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通过对甘肃农村环境的抽样调查,分析了甘肃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及环境恶化的原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使农村环保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甘肃农村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95-03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步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导致生产、生活垃圾未进行有效处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当地政府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而忽视农村环境建设,导致后者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生态平衡,并带来恶性循环。在此严峻的背景下,本文从甘肃农村环境污染源的分析出发,力图找出甘肃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甘肃农村环境污染源分析
2.1 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 农膜、农药、农用柴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土壤和空气的污染。由图1、图2可知,甘肃地膜及农药的使用量,2003-2011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9-2011年上涨趋势加快。图3显示甘肃农村化肥的使用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上生产性污染给耕地和空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河流湖泊,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极大。自然环境消除农药和化肥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上不断的累积,无疑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随着新的育种与种植技术的推广,地膜被广泛用于各种作物的种植,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本身无法自然降解,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极大,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由此可见,甘肃农村生产环节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村生活性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农村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容量都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对甘肃农村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无专人保洁清运,垃圾被村民随意丢弃,有的甚至倒进河里,导致水体被污染,给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危害。部分秸秆被堆在田间焚烧,污染了大气,部分被丢弃,腐烂后污染了土壤及水体,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成为农村环境的一大公害。此外,随着农村养殖场的增多,猪、牛、羊出栏数呈上涨趋势,但饲养员很多没有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致使污染物随意排放,畜禽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容易引发人、畜传染病的蔓延。
2.3 农村产业造成的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转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给农村产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困扰。由于缺乏良好的废物处理设施,排放的废弃物大量堆积,烟尘、污水等的任意排放,直接破坏了周边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此外,甘肃矿场资源丰富,但目前仍然存在乱挖乱采、开山炸石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当地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功能退化,给农村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3 甘肃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3.1 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受有限经济条件的约束,农民在生活和生产经营决策时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忽略了对农村环境的需求,进而在主观上降低了环保的意识。为了解甘肃农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我们对甘肃不同地区的229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调查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农户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3.2 农民经济收入低,不愿自己出资改善环境 甘肃省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平均水平为7 917元,而甘肃省仅为4 495元。由于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优先考虑的是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面对地膜回收、垃圾处理等成本时,往往选择了忽略,农民不愿自己出资来改善环境。
3.3 政府长期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的各种环保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无暇投放太多精力在农村,导致农村在资金缺乏、人员缺乏、技术缺乏及相关配套制度缺乏的现实情况下治理能力低下,短时间内无力改变自身环境的颓势。同时,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存在,甘肃农村环境管理及监督机构缺乏,农村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使得单靠农业部门或环境部门,而没有村民自身的主动参与,是不能有效防止各种污染的流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
3.4 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生态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对原材料的需求量猛增,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出现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破坏,很多土地被盐化、碱化、沙化及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衡,耕地大量减少,农村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农业生产减产、自然灾害加重等,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并形成“收入下降—过度开发—自然环境被污染—破坏加重—生产减产—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
4 甘肃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物不可能像城市污染物那样进行集中处理,加之农村农业和集约化养殖污染具有点源污染的特性,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加大。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4.1 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产技能等。因此,必须从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入手,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革除陋习,倡导文明、科学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还要对广大农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同时,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引导市场消费需求,一方面促进村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清洁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技能。endprint
4.2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适用型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各种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应加大农村环保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政府投入的来源与持续性。
4.3 健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构建民间环保组织 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此外,构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民间环保组织,共同监督和约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乡镇企业,维护组织共同利益,同时带动村民对优质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利益诉求,推动和促进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有序开发资源,一方面避免为地区、部门利益而争项目的无盲目竞争和无序开发,消除不符合农村环保政策和规划、任意破坏环境的各种开发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玮玮,朱晓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晓东.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12):3 368-3 374.
[5]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环境,2012(4):172-174.
[6]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2 511-2 522.
[7]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5-47.
[8]谢中起,缴爱超.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态经济,2013(7):157-162.
[9]孙洁.村落环境自主治理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大学,2010.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4.2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适用型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各种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应加大农村环保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政府投入的来源与持续性。
4.3 健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构建民间环保组织 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此外,构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民间环保组织,共同监督和约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乡镇企业,维护组织共同利益,同时带动村民对优质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利益诉求,推动和促进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有序开发资源,一方面避免为地区、部门利益而争项目的无盲目竞争和无序开发,消除不符合农村环保政策和规划、任意破坏环境的各种开发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玮玮,朱晓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晓东.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12):3 368-3 374.
[5]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环境,2012(4):172-174.
[6]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2 511-2 522.
[7]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5-47.
[8]谢中起,缴爱超.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态经济,2013(7):157-162.
[9]孙洁.村落环境自主治理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大学,2010.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4.2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适用型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各种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应加大农村环保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政府投入的来源与持续性。
4.3 健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构建民间环保组织 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此外,构建以村民、村干部、中小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民间环保组织,共同监督和约束村民自己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乡镇企业,维护组织共同利益,同时带动村民对优质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利益诉求,推动和促进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有序开发资源,一方面避免为地区、部门利益而争项目的无盲目竞争和无序开发,消除不符合农村环保政策和规划、任意破坏环境的各种开发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玮玮,朱晓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2008(4):42-43.
[2]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121,135.
[3]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0-122.
[4]周慧平,高超,朱晓东.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12):3 368-3 374.
[5]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环境,2012(4):172-174.
[6]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2 511-2 522.
[7]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5-47.
[8]谢中起,缴爱超.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态经济,2013(7):157-162.
[9]孙洁.村落环境自主治理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大学,2010.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