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养老从现在做起专题
策划 / 编辑部 执行/ 周六
现在的中壮年人,也许现在的未雨绸缪正是明天平安生活的必要储备。上半辈子在职场奋斗,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下半辈子回归家庭,怡然变老同样属于有准备的人。
社会学曾有著名的短板理论,说的是再好的木桶,只要有一块短板,水也会流出去。
其实人的健康也如同一只木桶,哪儿有病哪儿就会成为生命的短板:不良的生活习惯、曾经受过创伤的身体、年轻时曾患过的病,家族代代都有的疾病史……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隐患。
要想有个(相对)健康平安的晚年,现在就得做准备,必要的生活条件自不用说,坦然面对退休、面对结束职场角色远离社会主流的适应心态;调整休养几十年职场生活作息习惯,做一个身心健康安享家庭快乐的豁达者。
当然最重要的是趁中年,把健康这只木桶扎得紧紧的,该修就修,该补则补,否则可能在某一天,疾病越过短板,倾盆而下,把生活打成一片沼泽。
◎把自己健康的木桶扎得紧紧的
文/九九
年轻人找工作需要一技之长,中年人准备养老,同理。特别是有些家族病史的中青年人,更应该针对家族病史,早预防,有针对地做些锻炼,争取避开或延迟疾病的到来。
T的父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前12年已有症状。他是位双语的大学教授,业余爱好包括国际象棋、桥牌和写专栏。可他现在却十分虚弱,需要被帮助进食、需要被帮助穿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他曾是T心目中的英雄和长期以来生活中的导师。而在过去十年,她却不得不目送他远去——眼看着他失去他的才智、他的幽默感和他的语言技巧。
对于魔咒一样的家族病,人们的反映不一,而T却在寻找独特的方法——为疾病的到来准备好。她每天坚持健康饮食、每天运动、不断思索以锻炼大脑。虽然知道这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果。
阿尔茨海默症有家族内群聚发病倾向。所以T正准备患上老年痴呆,即便她现在还非常年轻。通过对父亲的护理,她开始专注于三件事情:尝试改变自己的乐趣,通过训练增强体能,还有最困难的一件——成为一个更有为的人。
从爱好开始说起,当人开始痴呆时,享受生活会越来越难,你不能坐下来与老友促膝长谈,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谁;看电视会令你非常困惑,而且往往非常恐怖;而阅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让病人参与他们熟悉且可以亲身实践的活动太重要了。对T的父亲训练包括不断地填写表格。他会把名字签在每一条线上,他会检查所有的项目,他会把数字写在他认为应该有数字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绘画,大可以开始画,即便画得很烂。你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折纸,即便只折得出一只大号的箱子。你还可以自学编织,哪怕只能织个线团。
其实,你懂的,做得好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的手知道如何去做,这就是肌肉记忆。
因为有越多熟悉的东西,我们就会在大脑不再主宰的时候越从容。人们说专注于活动的人更快乐,也更容易被照顾,甚至能减缓疾病的进展。
很多人不知道身体衰老或患病后的物理症状以及认知症状,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你将丧失平衡感,会肌肉震颤,这将使人倾向于减少活动,他们开始害怕走路。所以,T还在做建立自我平衡感的活动,通过练习瑜伽、太极来提高身体的平衡性,这样,当开始失去它时,将仍然可以移动。
她还做负重运动以增加肌肉力量,争取延迟身体开始萎缩的时间,延缓衰老的各种症状。
T的爸爸在患病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现在依然是,“当疾病带走他在这世上所学的一切,他赤裸的心依然闪耀”,T说,“我从未跟我父亲一样和蔼慈祥,而我现在需要学会成为这样的人”:需要锻炼的不仅是身体,还应在健壮时学习善待他人。
《桃姐》等多部电影都触及养老问题。有句台词很经典:“我老了,还觉得17岁就如昨日,不知怎的,一下就不见了,我的脑袋没办法接受老去的躯体。我的女孩逝去,而我无法跟往日道别……”
衰老、患病,是每一个生命的最后归宿。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来得及保护我们的途径?
