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敬东
一、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时代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厌学。不同年级学生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一学科基础差,补习补差又不及时,对当时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抄袭他人,或干脆不做。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态度。这些学生消极、自卑,缺乏生机,性格内向,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顶撞任课老师。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到别人影响,有时又影响别人。
2.抑郁 。这类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对学习缺乏信心,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着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这类学生不调皮,不影响课内外秩序,往往不为老师、家长所注意。但随着心理障碍、不良情绪的发展,他们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患者。
3.逆反心理严重。 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他们通常表现为不听家长和老师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老师和集体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三、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而轻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的培训,学校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而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中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虽然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但考试的指挥棒依然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另外,教师本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 当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让孩子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孩子的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自己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孩子爱的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溺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处尊养优的境地,从而导致他们任性顽皮、好胜,进而产生了自私、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砝码,一边是家教辅导,过关练习,一边是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孩子的负担过重,于是便产生逆反和敌对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生活由祖辈照料,使他们成了“留守儿童”。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长,他们缺乏合理的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孩子已经送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孩子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孩子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了皇帝、公主。
3.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环境在现实心理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刺激。小学生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四、学校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2.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配合、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
3.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些教师对待那些“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另外,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还应具有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心灵沟通。教师只有坦诚地面对学生,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师生之间的界限。小孩子大多数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的引导学生,他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健康的心理。
总之,小学的生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在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只有把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