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照耀的地方

2014-07-30 00:10
中国民商 2014年7期
关键词:汉森乌海建平

乌海是久负盛名的"葡萄之乡",是国内可与新疆吐鲁番相媲美的优质葡萄产区,被国内葡萄专家誉为"中国很有发展前途的酿酒葡萄栽培区"。

乌海地处内蒙古西部库不齐与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有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自然环境恶劣却特别适宜葡萄种植。"特别甜"使得乌海葡萄受到外界称赞。

近年来,乌海的葡萄与葡萄酒名声日隆,影响渐大。以内蒙古汉森酒业为代表的葡萄酒品牌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走出国门,屡获大奖。葡萄酒产业不仅重塑了这座工矿城市的气质,撑起企业参与治沙的新模式,还改善了乌海的生态环境。

要酿酒,先治沙

说起乌海的葡萄酒产业,不得不提到内蒙古汉森酒业。汉森酒业首先突破了乌海地区酿酒葡萄的种植困局,探索出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使乌海"葡萄之乡"的美誉扬名世界。

从气候、自然环境、葡萄品质,乌海无疑是葡萄酒最佳生产地区,而在此之前,乌海的葡萄始终不稳定。当时以鲜食葡萄著称的乌海葡萄产业,由于市场和物流的原因始终发展不上去;而酿酒葡萄的种植虽然稳定,但没有一个当地葡萄酒业的支撑,也一直摆脱不了"种了砍,砍了种"的怪圈。

在20 世纪90 年代,乌海市政府也鼓励农民大量种植葡萄,但葡萄销路不畅,出现了三次大面积种植和三次大面积砍伐;政府也曾扶持过几家葡萄酒生产厂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2001 年,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成立,酿酒葡萄的种植窘境被汉森酒业彻底改变了。

做葡萄酒需要原料,种植是首要问题。农民小面积种植,农业设施保障还可以跟得上,而大范围种植则完全不一样,几千亩的面积,漫漫黄沙,没有引灌设施,葡萄幼苗在一夜之间能被风沙连根拔起。

乌海市葡萄产业办主任王芳说,乌海的葡萄从种植到成熟,往往要3 年生长期,第4 年挂果后才慢慢丰产,比起国内气候湿润地区只要2 年,乌海种葡萄的成本明显高。

"大面积种植葡萄,首先要有跟荒漠搏斗的勇气。"王芳说。

汉森酒业摸索出"葡萄与牧草间种,防沙与种植并重"的种植模式,走出了具有汉森特色的"葡萄沙产业"发展道路。

汉森的种植方法是:先在几千亩沙地上种防护林,把荒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再种草,把沙丘固定。几千亩的荒地被纵横阡陌的防护林分割,葡萄与草套种。

从2006 年开始,汉森酒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背水一战,从平整土地、修路、铺设管道,到种下葡萄苗,一亩地要上万元的投入。几个亿的投资进去了,三四年内看不到效益。

汉森酒业董事长撖建平戏称"治沙是一项进去了就出不来的事业"。

搞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撖建平也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坚定了信心。

他们遵循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十二字沙产业方针,根据沙区干旱缺水的现实,从以色列引进了全套的水肥滴灌设备和技术,使葡萄苗木灌溉施肥两道工序一次完成,既节约了水资源和投资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过若干回合与沙魔的较量,浩瀚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终于出现了一块面积达200 公顷的人造绿洲;乌海北郊的万亩风积流动沙地,也变成了集防风固沙、苗木栽培、果品提供、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葡萄园林。

跨产业,立体化

撖建平认为,葡萄种植是个朝阳产业、健康产业,葡萄酒酿造是一个百年产业可以长期发展下去;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治理沙漠,改变乌海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广大农牧民摆脱贫困。

汉森酒业从两三百亩葡萄园开始,与农户签订收购保护价,带动农户扩大沙地种植面积。从2004 年开始,汉森酒业实行“种、产、销”一体化、“公司+ 农户”的协作方式;以高出市场价0.4元/ 千克的价格全数收购当地全年的葡萄;并和农民签订了10 年的订单合同,保证葡萄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这一系列措施给种植葡萄的农民吃了定心丸。

截至2012 年,汉森酒业已与乌海市2000 多户农民签订了承包合同、种植合同和收购保护价合同,带动了当地800人的农牧民就业。

此外,汉森酒业也一直都在扩建自有基地,在几年内将自有种植面积扩大到2 万亩,将产业模式变为“公司+ 基地+农户”,组建了来自水利、农林、种养领域的、拥有数百人的治沙部队——汉森种植公司。目前汉森种植公司与形成稳定合约关系的种植户共种下了8 万亩葡萄园,相当于给8 万亩荒漠披上了绿装。

撖建平直言,只有全部收购农民种植的葡萄,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并依靠葡萄加工业这一龙头,才能保障葡萄种植业良性发展,通过产业升级来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最令他高兴的是,在汉森酒业的带头示范下,有不少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如今,乌海市共计改造沙漠十余万亩,大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投入。

