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联汉语同族词至少需要音近和义通两方面的证据,而音近如何判定,很难准确把握。二王经典著作《经义述闻》的音训材料中存在一部分较特殊的音近材料,对于系联汉语同族词判断音近有一定参考价值。今不揣浅陋,试讨论之。
一.何为特殊音近材料
为研究《述闻》的音近标准,我们全面收集了书中的音训材料千余条。选材原则如下:
(一)二王所述均收,统称“王氏”;(二)只要是王氏作出的音训而非单纯引用,均计入;(三)训释字和被释字相同的,仅取一次,反向训释亦不复取。
我们采用王力先生三十三个声母、三十个韵部(包括冬部)的上古音系统,查出训释字和被释字的上古音(少量查不到的搁置不论)[1],整合出可用的音训材料1099组。再根据王力《同源字典》中的方法,标出训释字与被释字声纽、韵部的相转关系,归到双声、旁纽、对转、旁转、通转等等类别。
我们发现,《同源字典》中的现有类别常常不够用。1099组音训材料中,声纽关系不能归类的有60例,韵部关系不能归类的有59例,声、韵关系同时不能归类的有4例,即共有115例不能被判断为音近,占10.46%。这10.46%就是本文所称的“特殊音近材料”。
十分之一的特殊音近材料,表明不能固守王力先生的旧例,而应当有一些补充,也引导着我们去分析这115例特殊音近材料,尝试归纳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条例。
二.声纽上的特殊音近
《述闻》音训中声纽方面的特殊音近材料如下表(数字为例数):
表中很多相通现象,可从现代学术成果中找到相应解释。
(一)喉牙音与馀纽相通
有匣馀6例、见馀5例、疑馀2例、影馀5例。喉牙音之间、牙音之间可以互谐,王力先生把喉牙算作邻纽,故我们把这些现象当作同一类型。馀纽即所谓的喻四,王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拟为[?捭],“这是与[?掎]、[?掎‘]、[ ]同发音部位的边音……汉语喻母四等也一样,在上古时代是个[ ],到中古时代变为半元音[j]”。他自注道:“最近看见李方桂先生一篇文章,他把喻四的上古音拟测为某种r,和我的意见相近。”[2]李方桂先生说:“喻母四等还有跟唇音或舌根音互谐的例子,如聿(参看笔)盐(参看监)等,这类的字可以拟作*brj-或*grj-。”“这个介音*r不但可以在舌尖音后出现,也可以在任何别的声母后出现,也可以在介音*j的前面出现,不过在唇音及舌根音后这个介音多数已在中古时期失去,只有*grj-变成ji-(喻母四等与舌根音谐声的字),*brj-也变成ji-(喻母四等与唇音谐声的字)。”[3]可见馀纽可与舌根音相谐。
(二)牙音与脣音相通
有匣明1例,晓明5例,见帮1例。高本汉拟测的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中,就有一个[xm],其主要依据是存在许多晓、明纽字谐声的现象。[4]王力先生不接受这一拟测,《同源字典》中收有“黑、墨”这一组同族词,然而他在读音关系上又打破全书体例,只标了“叠韵”,并加按语说:“‘黑的古音可能是mx?藜k,故与‘墨m?藜k同源。”[5]其审慎若此,却反倒证明晓、明二纽相通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三)帮来相通
有2例。陆宗达、王宁先生说:“古音‘见系、‘帮系、‘端系的塞音常与‘来纽相通。”[6]张世禄、杨剑桥先生说:“在谐声时代显然还有其他许多复辅音声母,例如‘禀[p]跟‘懔凛禀[l]谐声,‘剥[p]跟‘录緑[l]谐声,它们的上古声母当为[*pl];……”[7]
(四)喉牙音与章纽相通
有匣章1例、晓书2例、见章2例、溪昌1例、群章2例、影章1例、晓日1例、见日1例、溪船1例、影禅1例。陆志韦先生《古音说略》谈过这个问题,认为这是“两种势力所产生的,一是喉牙音的腭化,一是从脣化的喉牙音通齿音”。[8]董同龢先生也说:“另外一些中古 (即章、昌、船、日、书、禅母——引者)的字是另有一个来源的,因为在上古,他们不跟t-, -(←*t-)系的字发生关系而专与舌根字谐声。”[9]张博先生验证了“端见两组声母绝非界限划然,而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10]
舌、齿音原本就关系密切,牙音除了与舌音或可相通外,与齿音也可相通,兹略举二端以验之。
1.谐声:公[见东]—颂(颂扬)松[邪东];恠(怪)[见之]—在[从之]。
2.同源:(1)勼[见幽]醵[群鱼]—聚[从侯](皆为“聚”义。)(2)急[见缉]—寁[从叶](《说文》:“寁,居之速也。”急则速,义通。)(3)界[见月]—际[精月](“界、际”皆有“界限”之义。)
据王力先生的上古音构拟,牙音即舌根音:见[*k]、溪[*k‘]、群[*ɡ]、疑[*?耷]、晓[*x]、匣[*?奕]。舌头音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音:端[*t]、透[*t‘]、定[*d]、泥[*n]、来[*l],章[*?掎]、昌[*?掎‘]、船[*?鬍]、日[*?誽]、馀[*?捭]、书[*?揶]、禅[* ]。[11]汉语中这种舌根音与舌尖中音或舌面前音相通的现象,在别的语言中亦有相似的例子。戴庆厦先生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介绍说:“美国北部有一种叫做Gros Ventre的语言,在发音上也存在着男女差异。比如‘面包一词,男性发为djatsa,首音是齿前腭化塞音;女性则发为kjatsa,首音为舌根腭化塞音。”[12]尹铁超、包丽坤说:“在早期的英语中也有[kn],[gn]和[fn]辅音串。kn和gn还保留在英语的拼写中,如在knife和gnaw中,但是在发音中已经不存在了。”[13]
