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又称普通音乐教育,它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属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其任务在于提高民族的整体艺术修养,为将来走向各行各业的所有国民提供日后工作与生活中所需的音乐素质,培养造就热爱、理解、欣赏音乐的社会公众,它必须面对所有的普通孩子。
1966年“文革”开始,十年浩劫使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白白荒废了光阴,新一代音乐老师耽误了培养和进修的机会。1976年“拨乱反正”之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短缺,教具教学资料残缺不全,许多中小学开不出音乐课,情况十分严重。
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先后到了长春、沈阳、贵阳、昆明、成都、重庆,每到一处召开中小学教师座谈会,亲自做报告,搞调查研究,向省市有关领导反映情况,然后来到北京,向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1982年,教育部张文松副部长在报告中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切实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领导;第二,要努力加强音乐教师的配备、培训和提高工作;第三,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温州以温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林虹为首的几位资深音乐老师编辑、出版、发行了教辅材料“活页歌选”,除了适合中、小学音乐课教唱的歌曲外,还附有指导教学的短文,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应急作用。
温州人会做生意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刊号不能做广告,如何销售?他们收集到全国各省市甚至农村的中小学的名称和地址编成了“联络图”,借用了“文革”中“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做法,十分风趣。样品发到全国各地,订户纷至沓来,虽然售价不过几分钱,但赚的钱可真不少,这笔钱先后进入温州教师进修学院和温州市文联的财会部门,如无正当理由不好随意支用,这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创办的经济支柱,刊物的全部经费向温州报销长达数年之久,包括编辑部人员的办公用品莫不如此。初办时刊物价格极低,每册售价0.25元。据温州文联负责人说,几年中汇给刊物编辑的钱款高达数万元。
最早提出创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设想的是林虹。刊物的前身是在温州出版的《中学生活页歌选》以及分上下两册出版的《小学音乐教学手册》。手册没有书号,不标明印刷、发行部门,没有售价,只有温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篇前言说明编写出版的目录。手册于1981年8月出版,仍然依靠“联络图”销售到全国各地,大大火了一段时间,但它没有书号,难以进一步推广。适逢吉林省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员吴斌(后曾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接受领导布置下来编写小学音乐教学参考书的任务,而苦于稿件一时难以组齐,经上海市教育局音乐教研员郁文武介绍找到了林虹,林虹和我商议后决定将全部提供给吴斌。
日后,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正式出版的《小学音乐教学参考书》的基础就是我们在温州出版的无书号的《小学音乐教学手册》。前者在前言中说明该书的编辑是:吴斌、林虹、郁文武、靳卯君。吴斌在原稿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多的补充,林虹是原书的策划人,郁文武是吉林与浙江合作出书的牵线人,我是原书的执编者,成书前林虹邀请我到温州,住在柴桥巷温州地区招待所日以继夜地进行全书的编排、修改工作。
我们的“教学手册”是1981年出版的,吉林的“教学参考书”出版于两年之后。就在这两年之间,在温州定稿、排版、印刷、发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办起来了,1982年2月、4月、6月连续三期试刊,一炮打响。虽然没有刊号,但贺绿汀、丁善德、周小燕、黄友葵、廖乃雄、罗传开等音乐教育家都为我们写稿,钱仁康的大部头著作《乐歌考源》从试刊第二期起提供给我们独家长篇连载,满百期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单行本。
《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版前,林虹曾专程去北京向中国音协负责人孙慎和教育部分管艺术教育的同志汇报请示,他们表示支持。从1982年初试刊起直到80年代末,刊物封面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孙慎所题写,不过他没有署名。
刊物的创办人是周大风、林虹、靳卯君,用大风的话来说:“三个老头办起了一份音乐教育刊物。”我与林虹是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的同窗学友,1946年,音专还设在福州郊区竹屿的一所破庙中我们就朝夕相处。1973年,谭启龙、严永洁夫妇从福建省调到浙江后,严永洁因在山东任省委宣传部长时抓过《奇袭白虎团》京剧“样板戏”创作,在福建任期内又组织了一个新的京剧本子《崇武海战》,到上海音乐学院要求支援作曲人员,指定要调与于会泳同在一个系的教师。而我正好1965年从作曲系调到民族音乐理论系开设“音乐评论”课,严永洁亲自调阅了我的人事档案后做了决定。我便应聘到了杭州(这部戏因剧本出了问题而下马)。我与林虹老友重逢无话不谈,林虹编《中学生歌选》和《小学音乐教学手册》我是全力配合。林虹与我在温州商谈办音教刊物之事,我提出一定要请周大风参加,他在省内出版部门有熟人,借重他在省文艺界的地位和影响才有可能解决刊号问题,刊号是办刊物所遇问题的重中之重。林虹同意了,我回到杭州找到大风,请他担任主编,讲明办刊经费全部由温州解决,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教书数十年,又被借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当过音乐编辑,组稿、编稿、改稿都可承担,只要求他写些重点文章并做指导即可。我们就这样一拍即合。
