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钾肥与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关系试验分析

2014-07-28 10:40谢有福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试验

谢有福

摘 要:该文通过施用氮肥、钾肥试验,探讨氮肥、钾肥对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有一定效果,而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加剧。

关键词:火炬松;针叶病害;氮钾肥;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05-02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美国东南部,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松脂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我市各县也进行了推广种植。武平县20多年来共营造火炬松林面积达666.7hm2。但由于引种时间较短,经验不足,造成许多地方火炬松出现病害。据调查,火炬松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枯病、落叶病等叶部病害,严重威胁火炬松的造林成效。本文通过在火炬松林分别施用氮肥、钾肥试验,以探索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关系,旨在今后造林地选择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大水坑”山场,东经116°9′35″,北纬24°58′3″,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7~19.6℃,年降雨量1 706.5mm,常年相对湿度78%,无霜期为278d,年均日照时数1 699.8h。试验地的火炬松林为1998年营造,面积8hm2,海拨300~370m,坡度28~35°,土层厚度30cm左右,土壤母岩母质为粉砂岩,地类II类。

2 试验方法

2.l 试验地设计 试验地设在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火炬松林地内,选择母岩母质、坡向、坡度、坡形、土层厚度等因子相近的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3块。每个标准地面积20m×20m,每个标准地60株火炬松林木,从2009年4月起开始施肥,2010年4月、2011年4月连续施肥3a,进行施氮肥与钾肥的效应试验,其中1号标准地施尿素0.2kg/株,2号标准地施氯化钾0.25kg/株,3号标准地作对照。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分别在标准地内调查植株的病级、样木树高、胸径,并记录。在2009年4月施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调查记载有关因子,包括坡形、坡向、坡度、母岩、母质、土层厚度等。

2.2 植株病害分级及植株感病指数确定 野外调查中,根据火炬松感染褐斑病、赤枯病(部分调查区伴有落叶病)后的外观病状,确定火炬松病害等级,并计算针叶感病指数。火炬松植株病害等级按以下标准分为5级(见表1)。

4 结论与讨论

火炬松植株感病株数、植株感病指数与土壤中的钾含量有关,这因为钾能增加植物叶细胞的渗透压,促进组织中低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单糖)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物、淀粉等),使可溶性养分减少,起到抑制病菌滋生的作用。施用钾肥可以抑制火炬松病菌的生长,减轻针叶病害,因此,提高土壤中的钾含量,能降低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危害程度。氮、磷的供应增加,钾的供应就会变得不足,钾肥供应不足的作物和使用钾肥供应充分一些的作物相比,前者更容易感染真菌和细菌病害,所以,施用氮肥,使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火炬松病害的加重。

由于钾含量的不同,母岩、母质也会影响火炬松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病较轻的母岩多为花岗岩。这是因为花岗岩主要由含钾量高的正长岩、云母矿组成,其分化形成的土壤钾较丰富,与此相反,生长在粉砂岩、砂岩等含钾量较少的母岩形成的土壤上的林分,其发病普遍较重。这对火炬松造林地选择有较大参考价值。在花岗岩形成的土壤上,在野外调查中还发现没有受到严重水土流失地方,火炬松发病轻微,水土流失严重地方,火炬松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也与土壤中钾的流失有关。

参考文献

[1]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生社,1993.

[2]杨旺森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谢福光.火炬松施肥效应研究[M].福建林业科技,1997.

[4]张国良.闽中低山丘陵火炬松家系引种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该文通过施用氮肥、钾肥试验,探讨氮肥、钾肥对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有一定效果,而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加剧。

关键词:火炬松;针叶病害;氮钾肥;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05-02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美国东南部,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松脂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我市各县也进行了推广种植。武平县20多年来共营造火炬松林面积达666.7hm2。但由于引种时间较短,经验不足,造成许多地方火炬松出现病害。据调查,火炬松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枯病、落叶病等叶部病害,严重威胁火炬松的造林成效。本文通过在火炬松林分别施用氮肥、钾肥试验,以探索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关系,旨在今后造林地选择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大水坑”山场,东经116°9′35″,北纬24°58′3″,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7~19.6℃,年降雨量1 706.5mm,常年相对湿度78%,无霜期为278d,年均日照时数1 699.8h。试验地的火炬松林为1998年营造,面积8hm2,海拨300~370m,坡度28~35°,土层厚度30cm左右,土壤母岩母质为粉砂岩,地类II类。

2 试验方法

2.l 试验地设计 试验地设在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火炬松林地内,选择母岩母质、坡向、坡度、坡形、土层厚度等因子相近的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3块。每个标准地面积20m×20m,每个标准地60株火炬松林木,从2009年4月起开始施肥,2010年4月、2011年4月连续施肥3a,进行施氮肥与钾肥的效应试验,其中1号标准地施尿素0.2kg/株,2号标准地施氯化钾0.25kg/株,3号标准地作对照。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分别在标准地内调查植株的病级、样木树高、胸径,并记录。在2009年4月施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调查记载有关因子,包括坡形、坡向、坡度、母岩、母质、土层厚度等。