鄙乡(湖北监利)方言也有一种现象:声母[t‘]与开口呼韵母相配时,常说成喉音[h],与[t‘]可以自由置换。舌根与喉音相近,可见舌根音(牙音)与舌尖中音(舌音)的转换、相通在现实语言中是可以出现的。
(五)明心相通
有1例。陆志韦先生谈过舌齿音通脣音的问题,说:“我怀疑舌齿音可以跟脣音直接通转。”[14]张世禄、杨剑桥先生举“犀[s]-尾[m]”的例子说:“根据这些谐声关系,我们可以确定上古具有……[sm]等双辅音声母的存在。”[15]余逎永先生将[sm]声母视作s-词头的一种。[16]“藐[明药]、眇[明宵]”与“小[心宵]、梢[心宵]”同源[17],也是明心相通之例。
三.韵部上的特殊音近
《述闻》中韵部方面的特殊音近材料如下表:
以上情况可分三种:
(一)支歌,支月,宵脂,元耕,幽微,对此王氏有简要论述:
1.支歌。卷二十三“卫庾公差字子鱼”条(564):
[古音支、歌相近,斯即差也。]
“斯”在支部,“差”在歌部。李方桂先生说:“这类(即支部——引者按)到周朝晚年就开始与歌部有互协的现象。”[18]张博指出,“佳部与歌部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由疏离到相通的演变,使汉语中出现了一批佳歌对应的同族词”,证明支(佳)、歌二部古或相通是成立的。[19]
2.支月。卷十二“朽木不知”条(295):
[折于古音属祭部,知于古音属支部,支、祭二部之字,古或相通。]
“折”在月部,“知”在支部,二部相差较远。然《述闻》引郑注《礼记》以“折折”为“提提”,《说文》“陧”字“读若虹蜺之蜺”等为辅证,应可采信。
3.宵脂。卷十五“壹与之齐”条(358):
古声脂、幽二部相出入。醮之为齐,犹九侯之为鬼侯,谯何之为谁何,雕琢之为追逐也。
“齐”在脂部,“醮、谯”在宵部,“九、雕”在幽部,“鬼、谁、追”在微部。“齐”读为“醮”,脂宵相通;“九侯、雕琢”分别相当于“鬼侯、追琢”,幽微相通;“谯何”相当于“谁何”,宵微相通。张博曾系统地论证了所谓“幽微旁转”。[20]
4.元耕。卷三“平章百姓”条(67):
平字古音在耕部,辩、便二字古音在真部。真、耕二部之字,古音最相近。
卷十五“羶芗”条(359):
[凡平声耕、清、青部中之字,多与元、寒、桓、删、山、仙相通,上去二声亦然。]
“辩、便”在元部,“平”字在耕部。至于“羶芗”条,根据王力《汉语史稿》的比对[21],举平以赅上去,《广韵》耕、清、青韵上古属耕部;《广韵》元、寒、桓、删、山、仙韵上古属寒部,即王力《汉语语音史》所称元部。《述闻》此话可“对译”为:上古音耕部之字,多与元部相通。
5.幽微。同见第4项。
(二)之月,之歌,之质,之叶,支微,支元,支文,鱼微,鱼物,侯歌,宵质,宵月,幽脂,幽谈,歌锡,脂叶,微阳,真铎,真蒸,觉物,觉质,觉缉,职质,物冬,仅见于《述闻》,王氏未予论述。[22]
(三)有他人成果可为印证的:
鱼真相通。殷寄明以“普、徧”为同源,谓“元音相近”,[23]即此例。
幽文相通。张博以“雕、鷻”为同源,[24]即此例。
真阳相通。王力以“刚、坚”为同源,“氓、民”为同源[25],谓“真阳通转”,即此例。
职月相通。王力以“丰刀、刻”同源,谓“月职通转”,[26]即此例。
四.用特殊音近材料辅助同族词系联
我们梳理了《述闻》的特殊音近材料,看到其中多是有据可依,可以合理地运用于系联同族词。
卷七“征以中垢”条(167):
垢当读为诟。诟,耻辱也。
卷三十二“经文假借”条(758):
借垢为诟,而解者误以垢为闇冥。
“垢、诟”见晓旁纽,侯部叠韵。《说文》:“垢,浊也。”“诟,謑诟,耻也。”浊即污,耻即辱,污、辱义近,“垢、诟”同源而通。
卷十四“不饶富”条(320):
[饶、侥二字皆从尧声,故借饶为侥。]……侥之言要也,求也。
此以“饶[日宵]、侥[见宵]”声近,则是日见相通之例。据此可继续拓展系联:“辱、垢”日见相通,屋侯对转,故“垢、诟、辱”并同源而通。
这是《述闻》声纽特殊音近材料的运用试验,下面再做一个韵部上的试验。
卷十五“得其侪”条(372):
侪当读为齐。《尔雅》曰:“齐,中也。”
“侪、齐”崇从准双声,脂部叠韵。《说文》:“侪,等辈也。”“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刘钧杰认为二者同源。[27]
已知《述闻》有幽脂相通之例,我们联想到还有这么一组同族词:
卷十九“造舟于河”条(449):
造之言曹也,相比次之名也。[造、次一声之转,故凡物之次谓之簉(原文“簉”“竹”头为“艹”头,下同)。《昭十一年左传》“僖子使助薳氏之”杜注曰:“簉,副倅也。”张衡《西京赋》“属车之簉”薛综注曰:“簉[28],副也。”义与“造舟”并相近。]故薛综注《东京赋》曰:“造舟,以舟相次为桥也。”
“造、曹”清从旁纽,幽部叠韵;“造、次”清纽双声,幽脂相通;“造、簉”清初准双声,幽部叠韵。《说文》:“造,就也。”从“辵”,亦从“舟”作“艁”。就者,即也,“即”也有靠近之义。故“造”有到、去之义,如“造访”、“造诣”,引申有紧促义,与“蹙”同源。
