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

2014-07-31 15:09何晓萍蒋鑫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微课教材

何晓萍+蒋鑫

摘 要:微课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新趋势,其数量日益呈现多样化,如何提高微课的利用效益,挖掘其应用途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原则与目前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目标矩阵分析法,提出建立一个课程主题下的“微课教材”,并对此应用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目标矩阵法;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教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43-04

一、概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俨然已经成为区域教学信息资源发展的一个新趋势。[1]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开始了国内微课程实施层面上的尝试,数量和类型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然而面对日益丰富的微课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出其应有效果,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微课资源的建设原则

目前国内微课资源的数量日益丰富,据统计,2010年当佛山教育局启动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时,仅佛山市就收到1700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参赛作品,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仅1个月就有15万人次的访问量。由此可见,微课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接受,初步应用于教学中,已经成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决定资源应用的效益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寡、容量大小、类型的多样,而在于能否实现最大效度的实用性,即能否满足用户的“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的需求。“实用、适用、易用”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三大原则。[1]当微课资源的建设应用满足这三个基本原则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率。

三、微课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区域教育资源的一个新趋势,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的阶段,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是随着新的微课的不断开发与拓展,如何整合和利用已开发的微课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新的微课资源和老的微课资源大多相对孤立分散、互不相连,呈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孤岛”状态。无论是区域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教师个人,都缺乏对已有微课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利用,换句话说,不能在一个主题下对已有微课进行“统整”利用。[2]

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学生被当做最终的服务对象,才能达到微课开发和制作的目的。但目前微课依旧处于建设阶段,推广力度不够。微课主要应用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和学习,使用随意,缺乏理论和方法指导;由于微课的应用主要以教师为主,使用仅仅局限于教师之间,对学生的启迪和帮助不是很大,利用效率不够理想,因此,学生群体对微课的应用有待于提高。当微课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挖掘时,微课的应用范围必然也可以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因此,提高微课的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四、微课资源建设思考

在微课建设时首先要参照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符合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微课利用率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同时,要了解目前微课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了解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推广。

1.“微课教材”的理念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辅助教材,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微课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的物化工具,具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日常联系最为紧密的特色。微课教材辅助常规的教学,不但可以满足教学需要,成为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媒介,而且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在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上选用相关微课素材,根据实际需要再开发出新的微课,从而提高已有微课的利用率。可见,将微课和学生日常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用效益的提高成为可能。

2.“微课教材”的开发成员

设计“微课教材”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而利用或开发微课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扩大微课的使用范围和效率。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受众,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该是“微课教材”开发的主要切入点;再之,微课是教学精华和高潮的凝结,学科教师的教学思想、智慧和技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微课质量的高低;同时,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不仅可以在微课的内容呈现、艺术效果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综合考虑学科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微课教材”,处于重要的技术地位。因此“微课教材”的开发者应由学生、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共同组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微课教材”的开发者,学生成员是关键。因为教材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材的根本使用者和根本“用户开发者”。学习科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是一种对教材知识自主发现、自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过程。据此不难认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发现、探究和运用过程,即学生对教材的开发过程。(见图1)

3.“微课教材”开发可行性分析

教材是课程开发的一种阶段性产品,是系统级的教学设计成果,是一种包含思想、观点在内复杂的定性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抽出教材的基本要素,即知识点,然后对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教学序列,将这些教学序列反映到介质上,就可以形成一部教材。

微课是为课堂教学环节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主题而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相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而言,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显,目标明确,其设计基本上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或者是知识点而展开的。换言之,每一个微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为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的“微课教材”奠定基础;目标矩阵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进行教材分析,既可避免复杂的运算,又可鲜明地揭示知识点较多的教材层次,操作方便,具有很实用的教学效果,为“微课教材”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4.“微课教材”的开发流程

