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故事的教育 办有温度的学校

2014-07-27 12:06李建华
人民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温度家长学校

李建华

2013年的最后一天,按照惯例,我选择下课后在教学楼行走,期待与孩子们的“相遇”。一个女生小跑到我面前,笑容灿烂地说了一句“校长,新年快乐”,塞给我两块巧克力就跑开了。又一节课后,我看到一个男生在清理洗手间的垃圾筒,他告诉我:“明天就是新年了,我觉得垃圾筒应该是干净的!”这个新年,两位同学以他们特有的行动表达了莲花实验学校学生的“故事”与“温度”。这是一年来,我们坚持呵护并培育“有温度”的学生所收获的“果实”。

聚合“故事”与“温度”的因子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成立于2013年9月,由3所学校整合而成,是新城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在没有“名校贴牌”的情况下,只有立足区域和自身实际做出特色,才能在整合中突围。

整合前,三所学校都有50多年办学历史;整合后,眼前的围墙没了,但师生心中的壁垒依旧。我在思考,新学校的根在哪里?没有根,就没有归宿和认同,虽然貌合却是神离。如何才能从整合度过磨合,再走向融合?我们一致认为,必须要找到学校共有的文化DNA因子。

通过梳理和反复提炼,我们概括出办学的核心因子:“故事”与“温度”。翻开中外教育史,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些教育家的身上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故事,汇聚着炽热的温度。“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成为我们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切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好、独具特色、人文现代、令人向往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整合的过程就是不同主体间的对话和交往进行重塑的过程。我们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反复讨论出台了《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行动纲领》,立足“故事”和“温度”的视角,从学校战略、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14个方面回答了学校“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聚焦了师生的文化认同。

其实在整合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在意的不是利益,而是自己是否被忽视。为了尽快推倒学校间看不见的“围墙”,让学校“平”起来,我们重组了年级管理小组,重心下移,指挥靠前;借助区教研室的力量,大力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赛课活动,打破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发挥工会的力量,在活动中消除“你、我、他”的痕迹;改变行政会风,推行“分享案例”和“桌面文化”,让大家敞开心扉,让管理走向透明;借助上级行政部门的力量,加大学校投入,改变学校环境,重塑教师的信心。这些举措增加了黏合力,凝聚了向心力。同时,我们积极与每一位教师沟通,征求每一位教师的意见,汇聚骨干教师的建议,从绩效方案等事关教师重大切身利益的制度入手,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先求异寻找不同,再找“最大公约数”逐步趋同,最后“四舍五入”达成统一。在整合不到一個月的时间内,初中部新的教师绩效工资方案以100%高票通过。

夯实“故事”与“温度”的墩子

在学校,教师是“故事”的践行者,“温度”的传播者,教师有了“故事”和“温度”,办学的“故事”和“温度”才能落地生根。于是在《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行动纲领》的12条

价值追求中,有6条是面向教师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心情舒畅也是生产力”,“真心爱学生才是爱学校”,“最优秀的是一群,而不是一个”,“教育的核心是爱与被爱”,“教师如莲,学生如花”。我们赋予了“教师如莲”深刻的内涵:德能双馨的大气、激情蓬勃的朝气、廉洁自律的正气、爱满校园的和气。

学校要做的首先是专业关怀,给教师德能双馨的大气。专业成长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我们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1+1工作小组”,启动了“教师阅读”项目,开展了“上接下联”英语教研活动,组织并激励教师参加学校已有的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成立以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教师为主的专家工作室,定期走进课堂,为教师成长把脉。我们主动引入并承担区、市级公开教学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氛围和机遇。对凡是参与区级以上核心教研任务的教师,在非教研时间内开绿灯;对凡是参加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青年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方面考试的教师,放假一周。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14年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学校两位老师夺得一等奖第一名,在江苏省的比赛中,一位取得全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其次是人文关怀,给教师激情蓬勃的朝气。我们举办以“爱”为主题的运动会:把“莲二代”(教师子女)邀请到学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这些孩子最大的十四五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有站着的、抱着的,还有笑着的、蹦着的、哭着的,萌味十足。当他们歪歪扭扭出现在跑道上时,操场上掌声一片,惊呼不断。我们过“六个一”的教师节:一首电台祝福歌曲、一条祝福短信、一支康乃馨鲜花、一张贺卡、一面学生秀祝福的表达墙、一封校长写给教师家人的感谢信。我们新年出台“新莲”新政:“教师生日就是公休日”、“学校不忘18岁以下‘莲二代生日”、“确立新年全家福包饺子日”。我们举办“为教师健康加油积分”活动,鼓励教师每天与学生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并定期进行健康积分兑换。老师感慨道,“物质不在多少,表达了就行;关心不在大小,温暖了就行”,这些举措让校园充满了爱的和气。