初创时,编辑部实际是在我家中,文稿处理由我全权负责,美编及歌稿件由林虹负责。1982年试刊三期在温州排版、印刷,1983年起先后在杭州、余杭排版、印刷,由我到印刷厂校对。必要时林虹到杭州来,我们三个人开会共议办刊的方针大计,配合相当默契,可称刊物的“铁三角”。
由于我的工作单位是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编刊物,在单位中难免会有闲言碎语,周大风时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他说:“我把你调到省音乐家协会,专职编刊,音协的其他事情都不用管。”并说好我就在家里编刊,不必到音协办公室坐班。这时,由于周大风的争取,将已出版多年的《浙江音乐》刊物的刊号给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虽然当时省内音乐界有些不同意见,但浙江省文联领导人为音乐教育在全国还是个薄弱环节,将《浙江音乐》停刊、改出音乐教育刊物是填补国内空缺,便毅然予以批准。《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30年历史,出版超过250期,在全国以至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当全国各省市的音乐报刊出现不景气甚至倒闭的情况时,它的发行却相当稳定,还在不断上升,可见它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北京创办《中国音乐教育》是在1989年,比我们晚了7年,可见我们当时的观念和举措多么超前。endprint
浙江是文化之邦,“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的先驱鲁迅、茅盾、夏衍……都出自浙江。开创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人物李叔同及其后继者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也都是浙江人,可惜的是,在筹办《中小学音乐教育》刊物时,在全国约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中,浙江是唯一既没有音乐学院又没有师范学校音乐系科的省份,可说是有愧于前辈。但这份刊物恰好是诞生于浙江,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温州最早兴办家庭工厂、民营企业,率先搞活经济,有钱好办事。原因之二是:靠近上海,以上海为坚强后盾。试刊第一期,上海稿件占了一大半,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沈旋、蒋一民,上海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张瑞华、刘德昌,上海市教育局音乐教研员郁文武等人的文章。
试刊第一期的首篇文章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孙慎热情洋溢的文章《祝贺中小学音乐教育试刊》,他在文章中说:“试刊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讨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提供教学补充材料和学习资料,提高教学水平,必将发生积极的作用。”
试刊的第二期重头文章是贺绿汀的《在上海市中、小、幼音乐教学研究会上的讲话》,我应邀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亲自记录、整理,再带回来发表。另一篇重点文章是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黄友葵的《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期望》。这些音教前辈对刊物的大力支持,使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办好。
正所谓“得道多助”,刊物符合社会需要,形成了巨大凝聚力,在刊物的早期就坚定地支持我们并惠赐稿件的有:北京的音乐教育家李凌、赵沨、张肖虎、姚思源、曹理、汪毓和、米黎明、平士方、王次炤,辽宁音教界的知名人士方萌、李亚丽、谢正恭、谢严森、金亚文、王英奎,天津的缪裴言,山东的孙继南、李嘉评、韩映红,河南的张兆瑞,湖北的邱刚强、杜磊、朱则平,江西的冯斗南、肖鉴铮、罗艺峰,安徽的廖家骅、齐从容,江苏的潘振声、秦德祥、费承铿、芮文元、施友云,广州的谭林、丁振华、梁得灵,福建的朱一平、黄光荣,贵州的石应宽等。上海市和浙江省音乐界音教界历来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姓名不胜枚举。上海音乐学院有:贺绿汀、丁善德、周小燕、钱仁康、廖乃雄、罗传开、赵佳梓、汪培元、马淑慧、陈应时、沈旋、巢志珏、孙维权、万里、葛顺中、郑小维等;上海市有:崔启珊、薄兰谷、李丹芬、郁文武、陈蓓蕾、孙幼丽、顾丽丽、张瑞华、刘德昌、曹云芬。浙江有:俞绂堂、韩春牧、管明若、王家祥、徐绪标、陈祥文、陶爱凤、严震中、史崇义、许为通、洪嫦、吴净兰、范盈庄、杜希范等。虽然分处全国各地,他们都热爱音乐教育,心意相通,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我们通过书信和共同参加各种有关音教的活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最早参加的音教社团名“乐泉社”,人员有北京平士方、上海的薄兰谷、广州的丁振华等,出过会刊,在广州编印。其次是“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中心”,人员有江苏常州的秦德祥、辽宁铁岭的谢严森,湖北蒲纺的杜磊等,也出过会刊。还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小、幼音教研究中心”。我与林虹都曾参与活动,也编过几期会刊,还曾一起办过几期音乐教育培训班。