“微课教材”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教学序列、选择符合要求的微课等。“微课教材”作为一个二次整理后的资源,通过Internet网路平台,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日常的教学,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预习和对已学知识的温习,而且通过可视化方式扩展微课的服务范围,逐步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展“可视化教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也可以为了满足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微课进行抽取重组,开发出新的“微课教材”,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其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微课教材”是在对传统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师对原始教材的二次开发,也是教师对微课资源的一种二次整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现场开发。由于教学情境千变万化,教师必须得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学习的反馈,有重点、有意识地不断进行循环开发和更新。

5.微课资源库建设

在“微课教材”开发中涉及的微课,以知识点为标签进行存储,形成本地特色的微课资源库,每当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新的专题教学时,首先以目标矩阵法形成关系图后,从本地特色资源库选择合适的微课,然后进行纵向有序列的重组。按照章(或单元)、节和知识点的层次分别进行组合,在知识点内部横向划分成两级层次:一级知识点是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定义;二级知识点主要以一些实际案例、情境教学任务为主,二级知识点依赖于一级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使教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使微课的开发更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效避免了微课开发的盲目性,减少了知识点学习的孤立性,注重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endprint

“微课教材”一般由很多单件微课组成,在本地特色微课库中如何高效地检索到合适的微课是开发“微课教材”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首先对资源库里的微课进行统一管理,将微课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存放在公共框架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作为网络资源,每一个微课都有其基本属性,包括微课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特征描述。其中基本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信息特征描述包括微课的标题、主题、时间等可以描述微课特征的说明。因此,为了便于“微课教材”开发,需要对微课的基本属性进行标注,如表1所示:[3]

通过微课教材资源库进行“微课教材”的开发,可以使微课资源的收集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微课资源库的建立可以集中某一学科领域内所有优质的微课资源,从而使“微课教材”的开发更加全面而高效。微课以教材的形式呈现给师生,可以直接支持课堂教学,将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联结起来。

以用促建,是微课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微课资源库必须与特定主题的教学活动相“捆绑”,进行主体化的关联和组合,才能不断地实现更新和优化,拓展其宽度。

随着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微课资源库不断丰富,在广度逐渐扩大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以使用教材次数和在“微课教材”中的引用率为基准,遴选出优质的微课资源,为知识深度发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五、“微课教材”的应用分析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主题明确,使用方便,将微课按照“目标矩阵法”组成“微课教材”可以很好地与教材做到同步,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微课形式组合,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自由拆分和组合,不断丰富着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根据真实课堂环境对“微课教材”进行定期调整,使该教材的建设处在良性循环之中。

1.促使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所谓学习环境就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条件的组合,主要包括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其中资源不仅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条件,微课作为“微课教材”构成的基本单位,一种新型的资源形式,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辅助环境。第一,关联性,“微课教材”作为日常学习活动的补充,其内容的选取都是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上进行的,和日常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有效地支持着学生的学习;第二,丰富性,“微课教材”信息量丰富,囊括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表现形式也较为开放,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第三,组织性,“微课教材”是对已有微课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和整合后的产物,是将微课按照一定原则整合,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导向,不仅按有意义的方式将零散的微课整合起来,而且参照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于学习者可以在有组织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地检索到信息,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提供了环境保证。

2.延展了服务对象的范围

“微课教材”以网络为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及可再生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而且可以供学生在异地和课后进行学习,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多媒体教材。以网络为载体,[4]“微课教材”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可以很快领会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从微课本身特性角度,其短小精湛,使用方便,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本身容量较小,非常适合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在远程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和学习环境,学习者一般在进行远程学习时容易陷入疲劳而导致效率的下降,“微课教材”不仅和教材系统性完整保持同步,有效避免了远程学习者在零散搜索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符合学习者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缓解了远程教学中的认知疲劳。

3.提高了传统教材的活性

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著,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著,[5]教材中需要及时增加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学适应性。“微课教材”以现有的微课资源为基础,利用目标矩阵法,将零散知识点的微课连接成具有主题知识性质的微课教材,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从项目的角度重新进行课程开发,[6]通过科学分析,将一些新的知识点加入已有的教材,也可以删减一些冗余的知识点,使教材更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参考教师具体的教学经验,有效促使师生教材观的改变,教师更多地要充当知识发现与知识管理的角色,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播者转变成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组织者。逐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网络环境下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科学、规范地制作好不同学科的微课教材,如何将微课资源建设在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上并发挥其最大效益,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3]杜志强,董方.基于XML的网络课程资源元数据共享研究[J].天中学刊,2011(2):23-26.

