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背景下的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7-28 18:50童正仙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复合型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童正仙

摘 要: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根据设施农业技术跨行业、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其自身优势,研究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程全真三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55-0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全国设施栽培面积从2000年210万hm2发展到2012年362万余hm2,居世界首位。处在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设施农业发展更快,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由2001年的4.65万hm2发展到2012年18.25万hm2。此外,喷微灌等设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浙江省委2009年提出了5a发展(6.7万hm2)的喷微灌发展“百万工程”。2012年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提出:通过3a的努力,使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设施智慧农业水平领先全国。为了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根据自身优势于2006年在省内率先开设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作为全省首个,尤其是在水利类院校开设的该专业,没有现成的人才模式和专业建设方案可以借鉴。学院根据背靠水利行业、服务农业的办学思想及其优势,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该专业被列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同时,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实训基地被列为“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获得了省科技厅“基于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支持。通过几年的摸索、研究、实践和不断完善,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程全真三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形成了鲜明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并初步在省内外和行业内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已成为行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2014年2月,该专业被水利部确认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1 主要研究和建设内容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依赖的有效生产的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一种最有活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1]。它是通过工业技术和工程手段来实现的。它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是集生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为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专业[2]。本研究以全国水利示范专业建设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围绕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靠什么培养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探索和实践。

1.1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岗位为导向,通过大量深入的调查分析设施农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根据设施农业技术跨行业、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及我院背靠水利行业、服务农业、建设大土木专业群的办学思想及其从事水利、建筑、机电等方面的师资和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和优势,着力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水利;既会农业生产技术,又会农业设施施工和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在农业设施建筑与施工、农业设施排灌工程、设施园艺生产等岗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缓解本省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紧缺局面。

1.2 怎样培养人

1.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秉承学院“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素质目标为基础,以知识目标为重点,以能力目标为中心,建设和完善“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生产性,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全程全真”实践教学,实现全学程职业能力培养。

1.2.2 课程体系构建 依托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全面分析在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一线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构建以“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工农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创新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确立以《灌溉与排水》、《设施园艺栽培》、《农业设施建筑与施工》等为核心课程及其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1.2.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全程全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技术实训基地,以现代农业设施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现代设施条件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即“五个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将“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习”构成“全程全真三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

1.3 靠什么培养人

1.3.1 “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 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复合型”能力,那么,首先要求有一支“复合型”的教学团队。为此,我们通过“引”、“培”、“聘”等多种手段建设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一是大力引进和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学团队,二是通过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利用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和锻炼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endprint

1.3.2 “全程全真”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农业生产是一项具有成长性、过程性、季节性的生产活动,它不同于工业生产可以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和复制,它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过程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也需随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和调整,且往往生产周期和过程较长。故每项技能的学习和操作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具有真实性、开放性、职业性、生产性的稳定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条件。该研究以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将15.3hm2基地建设成包含水利与设施农业综合实训区、田间灌排实训区、泵站实训区以及设施栽培实训区4个功能区块,基地内农业设施(包括喷微灌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对环境因子的可控性强,作物栽培种类较多,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延续性、真实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同时,集“教学、科研、生产、师资培养、创业创新、技能培训、示范推广”于一体;能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其“示范推广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主要研究和建设成效

2.1 构架了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基于“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及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实训基地,构建和完善了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晰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水利,既会农业生产技术,又会设施环境调控等工程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构建了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即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殊性,开展“季节式”分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第一学期开展为期3d左右的始业教育;第二学期开展为期各1周认识实习和工程制图综合实训;第三学期开展理实一体的测量教学和为期半周的气象实训;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分别安排4周和5周的生产性实习及3周的喷微灌设计和农业设施施工综合实训;根据全学程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三段式”能力递进的培养,即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专业认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第二阶段(第二至第五学期)为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第三阶段(第五、第六学期)为职业岗位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培养为主;“三循环”是由课内实践、独立实践、顶岗实习构成的“全程全真三循环”实践教学体系。

2.2 构建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岗位,农业设施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设施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岗位等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4大能力培养为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全程全真三循环”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中除职业核心能力外的3大平台课程均有课内实践环节;每个学期根据作物的生长季节都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上2个暑期社会实践总共有12个独立实践环节,最后一个学期为系统的顶岗实习。这些实习实训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在完全真实的生产性环境中进行。由课内实训、独立实训、顶岗实习构成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系统的3个实习循环系统,通过3个实习循环,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到螺旋式的提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体现了水利与农业结合、生产与工程结合、教学与岗位结合“三结合”;实现了“全学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从学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2.3 实施完成了主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灌溉与排水》、《现代园艺设施》、《设施园艺栽培》等3门核心课程及《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5门骨干课程的建设。对这8门主干课程都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探索,对教学大纲,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及考核方式设计等都进行了新的设计和建设。撰写并发表了相关课程改革论文10篇。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如建设完成了院级精品课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校企合作编写完成了1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现代设施园艺栽培》和2门省级重点教材《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南方现代设施园艺栽培技术》,并开发编写了《农业设施建筑材料》、《设施花卉栽培》、《设施蔬菜栽培》、《农业设施建筑材料》等项目化校本教材4本及《园艺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农业设施建筑与施工综合实训》等实习指导教材6本。

