻联播》在8月6日、7日、9日连续进行报道。

表1 2013年8月5日—9日《每日天气提示》的媒体引用情况(截至2013年8月11日)

受到这样的关注,固然与此次高温天气本身有关,但是预报的方式同样功不可没。单凭常规的静态描述和定量描述来预报,此次高温天气很可能就被掩盖埋没了,而动态分析和定性分析则凸显了其意义与重大影响,因此服务效果显著,为今后的天气预报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结 语

自中央气象台成立后,天气预报产品历经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其社会效益和公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对阴晴风雨的描述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叙议结合、在描写叙述的同时分析评判的预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天气预报产品的服务能力。也就是说,要将对天气过程的阐释判断与单纯的天气预报结合起来,植入服务的理念,这样的天气预报才会更生动、更深刻、更全面,其服务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 大气科学辞典[Z].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24.

[2] 骆继宾.回顾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1950—1980年)[J].气象,2010,(7):18.

[3] 陈彤彤.新闻受众的发展:从“被动”到“主动”[J].新闻知识,2011,(11):20.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天气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5:48
全球高温
环球时报(2022-06-20)2022-06-20 17:06:23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8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6
Weather(天气)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