[4]郅红,姜红,程怡,张允.网络教学使用数字化教材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4-145.

[5]蔡静.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黄荣怀,张晓英,陈桄,王晓晨,赵姝,龚朝花.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3):27-33.

(编辑:王天鹏)

endprint

“微课教材”一般由很多单件微课组成,在本地特色微课库中如何高效地检索到合适的微课是开发“微课教材”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首先对资源库里的微课进行统一管理,将微课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存放在公共框架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作为网络资源,每一个微课都有其基本属性,包括微课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特征描述。其中基本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信息特征描述包括微课的标题、主题、时间等可以描述微课特征的说明。因此,为了便于“微课教材”开发,需要对微课的基本属性进行标注,如表1所示:[3]

通过微课教材资源库进行“微课教材”的开发,可以使微课资源的收集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微课资源库的建立可以集中某一学科领域内所有优质的微课资源,从而使“微课教材”的开发更加全面而高效。微课以教材的形式呈现给师生,可以直接支持课堂教学,将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联结起来。

以用促建,是微课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微课资源库必须与特定主题的教学活动相“捆绑”,进行主体化的关联和组合,才能不断地实现更新和优化,拓展其宽度。

随着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微课资源库不断丰富,在广度逐渐扩大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以使用教材次数和在“微课教材”中的引用率为基准,遴选出优质的微课资源,为知识深度发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五、“微课教材”的应用分析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主题明确,使用方便,将微课按照“目标矩阵法”组成“微课教材”可以很好地与教材做到同步,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微课形式组合,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自由拆分和组合,不断丰富着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根据真实课堂环境对“微课教材”进行定期调整,使该教材的建设处在良性循环之中。

1.促使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所谓学习环境就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条件的组合,主要包括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其中资源不仅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条件,微课作为“微课教材”构成的基本单位,一种新型的资源形式,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辅助环境。第一,关联性,“微课教材”作为日常学习活动的补充,其内容的选取都是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上进行的,和日常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有效地支持着学生的学习;第二,丰富性,“微课教材”信息量丰富,囊括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表现形式也较为开放,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第三,组织性,“微课教材”是对已有微课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和整合后的产物,是将微课按照一定原则整合,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导向,不仅按有意义的方式将零散的微课整合起来,而且参照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于学习者可以在有组织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地检索到信息,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提供了环境保证。

2.延展了服务对象的范围

“微课教材”以网络为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及可再生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而且可以供学生在异地和课后进行学习,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多媒体教材。以网络为载体,[4]“微课教材”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可以很快领会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从微课本身特性角度,其短小精湛,使用方便,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本身容量较小,非常适合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在远程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和学习环境,学习者一般在进行远程学习时容易陷入疲劳而导致效率的下降,“微课教材”不仅和教材系统性完整保持同步,有效避免了远程学习者在零散搜索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符合学习者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缓解了远程教学中的认知疲劳。

3.提高了传统教材的活性

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著,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著,[5]教材中需要及时增加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学适应性。“微课教材”以现有的微课资源为基础,利用目标矩阵法,将零散知识点的微课连接成具有主题知识性质的微课教材,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从项目的角度重新进行课程开发,[6]通过科学分析,将一些新的知识点加入已有的教材,也可以删减一些冗余的知识点,使教材更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参考教师具体的教学经验,有效促使师生教材观的改变,教师更多地要充当知识发现与知识管理的角色,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播者转变成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组织者。逐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网络环境下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科学、规范地制作好不同学科的微课教材,如何将微课资源建设在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上并发挥其最大效益,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3]杜志强,董方.基于XML的网络课程资源元数据共享研究[J].天中学刊,2011(2):23-26.