再次是制度关怀,给教师廉洁自律的正气。制度源于保护,而非限制。在制度的整合中,我们删减了“一人生病,众人吃药”式的规定,但强化了触摸不得的“高压线”,如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能有偿家教,不能接受家长馈赠等。同时,强化了校务委员会和职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推进依法治校。

播下“故事”与“温度”的种子

刚来学校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状态都是低着头,哈着腰,说话声音小。经过调查分析,我们的学生在具有朴素、善良、守纪和勤俭等诸多优点的同时,普遍存在“三弱三缺”的短板:阅读水平弱,数学学科弱,英语学科弱;缺见识,缺自信,缺爱。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阐释“学生如花”的具体内涵:勤奋宽容的品质、文明优雅的举止、活泼大方的胆识、才学兼备的能力,并在全校开展“教室里的自信心、餐厅里的感恩心、洗手间的公德心”的教育,通过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设计、以品质与细节为目标的养成教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途径的能力平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角”,弥补“三弱三缺”的短板。

因此,“高大上”的阅读梦工场诞生了。阅读梦工场集阅览、沙龙与电子阅读于一体,成了学生课余时间最向往的地方。随后,通过借阅率和入场率来奖励学生阅读的“阅读吉尼斯”擂台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们试点开设“旅行与梦想”课程,每周三下午带领学生走进南京博物院、古生物研究所、中山陵等人文历史遗迹,把南京城变成大课堂,行走南京,增长见识。

学分制的评价条例静悄悄地改变了,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尺子。课堂上,“你再试试,声音稍微再大点”的鼓励语多了起来;餐厅里有了一米线;洗手间里有了手纸;每个楼层设置了开放式阅读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

作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我们的学生在青奥会期间,成功搭建了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的青奥文化小屋,让智利驻上海总领事体会到“故乡的风情”。随后,智利上海领事馆邀请我和学生参加了智利国庆招待酒會,学生在酒会中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让来宾们赞叹不已。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把自信、青春、热情、友爱、阳光等青奥品质种在了学生的心里。

培育“故事”与“温度”的林子

在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家访,完成了“眼睛与眼睛的重逢,心与心的抵达”。一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100%”的家访,即100%的教师参与,访遍100%的家庭。当我们的老师在节假日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面对面时,我们看到了学生背后的故事:有的学生住在简易工棚里,有的学生每天要骑车10多公里到校上学,有的学生父亲卧病在床、回家还要做饭照顾弟弟……在这样的家访中,老师和孩子的心更近了。老师不再抱怨学生,师生间的了解、理解、谅解架设起了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之间信任的桥梁。每一位家访的老师都带着由学校精心为学生挑选的礼物——书,让书温暖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热爱。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来了,是和风细雨,老师走了,也没有暴风骤雨,这样的家访我不紧张。”

我们设立了“相约8:30”的校长电话时间。当老师发现学生有新的进步后,将具体事例和家长电话发到我的邮箱,我会在8:30拨通家长电话,表扬学生,感谢家长的培养。第一次接到我电话的家长都非常紧张,他们总以为孩子在学校闯了弥天大祸,否则校长怎么会亲自打电话过来。等通话后他们都会开心地说“谢谢”,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值得校长来表扬。“相约8:30”约的不是时间,相约的是美的发现与传递,是爱的表达和交流。孩子有了进步,老师有了发现,校长有了热线,教育有了故事,家长感到了温暖和感动。

此外,每月一次的家长沙龙,每月一封的致家长信,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呼吸”和“心跳”。学校的开学典礼、青春仪式、运动会、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亲身参与。细心的老师发现,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行为举止文雅大方。在全区委托第三方举行的学校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学校的教育服务满意率位居全区第一。

对一所学校而言,老师应该是温暖的符号,学校应该是温暖的田园,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多年后,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直面难以预料的生活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一直珍藏着在学校读书时留下的美好和眷念,他们的心房始终有一抹阳光温暖着他们,他们或许就能坦然面对。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的心里多贮藏些阳光,让他们在冬天不感觉寒冷。

猜你喜欢
温度家长学校
家长错了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测个温度再盖被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