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再思考

2014-07-29 13:54徐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可行性

徐仙

摘要: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其理论依据,并在国外有成功实施的实践模式。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行性,并提出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促使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政策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关键词: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26-02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学生个人作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体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拟对大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在我国实施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具有可行性的。实施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功实施,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1.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有:利益说、公平说和责任说。“利益说”将教育看成一种投资,高等教育可以为受教育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这些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都指引着人们投资教育,因此,按照“谁获益谁支付”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最大受益者的学生个人应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公平说”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和支配教育资源,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教育活动。政府承担全部高等教育成本就等于所有纳税人都在支付高等教育成本,而上大学的只是社会成员的小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学生承担一部分成本,可以节省一些教育资源,扩大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这样对全社会来说才是更公平。“责任说”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在社会中,人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带来的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应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同时,通过勤工俭学或贷款的形式来分担成本可以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也可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对待学业。

2.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实践模式。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作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该模式是基于高等教育利益收益原则,只不过是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共收益,认为教育是等同于国防一样的公益事业,理应由国家财政负担。比如德国政府拨款约占了大学经费来源的75%,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计拨款达到了87%,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葡萄牙和希腊等一些高福利国家则基本实行了高等教育不收费政策,其中希腊不仅在1964年宣布免去大学生的学费,而且在1971年又宣布免去大学生的书费,成为免费高等教育做得最彻底的国家[2]。“美国模式”是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原则的最好典范。其分担主体包括政府支付、学生缴纳和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分担形式,而且美国政府构建了一套健全的助学金和贷学金混合补偿机制,如佩尔助学金、帕金斯贷学金等,增强了大学生自身的分担能力[3]。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而且政府资助模式让大学生更加感觉到了一种责任,增强了其学习的动力。我国自1997年起开始统一收缴学费,拉开了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序幕。各级各类大学相继完善奖助学金、无息贷款等制度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免收减收学费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无法靠家庭提供帮助的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助学形式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完成学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这样的学生通常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往往更能获得成功,这样使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我国全面实施具有了可行性。

二、当前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体是家庭,而非学生个人,要真正实现学生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是任重道远。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困难:

1.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我国父母强烈愿意供子女上大学。另外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接受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经济尚未独立,父母因心疼孩子而自己承担学生的学费。在传统家庭观念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普遍缺乏自立自强意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家庭环境下,父母从小开始让其子女树立经济独立的观念,并从小教育子女通过劳动赚取生活费,因此西方国家子女具有很强的自立自强意识与能力。成本分担主体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实施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成本分担方式难以落实。在美国模式的分担体系中,政府具有健全的管理系统,能准确地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实施调查,并能对学生的贷款进行有效地回收。从我国的实践来看,贷款的回收机制不健全和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够,贷款的回收率很低,造成银行担心风险而减少贷款,同时学生积极争取奖学金、补助不愿贷款,导致政府负担转移的效果不明显。另外,学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勤工俭学仅限于贫困生,且在学校内部,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受益者的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较弱,无法承担责任。

三、在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建议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为促使作为高等教育最大受益人的学生尽快承担责任,借鉴“美国模式”的优点,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1.转变传统家庭观念,树立自立意识。学生没有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观念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必须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立的氛围。首先政府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改变传统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其次学校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家长要明白自己无法代替孩子成长,必须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养成自立习惯。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是长久坚持,如此定能达到效果。

2.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突出政府作用。助学贷款可以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他们带来的困境。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帮助贫困学生提高教育成本分担能力。政府、银行、高校都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保证资方、贷方的权利及义务,做好贷款的发放和回收,使得助学贷款走上规范化道路。建立助学贷款的还款诚信制度,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贷款的咨询、引导,增强学生的还贷款意识与责任,化解银行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政府在助学贷款制度中要承担一定风险,在保障毕业生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量力还款,不能因还款让学生无法正常生活。

3.拓宽勤工俭学岗位,落实资助政策。勤工俭学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在经济上有能力分担部分成本,履行分担的责任。学校要提高勤工俭学在资助方式中的比例,保证勤工俭学资金充足到位;成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心,统一管理,强化岗位培训,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范围、审批程序、时间和学习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在校内外开辟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文化知识及自身的能力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还要逐渐实施弹性学分制,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缓解兼职工作与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通过做兼职工作,既能锻炼自己,又可承担分担成本的责任。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建立资助学生工作的专门机构,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加大助学金的发放力度,保证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使资助政策真正做到为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也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家长需共同努力为真正实现学生分担成本创造条件。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助于最大限度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一种良性的理论与制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环节,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民,王垒,张盈盈.大学生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责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94.

[2]秦福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0,(1):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