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秀
摘 要:该文阐述了贵州省兴义市玉米生产现状、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47-03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3省(区)结合部。辖区国土面积2 911km2,耕地面积3.04万hm2。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7 666hm2,约占全市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的45%,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市粮食总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总量,不仅能保证兴义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解决贫困山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产现状
1.1 粮饲兼用玉米的生产现状 玉米素有“饲料之王”的美称,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市的玉米主要用于食用和初加工成牲畜饲料,商品率和转化率要高于其它粮食作物。201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8 116hm2,总产达99 995t,平均单产达368kg/667m2。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在不影响玉米总产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适当发展不同类型的特用、专用玉米。
1.2 鲜食糯玉米的生产现状 兴义市鲜食糯玉米的生产目前还处于自发、零散的起步阶段,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地区,近年来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产业化程度低,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商品开发的链条还没有形成。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667hm2发展到2014年的2 667hm2,近5a来,全市累计推广面积达到近12 000hm2;每667m2可产鲜玉米1 200~1 500kg。种植的品种主要有丰糯33、金都糯1号、京科糯2008、毕糯1号、贵糯1号、遵糯4号等,其中丰糯33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0%左右。
2 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差 兴义市是一个山区农业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效益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玉米的生产区域75%分布在山区坡地,这些地区水利设施十分薄弱,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山区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远远不足;机耕道路覆盖率低,小型农机拥有量少,机械作业程度极低,农用物资的运送主要靠人背马驮,劳动力生产水平低;山区坡地肥水流失严重,耕作层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氮、磷、钾含量低,土地生产力低。
2.2 农用物资市场环境差 国家相关的部门对农用物资市场的监管不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鉴别能力差,一些商人受利益的驱动,假冒伪劣农用物资经常出现,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挫伤了农户种植玉米的极积性。
2.3 不良的气候条件 兴义市大部分是雨养农业,农业生产对自然降水的依赖性较强,有效利用水资源是提高玉米生产水平的重要课题。玉米地前茬作物多为小麦或油菜,而玉米种植区域的海拔高度为750~1 700m之间,受海拔高度和前茬作物的影响,玉米播种期主要集中在4月15日至5月15日期间,因播种期较长,且春旱严重,影响了适期播种和出苗、全苗,玉米生产的中后期如遇干旱,会影响玉米的授粉灌桨。这种特殊的生态条件,不仅影响了玉米单产的提高,更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
2.4 品种选用不对路 据调查,在我市销售的玉米种子有40余种,但真正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适宜密植的品种较少。因我市的海拔梯度较大,在“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自然条件下,规定了品种选择的地区适应性,从现状看,可供选择的品种组合相对较少,缺乏适宜山区种植的耐瘠、抗逆性、抗病性好的稳产、高产品种。
我市农业部门虽然每年都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但这种区域试验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安排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坝区进行,而忽视了山区立体气候带来的对区域试验的影响,导致大田推广效果与试验结果存在差异。
2.5 播种技术不到位 我市玉米的播种多为1穴2粒或多粒,如果出苗后间苗不及时,易造成玉米间相互争夺养分、光照,不利于培育壮苗;这种播种方法对种子也是一种浪费,再加上种子价格较贵,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6 施肥不合理
2.6.1 施肥的种类不合理 在我市的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化肥,轻农肥,重氮肥,轻磷、钾肥的现象。据调查,在玉米生产中,有80%的农户不施钾肥。而钾肥是玉米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代谢过程。钾可促使玉米茎秆表皮内硅质化的厚壁细胞长成坚固的机械组织,从而增强茎秆韧性,提高抗风、抗倒伏能力[1]。此外,在频繁使用耕地的同时,只注重化肥的短期效果,而忽视农家肥的制备施用,致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匮乏,肥力降低。这种以增施氮肥为主,忽视磷、钾肥及微肥配合施用的施肥方式造成玉米生长营养失调,影响了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从而造成玉米生理性病害突出,其它病害相对严重。
2.6.2 施肥的时期不合理 重基肥,轻视中后期花粒肥,忽视分期追肥技术的应用。
2.7 栽培密度不够 据调查,我市的玉米栽培密度在2 500~2 900株/667m2之间,与国际上美国、欧洲玉米种植密度普遍为6 800株/667m2,我国高产地区4 500~
5 000株/667m2相比相对较稀[2]。其主要原因是农户习惯于种植稀植大穗型品种,不能根据品种间的差异(品种特征、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差异等情况,实施合理的定植密度。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持续关注,各项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相关部门应抓住机遇,极积争取项目扶持,搞好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改造中低产田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玉米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从而促进粮食的流通,以流通带动生产,走向产、供、销良性循环,促进我市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endprint
