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峤
“明德尚法”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政附中”)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法治课程到法治文化,再到法治精神的全校渗透,华政附中从默默无闻成长为一所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好评的优质校。
在探索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华政附中的校长、教师不断追问:学校开设法治课程,学生就能具有民主法治的精神与素养吗?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开设法治课程占用了教学时间,家长、学生能理解吗?如何突破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体现民主法治的精神与理念,让师生在常态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并逐步确立遵守规则、民主平等的观念?
带着这些问题,华政附中不做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渗透,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和途径,重建管理与保障制度,整体推进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让民主法治成为师生校园生活和思维的方式。
无边界的“明德尚法”实验室
在华政附中的档案室里,有一份上海市人大办公厅写给学校的感谢信。几年前,上海市人大制定《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向社会征询建议。华政附中学生调查发现,养犬户在遛狗时往往放任狗随地大小便,57%的人认为“应当受到处罚”,60%的人提议要增加相应的配套卫生设施。调查小组建议,市容环卫部门可在街头绿地内设置犬类排泄物收集箱,每个小区集中划定一个地方供犬只排泄等。学校将这些建议提交给上海市人大,并最终被当年生效的《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所采纳。
这不是个例。近几年来,华政附中学生先后正式向上海市人大提交了关于《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应对法〉》实施办法等多项立法建议案,多项提议得到采纳。
中学生也能参与省市的立法工作,这既反映了上海市人大的开放态度,也表现出华政附中学生的法治素养。
走在华政附中的校园里,校长潘敬芳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特色平台——“明德尚法”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以实验项目推进为手段,模拟真实的社会形态,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实验室开设不同类别的实验项目,主要有:情境模拟(包括模拟立法、模拟庭审、模拟听证等)、岗位见习(包括参与司法、政府、社区事务等)、事务实践(包括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社区管理事务)等。
为什么创设这个实验室?原来,为了落实“明德尚法”的理念,华政附中通过调整课时、加强渗透、隐性教育等途径和方式,面向全体课程,渗透“明德尚法”的价值取向,并形成了分年级实施纲要。同时,开设“生活与法”“中外法制史”等校本课程,构建了“明德尚法”特色课程群。
然而,这种坐在教室里的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远远不够。严肃的法条、严谨的程序、威严的审判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意味着什么,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领会。
为什么强调“明德尚法”四个字?这是因为,华政附中认为,德是依靠理性的内心服从而遵守,法则依靠外在的强制而实施,法与德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优势与局限,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明德尚法”实验室,就是要打破校园有形的边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和实践中,既感知法律的尊严、品味法治的精神,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民主与平等精神以及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在实验室开设的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模拟项目之一是到上海市人大议政厅进行模拟立法。这个项目结合高二思想政治课“宪法”内容的教学,实施《模拟立法》校本课程模块。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带领学生经历培训、选题、调研、听证、征集提案、撰写立法草案与修改等各个环节,最后到市人大议政厅进行模拟立法。
在市人大议政厅里,学生按下发言键,去体会一个人大代表畅所欲言的权利;按下表决键,去感受人大常委会委员所肩负的责任。这个时候,人大制度不再是政治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真实体现。
一个学生说:“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国家意识,就是从这里启蒙、发芽的。”
如今,这颗法治的种子在华政附中悄然开花。每个班的班规,都由师生按照模拟立法流程共同制定,内容由全班同学讨论决定。学生民主推选代表成立班规制定委员会,组织学生问卷调查,讨论、拟订班级班规草案,通过模拟立法流程民主制定(修订)班规。在班级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执行委员会负责班规的实施。
在华政附中,人人会制定规则,人人懂得遵守程序。
听证会:从“明德尚法”实验室走出来的管理机制