我们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中小学音乐教育》创办之时,正好是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系统地输入中国之际。1982年,弗吉尼亚·米德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两周的示范教学,对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理念及操作进行了全面的讲授。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去向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完整地学习了他的课程,回国后就任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研究所所长,以广传奥尔夫教学法为第一要务,在全国范围内办了几期奥尔夫讲习班,日后成为中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会会长的李妲娜就是首期讲习班的学员。廖乃雄再次出国后任音研所所长的罗传开从学生时代起就大量编译出版日文著作,介绍日本铃木音乐教学法不遗余力。而上海音乐学院的汪培元教授是国内推介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代表之一,译文著作颇多。《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他们几位的支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方面获益匪浅。凑巧马革顺教授的女儿马淑慧专程去美国学习了美国新创的“综合音乐感”音乐教学法,号称世界第五大音乐教学法,回国后立即在上海选了一家幼儿园进行试点,全国各地音教同仁纷纷赶来听课取经,我作为刊物的特派记者闻讯赶到上海。
此时上海掀起了学习四大教学法并结合本国特点勇于创新的热潮,出现了先进人物,那就是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小的陈蓓蕾、崇明路小学的孙幼丽、长白一村小学的顾丽丽、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张瑞华,由于都是女老师,大家称她们“四小名旦”,还有以合唱教学为特色的男老师刘德昌,我们就一个一个地轮流去听,乘公交车有时要转几次车,幸好有上海第六师范的资深音乐老师崔启珊的引领。取经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广东省音协副主席谭林,他永远精神抖擞,不知疲倦。来自北京和东北的音乐老师都比较年轻,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自然对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的新鲜事知道不少,大大有利于编刊。
《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浙江的创办顺利、成功,首先是由于浙江省文联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历届省音乐家协会领导的关怀、协助,教育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领导的扶持,温州市文联、温州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批准发给办刊经费长达数年之久;其次是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前辈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中青年的音乐教育骨干、基层的普通音乐教师的指导、关心、提供信息和稿件;然后是大风、林虹和我,三个老头的不辞辛劳、团结合作,虽然创业艰难,但都不以为苦,当作乐事。
随着浙江省音协的多次换届,领导人变了,刊物的主编和编辑成员也不断易人。相当长时间林虹和我的名字仍保留在编委之中,其实我们早已不为刊物办事了,只是挂名而已。1995年,林虹和我的名字才不在刊物上出现,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刊物的感情总是有的,不时还会为刊物写篇稿子。眼看着刊物编辑及工作人员不断年轻化,思想观念与时俱进,质量不断提高,感到欣慰。刊物比较突出的变化是纸张、美编、摄影、排版、印刷都有明显提高,广告多了。新增的音乐知识栏目“稿源采珠”很有特色;早期由我开创的音乐知识栏目“请回答”,已发展成“高考乐理模拟试题”,提高了档次。稿件的广度与深度都加强了,篇幅增加,字体放大,阅读起来更具有观赏性。编辑部的班子有较大充实,人才济济,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集期刊之一、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收集之一,一派兴旺景象。
《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当它初创之时,音教刚刚开始复苏,刊物犹如一只报晓鸟,吹响了复兴音教的进军号。曾何几时,它茁壮成长,由一颗稚嫩的幼苗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傲然挺立,而我们三个创办人却垂垂老矣!
回首往事,感慨良深,希望《中小学音乐教育》锐意创新,百尺竿头继续奋进,为祖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靳卯君 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编审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