3.2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用物资的市场管理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用物资的市场管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净化农用物资市场,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农资市场环境,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农用物资进入市场。
3.3 因地制宜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3.3.1 城郊地区 自然和生产条件较好,土地相对平整、肥沃,综合考虑其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鲜食糯玉米,引进、培育新型的名、特、优新品种,完善和优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通过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以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基础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3]。
推广宽厢宽带高效种植模式,套种经济效益较好的辣椒、花生、蔬菜等作物,这种种植模式不但能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玉米播种面积减少的矛盾,而且能达到粮经双丰收的目的。
3.3.2 边远山区 以种植籽粒玉米和粮饲兼用玉米为主。重点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秸杆保绿性好的高产品种,保证籽粒玉米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又可以兼顾青贮饲料的生产。
3.4 以“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和“玉米高产创建工程项目”为依拓,抓好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近几年来,随着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下达我市《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玉米高产创建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市以项目为依拓,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做好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充分选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使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落实到每个地块。大力推广“一次培训、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的培训方式,举办多种级别的技术培训班,召开观摩现场会,广泛发放技术资料,利用各种媒体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在玉米生产的关键时期,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田间进行指导,帮助农民搞好生产管理,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我市玉米生产技术得到了整体的规范和进一步的提高。
3.5 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的复种指数不断上升,而这种掠夺式的种植方式,容易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因此,要充分挖掘有机肥资源,扩种绿肥,实行秸秆还田,并通过深松土、深施肥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使土壤蔬松,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合理的轮作倒茬也是玉米可持续高产的栽培措施之一,根据我市的自然条件,可采用大豆-玉米、小麦-玉米、油菜-玉米等类型来进行合理的轮作。
3.6 选用良种,采用精量播种技术,增加种植密度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是农业生产资料中的第一要素。选用适合当地栽培、耐密植、抗病虫、产量潜力高的优良杂交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基础。大力推广并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不但可以防冶地下、苗期害虫,还可以防冶玉米黑穗病。
采用精量播种技术,避免1穴多粒播种,并在播种时保证种子深浅一致,为出苗整齐并创造良好的群体结构打下基础。根据我市种植的品种特性及多点试验,建议把种植密度提高到3 500~4 000株/667m2,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保证品种优势最大效益的发挥,为提高玉米单产打下基础。
3.7 增施钾肥及微肥,实现合理、平衡、配方施肥 针对我市在玉米生产中有80%左右的农户不施钾肥的现状,要加大对施钾肥的宣传力度。钾肥的缺乏影响玉米生产中必需养分的平衡供应,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由于钾素营养供应不足而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玉米生产中施用钾肥是一种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增施钾肥较常规施肥产量高,667m2增产46.0%~73.8kg,增产率为9.7%~16.0%[4]。
合理施用氮、磷、钾及微肥,推广氮肥后移技术,重视拔节至孕穗期肥料的施用,做到配方施肥、平衡施肥,为玉米生长提供可持续的供肥系统。
3.8 加强田间管理及病虫防冶工作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进行中耕追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利用生物及化学防冶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防冶。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
总之,业务部门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依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并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群众的科技宣传和培训工作,并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促进玉米种植向品种优良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粮食总产量,促进我市玉米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海涛,班新河,许波.钾肥施用对玉米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影响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3):48-50.
[2]霍军营.浅谈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与对策[J].农业信息探索,2010,(7):40-41.
[3]武桂贤,刘新宇.信阳市鲜食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12):49-49.
[4]于福庆,张家成,孙明升. 玉米生产中增施钾肥的增产作用[J].农业与技术,2006,26(6):59-60. (责编:吴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