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鹏 胡飞
报告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正在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就业困难,而是创业理想的驱使。
去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今年6月9日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却给出了“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4%”的数据,比上一届还上升5个百分点。
这份看似很高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现象:大学生从事低学历要求的工作,即低就业现象。另外,报告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正在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就业困难,而是创业理想的驱使。
在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布之际,《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就业报告研究团队麦可思公司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王伯庆。王伯庆从事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20余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跟踪评估系统开发者。
就业率统计差别
民生周刊:您为什么从事研究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
王伯庆:我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一直从事就业市场研究的工作。2003年开始跟踪中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999年的扩招是为了刺激社会需求,而不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快速的扩招,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大学生就业会影响政府的政策。我们做这份报告,希望能给教育管理机构、高校和社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教育部7月会统计就业率,这个就业率一般是百分之七十几,这确实是真实的。但是为什么会这么低?因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才找到工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是在毕业半年后到一年内,这是国际上的惯例。因为大学毕业生基本在半年内会稳定下来,这个时候调查的就业率比较真实反映初次就业状况。现在国内外专家同意这个观点,教育部也开始采用这个数据。如果使用7月的数据,就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安定。
民生周刊: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权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是全国首份就业蓝皮书,今年是第6本,我们花费长达半年时间进行调查,全国样本约26.8万,共调查了814个专业,调查覆盖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是政府、社会研究者公认的权威的就业报告。今年被评为“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
我们使用的系统是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这实际上是一个反馈系统,是一个让供应和需求,让社会和高校对接得更好的信息反馈系统。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应该建立这样的系统。
大学人才的供应和社会人才的需求要对接起来,大学生在能力、知识和素养上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这个需求既有近期需求,也有长期需求。怎么让大学了解社会需求?需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进行跟踪,发现哪些专业供大于求,哪些专业供小于求,在哪个地区有什么样的情况。把这个情况写成大学生就业报告,每个大学和每个地区都需要这样的报告。让高校以这个报告作为参考,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培养内容。
国外过去不太引用中国就业数据,引用的国外数据偏差较大。现在就业蓝皮书已经得到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认同。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建立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智库时代,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要体现在智库的影响,需要有科学的智库报告。
就业难在质量上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媒体报道,去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为什么就业率反而上升?
王伯庆: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不低,难的不是数量,是在就业质量方面。当然现在全球都是这个问题。
2006年我回国工作时发现,2003年以来就业存在数量上难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形势更加严峻。现在稳定在90%左右,其实这个数据不算高。我们国家1990年新生婴儿2000多万,2010年约1600多万,但总体来说新增劳动力下降得很快,国家经济增长在7%以上,这就导致社会需求劳动力趋于紧张,“民工荒”开始出现,就业市场开始转向劳动力的卖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增长的数量十几万。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增长,所以就业市场总体能消化大学毕业生。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与学历相配的工作,求职是感觉找不到合适工作,所以觉得“就业难”。这个悄悄发生的变化,没有被注意到。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填补了一些只需要高中学历的工作岗位。同样,因为劳动力缺少,招不到足够的高中生就来招高专生,招不到足够的高专生就招本科生。
高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岗位,目前存在不足。大学生要是降低对岗位要求的话,是可以找到工作的。这就是低就业现象。国外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集中在就业质量上,如低就业现象,中国也应该集中研究就业质量,不要只研究就业率。
民生周刊:今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超过去年,您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会怎么样?
王伯庆:我对今年的就业率不悲观,以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目前劳动力供应速度来看,社会不必担心大学生就业的数量问题,政府也不必忧虑。但是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高校和社会产业要协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支持中国产业的下一步升级。产业的升级必将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自主创业比率提升
民生周刊: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
王伯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有理想主义,对人生的期待比较高。大学毕业生去创业,更能以知识做支撑,更能做满足社会发展方面的创业。
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率为2.3%,持续上升。而国外大学生创业在4%左右。但是要看到,我们在3年以后的创业比率会达到4%,更多的人是在毕业以后才参加创业的。有60%的人退出创业,这是正常现象,其他人创业三年内失败概率或许更高。
大学生创业常常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不要认为大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因为谁都是从低起点开始的。例如北大的学生卖牛肉米粉,创造就业岗位就是很大的贡献。而且他也可以利用第一桶金进行第二次创业。
从事这些普通的服务业,北大学生突破了观念的束缚,社会应该创造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心态,去鼓励大学生从事各类创业。北大学生敢出来创业就是体现了北大的精神和素质。他们有胆识,有素质,社会要对他们高度尊重。他们还具备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这是社会应该珍惜的。
大学毕业生创业主流不是因为就业困难才创业。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学毕业生创业80%以上是有创业理想,只有不到10%的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社会上有偏见,以为创业就是找不到好工作,特别是优秀大学的毕业生。高校应该加强创业教育,优秀大学应该培养更多的创业人,但目前本科院校培养创业的比率大大低于高职高专。这是目前的教育体制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
我们要让更多优秀大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和创新,希望國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落到实处。因为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是政策资助扶持的不到2%。