“法治教育不单单是开几场讲座、上几堂法治课或搞几场辩论赛,而是要融入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主法治精神的内涵。”在校长潘敬芳的鼓励下,从“明德尚法”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听证会,逐渐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阵子,学生对学校午餐不满意。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访问和商讨,华政附中一群学生草拟出了《学生营养午餐管理条例》。然后,学生们就这个条例举行了一次听证会。他们邀请学校领导、家长及餐饮公司、食药监局和市教委基教处、体卫处的有关负责人,听取学生意见,当场进行辩论。
听证会上,学生们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学校食堂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认为这些事件多半是因为供餐单位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他们提出,应确保食品的安全,并尽可能在花色品种上符合学生的口味。
数次听证会后,汇集学生、学校、家长、餐饮公司、食藥监局等各方观点的《条例》,在华政附中开始实施。学生还在专家的指导下,撰写了一份6章39条近万字的校园午餐立法报告递交给相关部门。
如今,在华政附中,凡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或校园中的热点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家长、老师和专家代表等共同参与听证活动,提出观点或建议。听证会,已成为华政附中一种校园常态。
就连课堂的转型与改革,听证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2010年,华政附中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对这一学习方式予以肯定,但也有一些问题显现出来。
针对此,学校举办了师生、家长、专家等各方参与的课堂听证会,就课堂构建中出现的共性、焦点问题开展听证,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听证会上,各方坦陈己见。有的学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因为对于能力不太强的同学来说,会使他们过于依赖他人,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家长认为,小组讨论是多元思维的碰撞,强于被动的接受和记忆,会促进大家主动的探求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是独立思考的升华……师生、家长、专家、校方等各方充分论述观点,逐步达成共识,为民主课堂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目前,听证会这一方式已在华政附中的班级、年级和校级各层面开展,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听证会,也因此成为华政附中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重要渠道。
书记王建华说,校园听证会,既还“权”于“民”、赋“权”于“民”,又能唤醒学生的法治意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方式实现了对于学校归属问题的探索——师生才是学校的真主人!
校园法治新模型:民主办学,法治保障
校长潘敬芳认为,校园事务与学生息息相关,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学生应当学会用法治理念自主处理校园的日常事务。
这样的思考,促使华政附中成立了“学生事务中心”。该事务中心全部由学生志愿者组成,下设教学、德育、科研和总务等部门,与校行政班子对接,在各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事务中心的学生志愿者自主开展工作,每月一次与校行政联合召开行政会,参与民主办学。同时,事务中心还成立了学生立法委和监督委员会,以保障各项自主管理能依规执行。
学生事务中心从零开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事务中心章程和运行机制,先后出台了《学生校内手机使用制度》《学校无校服日制度》《体育器材开架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甚至倒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一场减负听证会上,有学生代表提出,能否让学生拥有作业自主权。会后,询问家长和老师是否同意,家长们回答不放心,老师们也很担心。这件事似乎变得毫无头绪,无法落实了。2013年学生事务中心成立后,中心的志愿者们召开学生座谈会,与校长室和教导处举行多次联席会议,最终拟订了初步的“学生作业自主权计划”。经过试点班级实验,形成了《华政附中作业自主权实施草案》,从适用范围、适用规则到自主权的撤销等方面都做出清晰界定。最终,在学生立法委员会——学代会获得通过,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
学生事务中心的自主管理,也推动学校对于民主办学的进一步思考,从制度上探索如何解放教师。学校人事安排权下移,实施“年级组组阁”制度,责任与权利并轨;教师聘用权下移,教研組负责学科教师聘用计划申报、招聘组织与聘用推荐;教师考核权下移,组室自主设计考核方案(学校备案),独立量化考核指标;课程设计权下移,年级组、教研组自主设计年级、学科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华政附中对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理解和实施原则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遵循这样的管理理念,华政附中将发展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交由教师共同解决。建立起教师咨询委员会机制,发起教育教学专项咨询委员会主持人招募活动,领衔教师可以自主成立咨询组,与志同道合者独立开展调研与实践,为学校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决策咨询。咨询委员会领衔人列席学校课堂改革、课程建设等各级相关会议,参与学校、科室相关项目推进活动。
如今,在华政附中,民主、法治之风蔚然。从这里,走出了一群自信、阳光的学生,他们通过丰富的课程体验和校园生活体验,逐步建立起对法律的真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