[4]郅红,姜红,程怡,张允.网络教学使用数字化教材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4-145.

[5]蔡静.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黄荣怀,张晓英,陈桄,王晓晨,赵姝,龚朝花.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3):27-33.

(编辑:王天鹏)

endprint

“微课教材”一般由很多单件微课组成,在本地特色微课库中如何高效地检索到合适的微课是开发“微课教材”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首先对资源库里的微课进行统一管理,将微课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存放在公共框架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作为网络资源,每一个微课都有其基本属性,包括微课的基本要素和信息特征描述。其中基本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信息特征描述包括微课的标题、主题、时间等可以描述微课特征的说明。因此,为了便于“微课教材”开发,需要对微课的基本属性进行标注,如表1所示:[3]

通过微课教材资源库进行“微课教材”的开发,可以使微课资源的收集规范化、标准化,并且微课资源库的建立可以集中某一学科领域内所有优质的微课资源,从而使“微课教材”的开发更加全面而高效。微课以教材的形式呈现给师生,可以直接支持课堂教学,将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联结起来。

以用促建,是微课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微课资源库必须与特定主题的教学活动相“捆绑”,进行主体化的关联和组合,才能不断地实现更新和优化,拓展其宽度。

随着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进程,微课资源库不断丰富,在广度逐渐扩大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以使用教材次数和在“微课教材”中的引用率为基准,遴选出优质的微课资源,为知识深度发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五、“微课教材”的应用分析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主题明确,使用方便,将微课按照“目标矩阵法”组成“微课教材”可以很好地与教材做到同步,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微课形式组合,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自由拆分和组合,不断丰富着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根据真实课堂环境对“微课教材”进行定期调整,使该教材的建设处在良性循环之中。

1.促使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建设。所谓学习环境就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条件的组合,主要包括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其中资源不仅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条件,微课作为“微课教材”构成的基本单位,一种新型的资源形式,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辅助环境。第一,关联性,“微课教材”作为日常学习活动的补充,其内容的选取都是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上进行的,和日常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有效地支持着学生的学习;第二,丰富性,“微课教材”信息量丰富,囊括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表现形式也较为开放,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第三,组织性,“微课教材”是对已有微课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和整合后的产物,是将微课按照一定原则整合,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导向,不仅按有意义的方式将零散的微课整合起来,而且参照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于学习者可以在有组织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地检索到信息,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提供了环境保证。

2.延展了服务对象的范围

“微课教材”以网络为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及可再生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而且可以供学生在异地和课后进行学习,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多媒体教材。以网络为载体,[4]“微课教材”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微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可以很快领会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从微课本身特性角度,其短小精湛,使用方便,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本身容量较小,非常适合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在远程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和学习环境,学习者一般在进行远程学习时容易陷入疲劳而导致效率的下降,“微课教材”不仅和教材系统性完整保持同步,有效避免了远程学习者在零散搜索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符合学习者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缓解了远程教学中的认知疲劳。

3.提高了传统教材的活性

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著,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著,[5]教材中需要及时增加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学适应性。“微课教材”以现有的微课资源为基础,利用目标矩阵法,将零散知识点的微课连接成具有主题知识性质的微课教材,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从项目的角度重新进行课程开发,[6]通过科学分析,将一些新的知识点加入已有的教材,也可以删减一些冗余的知识点,使教材更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参考教师具体的教学经验,有效促使师生教材观的改变,教师更多地要充当知识发现与知识管理的角色,从教材内容的单向传播者转变成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组织者。逐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网络环境下微课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科学、规范地制作好不同学科的微课教材,如何将微课资源建设在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上并发挥其最大效益,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3]杜志强,董方.基于XML的网络课程资源元数据共享研究[J].天中学刊,2011(2):23-26.

[4]郅红,姜红,程怡,张允.网络教学使用数字化教材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4-145.

[5]蔡静.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黄荣怀,张晓英,陈桄,王晓晨,赵姝,龚朝花.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3):27-33.

(编辑:王天鹏)

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