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宝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因此,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这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成果.
一、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
1.设计趣味性作业,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特别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
2.设计差异性作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特别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工夫.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分层次作业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自己的“成果” .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满足一部分初中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设计实践性作业.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非要真切地体验不可.学习的数学资源和应用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选择恰当的应用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为此,教师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丰富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设计研究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当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思维,激发想象.
二、优化作业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业的评价,要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教师要采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作业评价功能的转变:淡化甄别功能,强调促进与发展.传统的作业评价以批改为主要方式.批改作业主要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用对错为主要依据,甄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教师要特别关注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时机,给予获得表扬的机会,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多,促进其积极行为活动的再发性,让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
2.作业评价主体的转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是教师“权威”的象征.学生学习情况的对与错,好与坏均是教师一“言”定音,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业的评改者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的辅导和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3.作业评价时空的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向化”发展.传统的作业,一般是学生完成后,统一上交后批改.随着作业形式的更新,这样单一的批改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了.对作业过程进行全程评价,对学生在不同时空、通过不同途径完成的数学作业做整体性的科学评价.突破时空限制,培养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师要从点滴做起,从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抓起,想学生所想,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数学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作业过程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作业过程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