2.4 探索建设了“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及其运行管理机制 通过全国水利示范专业建设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使该专业实训基地已经建成了一个集“教学实训、技能考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业创新”“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依托该实训基地,可根据教学计划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作物的种类和种植计划;以实施所有课内实训、独立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除教学实训外,还利用该基地较好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如开展了“浙江省经济作物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模式研究”等多项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依托该基地建立了省级农业水利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花卉园艺师、绿化工、测量放线工等6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和培训,先后开展花卉园艺师、绿化工、测量放线工等技能鉴定436人次;获得“双证”并毕业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达425人。并为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水利员、农技员、蔬菜技术员、果树技术员及现代设施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达1 488人次,实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果。依托实训基地“全程全真”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的学生不少投入到自主创业中去,并且都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如毕业生周龙斌在松阳县玉岩镇创立百合种植基地,2011年7月开始创业,当年种植食用百合3.33hm2,2012年8月就收入达到60多万元。2012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并成立了松阳县玉丰百合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玉丰”商标,带动周围农户科学种植百合。他的事迹和经验多次被县、市及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endprint

为使“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较好地发挥各项功能,并有效运作,在做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其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运行管理机制。为此,实施完成了省科技厅项目“基于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院级课题“设施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研究”。根据基地特点和功能,研究提出了“统一管理,分片经营”的运行管理模式和机制,即成立专门的基地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制订专门的管理制度,并确定专职的基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生产工作人员,负责对基地实施统一的生产安排和技术指导。同时,对各功能区采用“分片经营”的模式,根据各不同功能安排相应的生产项目和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

2.5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全人”教育 通过“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认证”三者有机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及与行业规范、企业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流程相一致的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教材的建设和教学;“全程全真”“开放性”、“过程性”、“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施;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兴趣小组、社会实践、专题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创业规划设计,以及通过“厚德、笃学、修能”校训、学院组织开展的“伟人”精神(“周恩来班”、“邓颖超班”争创活动)、水利系的“三干”(能干、肯干、实干)精神宣教和传承等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了较强的创新意识、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全人”教育。2010年来本专业学生取得花卉园艺工、测量放线工等证书526人次;先后获得国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人,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浙江省数学微积分竞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项目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浙江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组培项目三等奖2人,种子检测三等奖3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药械应用三等奖2人;在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水培花卉生产大棚远程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获得一等奖,并被选拔参加2014年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开展实施浙江省“新苗计划”3项。学生的就业率连续几年都达100%[3],远高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2][4];且有不少人考入乡镇公务员、水利员或农技专管员等事业单位的岗位,不少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领导的左膀右臂;不少在创业道路上已小有成效。如吴越华、杨铭、周道辉等已经成为乡镇的中层干部;龚闻佳、马骏分别成为慈溪市引飞果业的总经理助理和技术部长,多次被当地媒体宣传报道。

2.6 有效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和综合能力 为了较好的实施和培养设施农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我们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也着力于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强调不同专业背景(如农业、水利、建筑等)的专业组合,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引进、培训、进修、考察学习、实践锻炼等,扩大交叉学科的融渗和交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整个教学团队中教研室专任教师8人,共享型专任教师19人,校外兼职教师达到了33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专业专任教学团队8人中,高级职称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7人;有7人为“双师”素质教师,且有1人为“优质双师素质教师”,1人获得“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称号,1人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获浙江省教工委“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引进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有3人,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和能力,以及服务产业和社会的综合能力。

自2011年来,本专业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先后合作开展省级科研项目6项;厅级项目14项,开展水利和现代农业科研横向项目9项,并获得“智能园艺灌溉自动化软件系统软件”计算机著作软件和“大棚温湿控制和节水灌溉系统”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省水利创新奖2项,科研成果奖4项;获得项目资助资金360万元。先后为湖州市电力公司副食品基地等单位提供规划设计等技术咨询,并被慈溪引飞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长期聘为技术顾问,经常被邀实地指导和培训等;为社会培训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实用人才1 488人次;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3年本专业带头人被推荐为第二届浙江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更好地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

3 特色与创新

3.1 确立了“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设施农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开创性地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农业+水利”、“生产+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方案很好的结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较好的利用了学校的行业优势及其影响力,以浙江省设施农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懂农业生产、农业水利灌溉,又懂设施农业工程的施工及其管理维护,能胜任设施农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可为本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输送大批实用适用人才。

3.2 构建了“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设施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托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了“季节式工学交替、三段三循环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殊性,开展“季节式”分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根据全学程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三段式”能力递进的培养;并由课内实践、独立实践、顶岗实习构成 “全程全真三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设施农业高技能的人才培养。

3.3 构建了“全程全真三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所有的专业基本能力平台和专业综合能力平台课程都有课内实践内容;每个学期都安排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个学期为全面的顶岗实习;且所有实习实训都是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其中由课内实训、独立实践、顶岗实习构成3个实习循环系统,即课内实训为第一循环,独立实践环节构成第二循环,顶岗实习为第三循环,3个循环构成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系统的3个实习循环系统。通过3个实习循环,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到螺旋式的提升,实现了“全学程职业能力培养”和“从学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4).

[2]王秀娟.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陈海生.水利高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安微农学通报,2013(3).

[4]祁连弟,赵永旺,张琨,等.创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合型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浅谈设施农业蜜蜂授粉管理技术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