预防医学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以手机为例,也许你会忘记何为微信,但你的手却会不由自主翻看朋友圈;也许你认不出文字,但起码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图片。而每多获得一样兴趣、技术,这就是胜利,是属于晚年的幸福。
让我们更充实、更便利、更有尊严地老去。
◎自己给自己养老
文/周六
这不是赌气话,是中年人审时度势之后的明白话,更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未来养老座右铭。
承欢膝下、儿孙绕膝的几千年传统天伦欢乐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童话,成为历史的遗迹。
不是子女不想尽孝,不是人心不古、变坏,只因为我们真的已经生活在一个世界是个大村落的年代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大大扩展,两代人的生活半径已经远远不能重叠,很多孩子从求学就离开父母,与父母与家乡隔山隔水隔省隔国,不是不尽孝,是没办法尽孝,更不可能晨昏问安、照顾病榻前。即使与父母同住一个城市,面对现在的住房条件,各自的生活习惯,也少有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
这一代父母难道真像两只唱着“哆罗罗,哆罗罗”的老鸟,面对着没有孩子在身边的空巢,等着生命冬天的到来?
老天是平衡的,农耕社会靠劳动力过活,今天科技是生活之本。
对于这一点,郝明月和丈夫张强心里明镜似的。他俩的对策是,生活属于有准备的人,现在开始学本领,后半生 ,咱自己给自己养老。
说起来,闺女很争气,学习好,本科读研都在北京的一个名校,毕业了自然而然就留在北京了。是导师给介绍的工作,就业,顺利;男朋友,是单位同事,北京小伙,择偶,顺利;小伙家是做代理国外品牌眼镜生意的,爹意欲把生意传给小伙,看好郝家闺女,已经扯了结婚证,婚姻,顺利。
眼看闺女就变成北京媳妇了,大事有着落,人生小定局。两口子高兴,遥送祝福,暗中开始张罗自己的后半生吧。人家也是独生子,万不能撇了爹妈接岳父岳母过吧,再说他俩也真不愿意住那一年半年有雾霾的京城,虽说俩小的房子还挺宽敞的,姑爷也诚意邀请过,住个一月半月的还凑合,绝非长久之计。
俩人商定:现在开始,学本事练身体,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搞定,少给孩子添累赘。真老了,也是自己给自己养老!
俩人分工:张强在戒烟基础上少酒,主要目标是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开车技术,做一个健康的家庭顶梁柱。
郝明月主要是提高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科技技能,实现家庭经济现代化科技化,各种缴费全部网上完成,家中各种卡之间充值转账全部网络化或自助式,从此不在银行排大队填单!远程购物,远程医院咨询挂号,出门机票车票预定旅馆一网打尽,团购聚划算,南北国内外好吃的坐在家中尽享口福。
他们说,晚年的理想是,即使不能出门了,也得把自己的钱花出去,也能吃到最好的东西。绝不给孩子省下剩下!
他们和女儿约定,假如真到老了不能动了那时候,就把房子卖了,住一个好的养老院生活保健有基本保障,父母不给孩子添麻烦,也不打算给她留什么遗产。女儿欣然同意。这可谓独立式养老。
老刘两口子更是积极,人家把城里房子卖了,住到郊区,房前屋后种花美化,种菜自给,享受无污染生活,每天开车上下班,打算退休后到处走走,等真老了,在儿子旁边买间小房,分而有聚,经常见见。再老了,请个保姆照顾,儿子监管。这算半自助养老。
我们这一代父母,基本经济是独立的有保障的,说白了所谓养老就是谁帮着花钱看病吃吃喝喝的事。不指着儿女出钱,只要出个操心、出力就行了。
所以现在有好朋友伙着买房做邻居的,也有好友闺蜜约好老了一起住或集体去养老院的。更有兄妹合伙买房子老了集体养老的家族式养老。
很多中年人上老年大学学保健学声乐学摄影学书法练脑子练记忆颐养身心预防各种脑老化;结伴旅行寄情山水开阔心胸做个在路上的旅游达人。
周女士在网上开店,织帽子是她的一项拿手活儿,因而小店就成了她的一个营生、一种乐趣。每天打开电脑,边做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边聊天似的回复着留言或是与淘友们交流,既给别人以温馨,也给自己以愉悦。
总之,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老年的身而没有欢乐面对年老的气度、技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