2.2 植株病害分级及植株感病指数确定 野外调查中,根据火炬松感染褐斑病、赤枯病(部分调查区伴有落叶病)后的外观病状,确定火炬松病害等级,并计算针叶感病指数。火炬松植株病害等级按以下标准分为5级(见表1)。

4 结论与讨论

火炬松植株感病株数、植株感病指数与土壤中的钾含量有关,这因为钾能增加植物叶细胞的渗透压,促进组织中低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单糖)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物、淀粉等),使可溶性养分减少,起到抑制病菌滋生的作用。施用钾肥可以抑制火炬松病菌的生长,减轻针叶病害,因此,提高土壤中的钾含量,能降低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危害程度。氮、磷的供应增加,钾的供应就会变得不足,钾肥供应不足的作物和使用钾肥供应充分一些的作物相比,前者更容易感染真菌和细菌病害,所以,施用氮肥,使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火炬松病害的加重。

由于钾含量的不同,母岩、母质也会影响火炬松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病较轻的母岩多为花岗岩。这是因为花岗岩主要由含钾量高的正长岩、云母矿组成,其分化形成的土壤钾较丰富,与此相反,生长在粉砂岩、砂岩等含钾量较少的母岩形成的土壤上的林分,其发病普遍较重。这对火炬松造林地选择有较大参考价值。在花岗岩形成的土壤上,在野外调查中还发现没有受到严重水土流失地方,火炬松发病轻微,水土流失严重地方,火炬松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也与土壤中钾的流失有关。

参考文献

[1]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生社,1993.

[2]杨旺森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谢福光.火炬松施肥效应研究[M].福建林业科技,1997.

[4]张国良.闽中低山丘陵火炬松家系引种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该文通过施用氮肥、钾肥试验,探讨氮肥、钾肥对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减轻病害有一定效果,而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加剧。

关键词:火炬松;针叶病害;氮钾肥;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05-02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美国东南部,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松脂多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我市各县也进行了推广种植。武平县20多年来共营造火炬松林面积达666.7hm2。但由于引种时间较短,经验不足,造成许多地方火炬松出现病害。据调查,火炬松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枯病、落叶病等叶部病害,严重威胁火炬松的造林成效。本文通过在火炬松林分别施用氮肥、钾肥试验,以探索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关系,旨在今后造林地选择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大水坑”山场,东经116°9′35″,北纬24°58′3″,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7~19.6℃,年降雨量1 706.5mm,常年相对湿度78%,无霜期为278d,年均日照时数1 699.8h。试验地的火炬松林为1998年营造,面积8hm2,海拨300~370m,坡度28~35°,土层厚度30cm左右,土壤母岩母质为粉砂岩,地类II类。

2 试验方法

2.l 试验地设计 试验地设在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火炬松林地内,选择母岩母质、坡向、坡度、坡形、土层厚度等因子相近的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3块。每个标准地面积20m×20m,每个标准地60株火炬松林木,从2009年4月起开始施肥,2010年4月、2011年4月连续施肥3a,进行施氮肥与钾肥的效应试验,其中1号标准地施尿素0.2kg/株,2号标准地施氯化钾0.25kg/株,3号标准地作对照。在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分别在标准地内调查植株的病级、样木树高、胸径,并记录。在2009年4月施肥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调查记载有关因子,包括坡形、坡向、坡度、母岩、母质、土层厚度等。

2.2 植株病害分级及植株感病指数确定 野外调查中,根据火炬松感染褐斑病、赤枯病(部分调查区伴有落叶病)后的外观病状,确定火炬松病害等级,并计算针叶感病指数。火炬松植株病害等级按以下标准分为5级(见表1)。

4 结论与讨论

火炬松植株感病株数、植株感病指数与土壤中的钾含量有关,这因为钾能增加植物叶细胞的渗透压,促进组织中低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单糖)转变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物、淀粉等),使可溶性养分减少,起到抑制病菌滋生的作用。施用钾肥可以抑制火炬松病菌的生长,减轻针叶病害,因此,提高土壤中的钾含量,能降低火炬松针叶病害的危害程度。氮、磷的供应增加,钾的供应就会变得不足,钾肥供应不足的作物和使用钾肥供应充分一些的作物相比,前者更容易感染真菌和细菌病害,所以,施用氮肥,使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火炬松病害的加重。

由于钾含量的不同,母岩、母质也会影响火炬松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病较轻的母岩多为花岗岩。这是因为花岗岩主要由含钾量高的正长岩、云母矿组成,其分化形成的土壤钾较丰富,与此相反,生长在粉砂岩、砂岩等含钾量较少的母岩形成的土壤上的林分,其发病普遍较重。这对火炬松造林地选择有较大参考价值。在花岗岩形成的土壤上,在野外调查中还发现没有受到严重水土流失地方,火炬松发病轻微,水土流失严重地方,火炬松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也与土壤中钾的流失有关。

参考文献

[1]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生社,1993.

[2]杨旺森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谢福光.火炬松施肥效应研究[M].福建林业科技,1997.

[4]张国良.闽中低山丘陵火炬松家系引种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试验
混凝土试验之家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CS95
GS8
CS10
510
驭胜S330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试验
无人岛上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