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从“萝卜招聘”的猫腻到“火箭提拔”的诡异,从天然气涨价的一波三折到水污染信息的滞后回应,从PX项目的邻避运动到家用汽车限牌的突袭……伴随热热闹闹的事件,总能听到民众对政府质疑的声音。这些热点事件情状各异,但只要是涉官、涉权都会出现一个共同规律:任凭政府或官员怎么解疑释惑,人们就是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身成了“老不信”。
对“老不信”现象,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有过论断: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民众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如何改变“老不信” 现象、超越“塔西佗陷阱”呢?
1. “老不信”极端表达的背后,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老不信”现象折射的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窘境。凭心而论,我国政府曾经有过较强的公信力。且不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一呼百应,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凝聚民心民气、汇集民智民力的结果。就我国现实而言,制造“老不信”的诱因多种多样,也许是一条信息的半遮半掩,也许是一项政策的朝令夕改,也许是一个行政执法的越界,甚至可能是一个官员的不当回答。透过这些具体而微的原因,会发现“老不信”极端表达的背后,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当正当权利未被尊重、基本诉求未被满足、细小声音遭到遮蔽,部分民众就会以一种失常的饕餮宣泄表达自己的不信任。
2. 塔西佗预警的是社会信用陷阱。“老不信”掀开的是信任之殇。没有信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出高昂成本。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种全球性现象。约瑟夫·奈等学者的研究显示,美国政府公信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在下降,而且降幅惊人。比如,1964年民调显示有3/4的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而1995年同样民调显示只有1/4美国公众信任美国联邦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社会进步的同时, 诸多的社会问题也在叠加,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 导致政府不可治理问题的增加。与此同时,民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日俱增,正所谓“既要马儿快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加之社会环境的宽松、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塔西佗陷阱”也有积极意义。就像疼痛提醒人们关注疾病一样,“老不信”提醒政府要始终有所作为,也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3. 超越“塔西佗陷阱”,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塔西佗陷阱”有三重机关:一是信息屏蔽,二是决策草率,三是政府包揽太多。超越“塔西佗陷阱”,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必须迈过这三道坎。
超越“塔西佗陷阱”,信息公开是首选。政府应该对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方式,民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和权益,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和追究,以及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等,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让公众看到政府的责任心、官员的诚实度、行政权力运行的“金鱼缸”。
超越“塔西佗陷阱”,科学民主决策是前提。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则,使公共利益在政策内涵中得到充分体现。
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政府要取信于民,必须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 并在其 “不为”上真正后退,在“可为” 上发挥最大效用。当政府整合财力、物力和精力,兜住社保的底线、补足教育的短板、熨平城乡的鸿沟、缩小收入的差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时,政府公信力就会自然回升。
(作者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