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的对策研究

2014-07-31 23:04赵善庆
会计之友 2014年18期

赵善庆

【摘 要】 确立成本理念,引进经营理念、成本领先理念,创新成本机制、成本文化理念等成本控制理念后,不仅国家要对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而且高校内部也要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并抓住高校成本控制重点,实施标准成本管理、成本预算支出控制,降低生均设备成本,建立公开成本指导机制,实施成本否决制等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

【关键词】 创新成本理念; 改革会计核算制度; 健全内部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8-0091-03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存在投入不足的前提下,人们普遍忽视了高等教育投入效率不高甚至浪费的问题,而达成4%后,无论是对教育投入经费的管理还是对教育成本的核算,高校在思想认识、制度制定、预算安排、目标设计、标准限制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上有无发生有利变化呢?笔者的观察是,从总体上看投入增加与开支浪费没有关联,浪费现象并无根本改观;从微观上看虽然也有个别控制教育成本的行为,但是依旧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的控制制度安排与行为制约。因此,必须摆脱收支平衡的经费管理传统理念及制度要求,适应高校面临的社会新变化,建立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

一、创新高校成本控制理念

高校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盲目扩张、资产浪费等现象客观存在,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前提是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更新,不仅要有成本控制意识,而且还要不断增强和优化成本控制意识。一是确立成本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把高校作为公共部门来对待,财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没有提出对教育成本的要求,高校作为教育成本的主体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对高校成本不进行核算与控制,具有高校全额拨款的历史特定性,而既然是收费才能上学,那么就要创新观念,进行成本核算,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收费的效益性。二是引进经营理念。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应将其模拟为一个经济实体,遵循市场原则,优胜劣汰,确立办学方向及设立专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各项资源投入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办学效益。三是成本领先理念。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高校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使高校综合总成本降到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及同类高校平均成本,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甚至达到最低水平,成为成本领先者。四是创新成本机制。成本创新机制的核心是使成本改进永远处于持续不断的削减形态,并成为高校成本管理的常态。而关键又在于培养全体教职工对成本的认知能力、计划能力、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五是成本效益观念。成本效益观念就是寻找成本耗费的价值产出最大化。高校成本过高固然不可取,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适当新增一部分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完全合理的。六是成本文化理念。成本文化对人的影响深刻且自觉,因此必须注重高校全员成本管理理念的转变,不仅要塑造全员成本意识,而且要深入教职工心中化作自觉行为,并努力打造和始终保持在同类高校中的成本优势。

二、制定高校成本核算制度

(一)国家层面上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

1.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而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及费用发生与支付的不同期间又是常规性的,导致收付不能代表活动真实的结果,教育成本难以确认。因此,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这也是国际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2.改革会计科目体系。一是增设“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实现本期收入和成本配比。二是增设 “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将应收款项和暂付款项分开核算。三是增设“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科目。四是增设“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五是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六是增设“实收投资”等科目,以核算外单位及个人投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

3.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会计核算。由于基建支出与事业支出分开核算,导致学校财务负债披露信息的失真,如不能体现贷款的全部数额,因此,应将基建会计纳入行政事业会计核算,以完整地反映基建项目资金情况。

4.改进高校会计报告体系。在现行“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的基础上建议增加“现金流量表”和“成本核算表”等报表,以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金运用情况。

(二)高校层面上健全内部成本管理制度

1.设立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心。首先是制定合理的计划成本标准。其次是以院系或职能部门为单位建立成本管理中心。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考核制度。

2.完善成本控制内部评级体系。高校应以成本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考核,以加强高校内部成本控制。主要包括:(1)经费收支预算的编制。(2)教育成本控制评估指标的确定。(3)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4)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办法,调动成本控制积极性。

3.加强教育成本支出监督体系。主要包括:(1)政策法规监督。如《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2)行政管理监督。如完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3)审计监督。如对收支的规范性、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计,控制成本支出。

三、抓住高校成本控制重点

尽管高校成本项目众多,但在成本控制中还要区分重点与一般,把主要控制力放在重点项目上。首先是控制人员成本。在高校总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是人员支出。比较理想的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是40%左右,而有的高校则高达60%以上,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师生比标准偏高。淡志强与李江辉研究认为,美、澳、法、加等国规定的高校师生比标准分别为1■16.4,1■20.4,1■24.8,1■28.9,实际上高校配置的教师数量更少,而我国教育部评估标准要求优秀为1■14,良好为1■16,超过1■18为合格,超过合格则要黄牌警告。实际上200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的全部师生比为1■10,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16.3,导致高校师资成本负担沉重。二是大量引进与培养人才。但不能否认的是高校在人才管理方面确实存在着重投入轻使用、重拥有轻产出的现象。因此,高校要控制人员成本必须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配置好人力资本标准和数量,具体包括:一是通过科学设计办学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二是通过逐步提高生师比并形成合理的生师比,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三是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四是优化教职工结构。在我国高校教职工队伍中行政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率一直偏高,而专任教师占总人数的比率却不高。如据《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行政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比率为40%,远远超过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中规定的12%~15%的标准。其次是控制公用支出。在高校总支出中,公用支出是仅次于人员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因此,一要树立节约观念并与每一个人的工作挂钩。二要强化公用支出约束。三要建立健全控制机制。四要控制设备投入。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重设备投入轻设备利用的问题,一方面争着投入设备,另一方面又是设备利用偏低,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更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不足60%,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到20%;另据对40万元以上03类贵重仪器设备综合使用力效益的评价,60分以下不合格的占33%,60—75分之间合格的占28.5%,75—90分之间合格的占25.7%,90分以上优秀的占12.8%。因此,一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实验室。要坚持共享与不低于最低利用率标准的原则建立实验室,尽量避免各专业都建设小而全式的实验室,树立专业大类共建共享的实验室理念,促进实验室高效利用。二要建立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严格禁止超过标准配置。三要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评价体系,对低于最低利用率标准的部门和个人要在政治上批评及经济上惩罚。四要建立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机制,杜绝无偿占用带来的争占无度的不良后果。五要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带来的压力使很多高校依然难以喘气。据滨兵披露,我国高校贷款额高达3 000亿元左右,如按95%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则为2 850亿元,意味着高校要承担2 850亿元/年的贷款成本。山东师范大学韩英说“平均每年拿出总经费的25%还贷款。”“我校自2007年就停止了新校区的建设,只完成规划建筑面积的60%。”“除去教师人头费,剩下的钱用于教学,收的那点学费只能维持水电暖。”因此,高校不仅要强化基本建设预算约束,严格禁止盲目建设与超标准建设,而且要严控行政办公用房,甚至缓建各类基本建设项目,以扼制这一最大且长远的支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