靠近、比次义通,故“造、曹”同源。《说文》:“曹,狱之两曹也。”亦有比次、齐等义,复称代词“尔曹”、“我曹”即由此而来。《说文》:“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次”意为次序、比次,亦有到义,可知到与次义通,故“造、次”亦同源。“造”为比次,比次则为副,故“簉”由“造”孳乳而来,亦在同源之列。
陆宗达、王宁谓:“‘造的古文‘艁从‘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本义是集舟而为浮桥,所以它与‘集、‘就音相近,义相通。”[29]
我们再将两条材料合起来看,前者“侪、齐”同源,都在脂部;后者“造、曹”同源,都在幽部。前述既已有幽脂相通之例,而“我曹”亦可曰“吾侪”,故“侪[崇脂]、曹[从幽]”也可系联为同族词,进而“侪、齐、曹、造、簉、集、就”并为同源,取靠近、平齐、相次之义。
最后,我们再注意到《述闻》有大量牙舌相通的例子。“造”[清幽]有比次、接近义,与之谐声的“靠”[溪觉]亦是靠近之义,溪清相通,觉幽对转,“靠、造”也是同族词。这样,我们系联的同族词已经扩展为“侪、齐、曹、造、簉、集、就、靠、蹙”。正是已知幽脂相通、牙舌相通之例在先,我们才将这两组同族词合并到一起,得到更大的同族词群。
五.结语
《述闻》中有115例特殊音近材料不能判断其音近关系(判断结果只能是音不相近)。王氏未细论何以音近,只在实践中很明确地加以运用。现在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可以找到后世学人和其他材料的验证,这表明《述闻》特殊音近材料背后所依凭的音韵学说是具有其先进性的。我们也用两组同族词系联案例,证明了这些特殊音近材料并非不可取用,而是可以留备参考,再配以其他手段、证据,以辅助我们系联汉语同族词。
注释:
[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4][11][21]王力:《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3、25、19、76-77页。
[3][18]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15、69页。
[5][25][26]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3、341、372、483页。
[6][29]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43页。
[7][15]张世禄、杨剑桥:《音韵学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37、146页。
[8][14]陆志韦:《古音说略》,《燕京学报》1947年专号之二十,第296-297、302页。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0页。
[10][19][24]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355、10-12、337页。
[12]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页。
[13]尹铁超、包丽坤:《普通人类语言学视角下的语音简化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16]余逎永:《上古音系研究》,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1-72页。
[17][23]殷寄明先生认为“眇、小”同源,笔者推而广之,加入“藐、梢”。参殷寄明:《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7、407页。
[20]照王力先生的办法,幽微不是旁转关系,应该是“幽微相通”。参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7-340页。
[22]陆宗达先生在《王石臞先生〈韵谱〉〈合韵谱〉遗稿跋》一文中提到:“至嘉庆十六年辛未先生(指王念孙——引者按)笺识宋保之《谐声补逸》,有阐发‘支‘元及‘脂‘幽诸部相通之说;则先生于合韵之说,已不坚持前谊矣。”然而笔者未能找到王氏笺识《谐声补逸》的内容,《述闻》中亦无相应论述,故不将支元相通、幽脂相通之例归入第一类。陆文收在《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27]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28]阮校本《十三经注疏》2060页、《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字皆作“簉”。《经典释文》:“《说文》簉从卄。”
刘江涛,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