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敏+傅建平
内容摘要: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问题的解决需依赖竞争性供给改革及需求市场优势的增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准公共产品 垄断 供求 竞争性供给
社会所提供的可供人们消费、满足人们各种欲望的物品和服务被统称为社会产品。根据产品的消费特性又可划分为:公共产品、私有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绝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则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准公共产品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在社会产品中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的社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比如医疗、教育、水电、交通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供求不平衡现象加剧,如医疗中的“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中“幼儿入园难”等,这些已成为 “久治不愈”的社会问题。而准公共产品是人们的日常基本需求,其供求情况将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的福利水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通过研究我国准公共产品的供求现状,分析准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以此来寻找解决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存在的政府垄断、供给不足等问题的突破口,进而提出增强准公共产品竞争性供给的策略,这将有利于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的良性竞争和正常运转,并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准公共产品的供求分析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一直积极推行相关体制改革和政策的制定、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且目前我国的准公共产品市场方面仍存在供不应求、市场垄断严重、市场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有损社会公平,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为此,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以期更好的解释现存问题。
(一)供给状况分析
总体来讲,我国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市场垄断严重,供给缺乏竞争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对于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其决策、生产、消费等各环节必然受控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强大实力以及政府的政策保护,使得其他私营或外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进而导致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经济垄断。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如哈药集团多为国有企业,而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6.83%。
由于准公共产品的不完全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其供给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必须由政府参与供给,以保证其公益性、公平性。而目前我国政府既是准公共产品市场机制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即在经济垄断基础上又形成了行政垄断。这种双重垄断使准公共产品供给方不仅能利用经济性反竞争手段阻止进入者,还可运用超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进入壁垒,维护垄断地位。加之政府对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会对供给企业索取经济回报或设定经济指标,导致供给企业缺乏竞争,继而出现机构臃肿、产品价格高而质量低等低效率现象。
2.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我国准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是由于供给方自身能力限制,造成大部分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二是某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其有效供应量下降。
目前,我国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而在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中双重垄断的存在给准公共产品市场设立了很大进入壁垒,使得私人资本难以进入该市场,如公路及电力的BOT项目仅允许特定外资进入。而与国际相比,我国在准公共产品上的财政投入较少,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表1所示,可见我国在准公共产品供给中高度垄断但财政投入不足,最终导致我国在电力、交通、教育、环保等行业的准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某些准公共产品呈现供不对需。国家对某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总量上是比较充足,但由于其供给资源分布不合理,低质量资源被浪费,进而造成这些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量的短缺问题。比如医疗卫生,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大型医院,对低级医院投入较少。而随着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十大危险疾病及慢性病的高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造成大型医院医疗服务供不应求而低级医院门庭冷落的现状。因此,合理配置高质量的准公共产品,是提高我国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量的有效途径。
3.定价机制及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效率低下。“一个市场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价格机制的调节和监管机制的管理。我国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中存在定价机制不合理和监管机制缺失问题”。具体来讲,第一,没有形成规范的定价标准。目前我国政府定价基本上是基于相关企业的上报成本,按“成本加成”的方法确定价格;第二,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定价管理机构,现有定价部门本身不参与市场准入、需求管理及运行成本的监控,以致其与被管制对象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这使定价职能被割裂,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标准。因此,我国准公共产品定价机制并不能发挥其约束和激励作用,继而造成准公共产品供给方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改进服务、降低成本,最终导致服务效率的下降。
(二)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准公共产品供求不平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府垄断造成市场失灵,导致供给不足或不合理;另一方面,准公共产品需求方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缺少制衡供给方经济行为的竞争优势等问题。
