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端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时,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许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到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掀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三国传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十分精彩。
磨刀雨
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
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一阵好笑,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
诗竹画
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性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他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
关羽画诗竹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
剑蜡
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支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的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凤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
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
莲花河的传说
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
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竿,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了回去。当天夜里,突然就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雷劈电闪,老鳖带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莲花池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endprint
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枣祗说媒
曹操有个小姑,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找着婆家,因为她长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这天,一个叫枣祗的人,要求见曹丞相。枣祗见了丞相,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给曹姑说媒的。枣祗告诉曹操:“许都城北有个叫迷瞪的青年,长得很漂亮,也很会说话,就是家里有些穷,只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两块),西地凉快(两块),莲花河滩凉快(两块)……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这时心里正为讨伐吕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贵重嫁妆,自是不必细说。哪想曹姑三天回门,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诉苦,说媒人全是骗他的,迷瞪家徒四壁,连一分地也没有!枣祗立刻被传进丞相府,曹操厉声喝道:“大胆刁民,你可知罪?”枣祗说:“我无罪。我当时说迷瞪家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西地凉快,莲花河滩凉快,不是两块,你听错了。”“你犯了欺君之罪,还强词夺理,快把他推出去斩首!”刀斧手一拥而上,这时曹操却放声大笑说:“眼下我留你一条活路,并非是你无罪,而是看你是个人才,你用啥来报效社稷?”枣祗不禁泪如泉涌,哭着说:“眼下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饥死者不计其数。迷瞪本也是个世宦之家,父亲死于战乱之中,从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无粮,国将难保,丞相思贤若渴,何不组织灾民垦荒屯田,奖励百姓多多耕织,这样方可国泰民安。”曹操听后大喜,说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们议议。最后考虑再三,认为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很快便颁布了屯田令。
呼佗村
三国时,曹操的家乡安微亳州出了位神医,名叫华佗。后来,华佗来到许昌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史书称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如神”,就是说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办法要把他长期留在身边,可华佗就是不答应。一天,他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头。
曹操派人去亳州华佗家察看,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这下惹怒了曹操,当即派人把他抓回来,监禁在许都狱中(今许昌东北隅,后人称为“华佗角”)。华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往许都寻找丈夫。一天,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村民得知眼前这对母女就是华佗的妻女时,无不失声痛哭。村民告诉她,华佗被曹操囚禁,在狱中被砍掉一只右脚和一只左臂。狱卒梁亭见状,决心救他逃走,备了一只小船,让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开追兵逃命。不料,当船行到白马坡时,华佗因流血过多而死。成千群众闻讯赶来,悲痛万分,把他埋在村头。好心的村民把华佗的妻女带到华佗墓前,华佗妻子伏在华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来,因为哭字不吉利,人们又改称“呼佗村”。
三国民俗
三国文化在许昌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曹操的战略思想、关羽的仁义风范等三国文化,已融入许昌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讲三国故事,读三国书,挂三国画,以三国的人和事类比生活中的人和事,是许昌人平常日子中的底色。许昌人在正式的酒席中,入席者一定要先碰三杯,酒席才算正式开始,寓“桃园三结义”之意,以示真诚。酒桌上划拳,喊到“三”,一定是喊成“三桃园”。许昌的企业、学校、商标多喜用与三国文化有关的词语命名,如“三国大酒店”“建安中学”和“春秋酒”等。新建街巷与三国相关联的街名众多,如建安大道、魏文路、灞陵路等。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鄢陵县还有“任营”“前营”“后营”的村庄名,均为三国时期,曹操军营的驻扎地。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陈曹”等地名流传至今。
千百年来,散布在田野之中的三国遗迹,还有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些村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昌人的生活,在个别地方痕迹更浓一些。例如华陀墓每年清明都有一支李姓后人前往祭奠。相传华陀之妻携女寻夫,哭死在华陀墓前之后,华佗的女儿就出嫁到当地一李姓之家,从此开始了这支李姓祭奠华陀的习俗。还有,在许昌城东20公里有一个郗庄村,郗庄村东有一村叫韩庄。这两个村子世代不通婚,仇是在三国时期结下的。郗庄是汉御史大夫郗虑的原籍,现村东有郗虑墓。郗虑与中护军韩浩为好友,郗虑与汉献帝密谋曹操,被韩浩告发,郗虑被曹操家灭九族,挖地三尺,现郗庄村的一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抄家时所挖。韩庄为中护军韩浩原籍,从此后两村世代为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郗庄、韩庄两个村庄似乎仍未走出千年之前往事的阴影,笑不起来。
与《三国演义》“抑曹尊刘”的观念不同,许昌百姓对曹操的谋略和才智是认可的,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文武双全,在当时无人能比。他们对刘备,看法反倒是有些保留。流传于民间的许多说法,都是讽刺刘备的。如果谁没有能力了,谁爱哭了,大家都会说:“啥本事,就会哭,哭得跟刘备似的”。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人们又会拿刘备的儿子刘禅作比:“真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就连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也都是充满了讽刺色彩,如“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等。许昌人对于关羽和张飞的尊敬是华人世界中共同的,许昌关帝庙和张公祠香火都很旺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