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凤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1.实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2.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略”,强调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品质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挫折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作业完成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体验等.
4.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因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三视图”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从各个面的视图,进而书面画出这些图形,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2.实际测量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要注重趣味性、综合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后,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旗杆、教学楼的高度等.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观察、调查实践活动.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观察和调查,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通盘考虑,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开展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3.认清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过多,实践活动将失去其价值.
4.客观公正地评价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为下次参与实践活动树立信心.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