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近年来水资源保护日趋关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授课情况提出了应对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4-02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长期以来,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灾害受到了国际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广泛关注。现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仅对水资源量的评价与无序开发转变为更加重视水资源量与质的综合评价、合理开发与利用,更加注重节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更加关注水资源的天然循环与人为循环之间的协调,更加强调污水再生回用技术和污染水源的水质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强调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成为当今人类为维持社会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的手段和保证措施。[1]正是在这样的国情下,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本课程,以适应现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发展趋势。我校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沿用的是任伯帜主编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该教材是在调研国内外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著作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本教材全面介绍了水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水资源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理论、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工程、节水理论与再生水回用,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概念与现代理论和方法。内容完整,叙述清楚透彻,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获得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知识。随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学科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艺、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进而适应本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给水排水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有关水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理论,了解节水指标体系与技术,熟悉污水再生回用理论与技术。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设计计算,掌握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的概念与现代理论和方法,并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看出,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理论与设计能力的一门必修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呈现出下列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抽象。在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中,计算的内容过于宏观,应用到相关的软件,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总是不太理解,特别是对于水质评价篇章,课程的内容空洞、抽象,需要用到一些模型。[2]还有取水工程环节,涉及一些具体的施工方法,仅靠课本上的剖面图,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研究教学方法,学生琢磨好的学习方法,达到因材施教。
2.综合性强。本门课程涉及到了本专业很多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例如流体力学、水泵及水泵站等,跟其他课程密切相关,要想本课程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求前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3.实践性强。本课程的取水工程部分以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在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课程整合后,纳入到本门课程中来,本部分工程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设计及具体的计算,甚至能够设计出合适的取水构筑物,非常实用。
二、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滞后。随着国家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加剧,水资源有关的理论和基础也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甚至新理论,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应用,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上还没有添加进来,教材上的很多数据跟国家现有规范不符合,没有完善,这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密切注意,给予纠正,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2.课时过少。高校现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教改要求,培养出“重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开设的课程有所增加,但总学时却压缩得很厉害,所以在教学中总存在着学时不够用的情形,在规定的时间内老师很难及时讲完所有的课程,更别谈授课的深度。
3.部分主要内容不突出。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篇章,这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涉及学生今后的取水,跟后续课程的衔接也非常紧密,甚至在毕业设计中也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出合适的取水构筑物来。以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的,但现在合并后,教材内容多导致这部分的比例非常少,讲授根本没办法深入,使得学生掌握得非常不牢靠,为后来的净水工程毕业设计增加了难度,甚至不得不在毕业设计中就这部分内容再次回炉。
三、教学改革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传统的板书式授课基础之上,开展多媒体教学,积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录像、照片、模型等,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生动的图像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近几年来,国家就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拍摄了很多很好的录像片,比如《水问》,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影片,把这些影片在课堂上播放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2.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加强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很多篇章实践性都很强,比如水质水量预测计算、取水工程部分、甚至后面的节水篇章,对于这些部分,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保护篇章时,可加入一些目前国家发生的相关的具体案例,比如“吉化爆炸或污染松花江一哈尔滨停水”“太湖水污染敲响警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在水资源现状部分,可补充世界上发生的因水资源引起的战争,比如第三次中东战争。针对取水工程部分,实习参观具体的取水构筑物,让学生动手做课程设计,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对水源地选择、评价及取水构筑物结构建立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工程设计上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节水篇章,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企业,调查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及农业节水的实际的现状、政策、技术、措施,调查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写出调查报告。总之,在整个理论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工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实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针对本教材内容之后的问题,需要老师在授课时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引进课堂中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了解专业现状,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本课程授课的重点在于取水工程部分,为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可以将该课程的有些部分与其他部分进行整合,例如可将水资源的质与量的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纳入到水文学中讲授,为取水工程部分赢得课时,重点讲授,从而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级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但这需要几个授课老师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在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不断涌进的新技术、新设备,还要注意实时更新,能够及时反映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另外,对于现在日益成熟的网络课堂,今后要加强引用,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加以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配合后续的实习环节,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真正达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伯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熊正为,彭福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224-226.
作者简介:赵海华(1978-),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给水处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单位:湖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