1.需求方处于弱势,对供给方的制衡力度不足。由于准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得市场中供求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医疗、教育等准公共产品,供给方具备需求方所不具有的专业化知识或技能,这使得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占有很大信息优势,而需求方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且准公共产品是需求方基本需求,具有价格弹性很小而收入弹性较大特点,使得处于垄断地位的供给方可以在不改变现有产品情况下,只通过提升价格就可获得盈利,因此,需求方无法实现对供给方的有效制衡。而由产品的专业特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在需求方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加强需求方对供给方的有效制衡力,将是实现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供求平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endprint
2.市场机制不完善,需求方缺少有力代言人。在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中,政府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供给者,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它同时扮演着监管者与经营者的双重角色。尽管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由于准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存在。这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准公共产品需求方,对定价等机制的制定拥有很少发言权;同时在现有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中,需求方的需求变化往往无法及时得到供给方的有效响应。比如幼儿“入园难”问题已经出现多年,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公益性是准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也是我国新医改和医疗服务供给的基本方向。如果没有有效的市场监管机构对这种不平衡的市场现状进行调节,以维护需求方的利益,将会严重降低准公共产品市场效率,导致社会福利的严重损失。
3.对高质量的准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低质量的准公共产品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效用需求。如医疗卫生方面,在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往往寻求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而纷纷涌入城市大型医院,使得医疗市场中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供不应求,促使医疗服务价格高涨,最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在教育方面,自古“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国家长的普遍追求,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因此在经济条件提升的情况下,家长让子女接受更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加,那么相对于原有的教育服务供给量而言,需求量激增,使公立教育机构难以满足社会大部分公民的需求,以致于“入园难”问题愈演愈烈。同样,社会对电力、通信等其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对高质量的准公共产品的需求,均存在急剧增加的现状。
我国准公共产品的竞争性供给改革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供求分析可知,市场中行政和经济的双重垄断是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的问题根源,对此,本文从打破供方垄断和加强需方市场势力两方面考虑,提出以下建议:
(一)供给环节分解并分层引入竞争
双重垄断是我国准公共产品供求问题的根源。其中经济垄断由规模经济形成;行政垄断是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进入障碍。因此,针对我国准公共产品市场中的双重垄断问题:一方面,对经济垄断进行垄断性业务和可竞争性业务分解,对竞争性业务允许自由进入,对垄断性业务则通过激励性规制措施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可将准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生产、配送等供给流程各环节进行细化拆分,并通过权责分离等手段消除人为进入障碍,对各环节均引入和培育竞争性主体,形成多主体供给市场结构,进而增强我国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竞争性。
(二)引入第三方监管部门
准公共产品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单靠政府供给或单靠市场的供给都无法实现市场有效。分割供给环节,引入多种供给主体,为构建竞争性供给体制提供了前提。但竞争能否实现并维持,还取决于对垄断行为的监管。而要打破行政垄断必需使行政权力主体和生产主体分离。第三方监管部门的引入,既实现政府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又可对市场参与各方进行统一协调和监管,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同时准公共产品定价机制和定价标准的完善,利于发挥市场价格对准公共产品供求的调节作用。
(三)增强市场需求者的市场势力
在供给垄断情况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供求双方很难形成有效竞争。消费者作为准公共产品最终受益者,应该拥有对准公共产品的最终决策权。因此,可通过制度设计允许消费者对准公共产品的选择,实现消费者主权的回归,这有利于需求方通过其行为偏好形成有效的呼吁和退出机制,从而对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和生产形成压力,加强准公共产品需求方的市场势力,进而促进准公共产品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
(四)加强需求管理并按需改变供给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低质量产品需求降低、对高质量产品需求增加。而由于消费者众而散,且准公共产品需求弹性小,致使供给方不会积极对需求方的需求变化作出反应,促使供求矛盾加剧。因此,准公共产品市场的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管理,及时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通过监管协调机制改变供给策略,从而提高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量,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结论
本文试图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准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从需求角度,分析准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这是其他对准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所没有涉及到的。对于一个市场,其市场状况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市场问题,能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本文主要对准公共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剖析和总结,对于竞争性供给的改革建议没有进一步展开。另外,对于准公共产品这种特殊的产品,在竞争性供给改革中,供需双方的博弈将对改革成果产生何种影响,这一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玉闻,陈小安.试论我国准公共产品的竞争性供给改革[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
2.宁德斌.基于公益性的医疗服务供给制度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1(9)
3.陈小安.准公共产品竞争性供给改革分析框架—兼论我国公共产品改革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