撖建平坚信,要实现产业升级,治沙是目标。汉森酒业在治沙的同时也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减碳环保的经济模式。目前,汉森酒业搭建起“种植—养殖—酿酒”与“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双重产业格局。通过种葡萄改造沙漠,用葡萄酿酒,地里套种的牧草养殖牛、羊等牲畜,它们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回到地里,酒渣等辅料又用于养殖,构成了循环链。

汉森酒庄现在是国家3A 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传统沙草产业多属种植、养殖的第一产业,汉森酒业要实现跨产业发展,即农业带动加工制造业,并发展旅游服务业,做成横跨第一、二、三产的立体化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活力,最终还是为了实现治沙的长期发展。

重品质,塑品牌

2008 年汉森酒庄的建立,开启了汉森有机葡萄酒事业的新起点。这里不仅是有机葡萄种植基地,现代化葡萄酒生产基地,沙漠葡萄酒窖,还是一个充满了西部风情的葡萄酒文化中心。endprint

撖建平先后引进法国葡萄苗木和欧洲酿酒技术,2006 年与法国共达苗圃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西北地区最大的葡萄嫁接、育苗基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汉森特色的“葡萄沙产业”发展道路。

到了2010 年,汉森葡萄酒已经在国内有了自己的地位。这一年,亚洲葡萄酒大赛在深圳举办。汉森酒业拿出4 款酒参赛,一举夺得“三金一银”的骄人成绩。而这“一银”,还是国内第一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迟采霜红”。

同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汉森葡萄酒经过重重检验,有幸成为“联合国开发署DVNet 馆”的唯一指定用酒,蜚声上海世博会。一位来自葡萄酒故乡法国的酿酒师鲍马尔·布鲁诺正是在世博会上邂逅汉森,循着酒香,来到了乌海,后来,他成了汉森的首席酿酒师。

撖建平还从国内引进了一批过硬的葡萄酒技术团队,包括张裕葡萄酒前技术总工陈泽义、威信葡萄酒前总工朱华和长白山葡萄酒的杨少海。他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乌海,与汉森共商沙漠有机葡萄酒的发展大业。

2012 年也是汉森的丰收年。汉森通过了欧洲6 个国家的出口许可,首批向丹麦出口的葡萄酒反响极好,在丹麦酒报网上居高不下,一度曾经和波尔多的一款拉菲不相上下。

这一年汉森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权威葡萄酒品鉴活动中屡屡获大奖,并于当年4 月末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成为乌海市第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全年销售额突破2 亿元,而在2006 年整个乌海的葡萄酒消费量只有150 万元左右。

2014 年年初,汉森葡萄酒通过了欧盟双有机认证,为今后进入国际化市场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汉森现已获得欧洲6 国、澳大利亚、日韩和中国香港的出口许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汉森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

汉森酒业占据了当地90% 以上的葡萄酒市场,它的崛起培育了一个城市的红酒文化与倡导健康消费的理念。

撑起治沙新模式

上世纪80 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倡导“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如今,这一发展模式己在西部荒漠最典型的内蒙古全面推开,汉森酒业被认为是走在治沙最前沿的企业之一。

“如果只为了酿酒,完全可从宁夏、甘肃等周边地区买葡萄,但汉森并不只是做酒。”董事长撖建平说,我们在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沙产业,二是健康葡萄酒。每块葡萄园都是治沙的前沿,种葡萄治沙才是汉森的基础。

据了解,内蒙古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以沙棘、甘草、肉苁蓉、螺旋藻、羊绒、葡萄酒和生物发电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产业体系,市场上也有不少叫得响的沙产业品牌。

“最根本的是,企业不可能只做社会效益,必须要有经济效益,沙产业才能延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钱能志说。

撖建平始终认为,内蒙古的沙产业整体发展得比较好,跟产品市场化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联。

他说,沙漠利用好了,就是一个聚宝盆。但治沙不是单纯“砸钱”,而是在改造沙漠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汉森一开始就认准了沙区葡萄种植并发展深加工,完成产品转化,走向市场,才能投入更多的后续资金扩大种植与生产。从葡萄原料转化为产品,汉森葡萄酒走向市场获得了不俗成绩,其产值从几百万元上升到2 亿元。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继续扩大种植、扩大工业生产。

“沙产业的发展还要举全社会之力,我们还在不断创新形式。”汉森董事长撖建平说。葡萄认养就是其中一种。自2012 年起,汉森组织实施了“牵挂绿色、认养葡萄”项目。认养人每年可分享葡萄酒,全程参与体验从采摘、选料、压榨、发酵、酿造、灌装的全程。

目前,由汉森酒业牵头规划了沿黄河两岸沙漠“内蒙古西部区百万亩有机葡萄种植计划”,希望通过葡萄酒产业带动地区经济,扩大治沙成果,打造沙产业品牌标识。

从荒漠起步,十几年如一日,汉森酒业在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交界的荒漠中培育出了万亩葡萄园,给漫漫黄沙披上了绿装。随着产品出口欧洲、澳洲,葡萄酒产业撑起了全新的治沙模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森乌海建平
乌海恋曲
徐汉森作品赏析
包银高速铁路引入乌海地区方案研究
The Effect of Grammar Teaching on Writing in China
保险柜中的证据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